17、請比較實事師、唯識師、中觀師在見解上的異同,並總結下下宗到上上宗之間的規律。
答:實事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實事宗是指承許實有法存在的任何宗派,包括了從外道到唯識宗在內的所有宗派,狹義的實事宗是指承許在境中存在著實有法的宗派,即小乘的有部與經部。小乘實事師認爲粗的色法和心法是世俗谛法,它們都是蘊聚,是由無分的微塵與刹那的心識這兩者聚合起來而形成的,這種無分微塵和刹那心識是完全實有存在的,因此是勝義谛;稍有不同的是,有部認爲無分微塵是可見的,而經部認爲無分微塵是隱秘而不可見的。
唯識師承許勝義中色法本不存在,存在的唯一是識。本論中所提到的唯識是實相唯識與虛相唯識,這兩者的不同主要在對于相的認定上,實相唯識指出相與心無二,虛相唯識指出相是如同眼翳前毛發的虛相。其中遍計所執與染汙的依他起識是世俗谛,清淨的依他起識與圓成實性是勝義谛。
中觀自續派承許需要以二谛對立的方式來抉擇法界實相,並指出諸法世俗中自他所許的一切自相顯現是不能被否定的,但這自相顯現在勝義中是單空。而應成派指出法界實相中不存在任何以四邊形式存在的法,遠離了一切的語言、思維,因此不能以二谛對立的方式來抉擇,這是真正的勝義谛,但是在凡夫無患的無分別根識以及出定聖者的妙慧前,則不可否認存在著相應的無實顯現,以及顯現之間的因果規律和基道果等修行的法理,這是世俗谛。
這以上是各宗之間的差異,下面介紹他們的共同點。
首先是他們共同的優點。從有部開始,直到中觀應成派,都在尋找一切現象的本源、真相,並隨著智慧的提升,所抉擇出的正見也越來越了義。一切不了義的內道宗派,它們的可取之處,就在于發現了某部分現象的虛幻不實,並且相應地去掉了部分的人我執和法我執,越來越趨向于勝義谛實相,並由此進行了相應的解脫道的修行。
比如小乘行者,見到一切雜染現象都呈現爲苦,以及人我的徹底空無,所以生起強烈的出離心,修習以人我空爲核心的四谛十二因緣法門。唯識宗將一切都歸到自己的內心,認識到一切的同分妄見和別分妄見都是染汙習氣所變成的客塵。不管衆生已經認識到也好,沒有認識到也好,承認也好,否認也好,反正一切的顯現都是識的變現,否則的話,就連二障清淨的佛陀法身智慧前都要見到不清淨的顯現了,所以如夢般萬法唯識的見解和反觀內心,在識上下功夫,以世俗菩提心攝持下積聚資糧,轉依成五智本性的佛果的修法非常殊勝。中觀自續派著重抉擇而引導執著深重的衆生破除有邊,最後才進一步引導進入到離四邊的大空性境界,這種善巧的方法,降低了修學般若的難度,否則衆生在內的根基、意樂以及外的善知識引導等的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直接修學大空性正見時,很容易落入到口頭禅甚至一開始就放棄有相作意修行的歧途之中。
其次是下下宗共同的不足之處。這些法門不符合究竟實相的地方,都在于將這些虛幻不實的現象,建立在了實有的勝義谛的基礎之上了。這種“假必依實”的模式,貫穿了從有部直到唯識宗的所有宗派。並且隨著內道的宗派越來越了義,它們所發現的虛幻不實的法就越來越廣大,而執爲實有的本基,則越來越微細,因此較低宗派的勝義,到了較高宗派那裏,都被抉擇後歸到了世俗之中,就像一個人的母親,到了另一個人那裏,卻成了女兒一樣。只有到了中觀自續派,才徹底遣除了從實有的勝義谛中幻化世俗谛的執著,但是對于法界的實相,還是以二谛對立的方式去抉擇的,這個微細的執著,最後被中觀應成派的論師們以不共的應成理所徹底遣除。
雖然中觀師以了義的見解,指出並破除了其他宗所認定的實有法。但是大家不能以自己是中觀宗自居,而輕視其他的各宗,比如不能有“我們中觀宗、他們有部宗,我們大乘、他們小乘”等不合理的說法,因爲內道法門不是專屬于某部分人的,佛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所有法門,都是佛陀針對相應根基的衆生宣說的甘露妙法,對于那一類衆生,都能起到對治貪嗔癡等煩惱,增上功德的作用。在認識到他們的局限性的同時,也要知道並隨喜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某些法的虛幻性,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對二我的執著等等。
總之,學習佛法不能加深執著,甚至産生增上慢等的煩惱,而是爲了看破顯現,放下對顯現實有的執著,要將所學的佛法,轉化成爲內心裏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