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認真理解《講記》中對“有情自言見虛空,觀彼虛空如何見,佛說見法亦如是,非見余喻所能說”的講解,打坐五分鍾,並觀看眼前的虛空,觀察它到底是什麼?接著再打坐五分鍾,以虛空來對照並體會境、心、心的本性。
答:平時不觀察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見到了虛空,但是虛空真的有被見到嗎,其實正在說見到的時候,是一點也沒有被見到過。因此說見到虛空,其實和沒有見到是一個意思,說有虛空,其實也就是沒有虛空的意思,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其實是一點也不矛盾的。
要描述法界實相,在世間中不可能找到比虛空更貼切的比喻了。因爲虛空不偏墮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也不偏墮東南西北等十方,它既不偏于色法,也不偏于心法,它並沒有一切相的成分,而且世間人在生活中會認爲見到了虛空,但沒有人會說見到了龜毛、兔角、石女兒。正是虛空的這些特征,才最適合來比喻沒有能知與所知,能見與所見、能取與所取等的法界實相。
但對于這樣殊勝的法義,大家只有真正的去看一看,去體會一下,才能知道它真正的所诠義。要防止的,是不去如實觀察而了解,而是僅在心中進行想象,作意出空空一片的虛空的樣子,這樣不是落入有邊,就是落入了無邊,根本沒有理解到虛空的所诠義是遠離戲論的。
那麼怎麼以虛空來對照萬法呢?
先可以來對照外的山河大地、及色聲香味觸法。大家所見聞覺知到的一切現象,在沒作勝義理觀察的情況下似乎是真的存在的,其實完全是分別心增益出來的,在心外根本就沒有存在過這樣的所緣相。比如看著房間裏的東西,不觀察時會産生明顯的實有存在的感覺,然後用虛空“看似有,但實際沒有”來比較,慢慢認識到這些房間裏的東西看似有,實際也是像虛空一樣,在看到的同時,連微塵許都不存在,沒有任何可見的相。
其次要來對照內的心識。根識似乎都在取境,分別識似乎一直在作意等。用虛空的殊勝比喻來對照,就像虛空貌似存在一樣,雖然不觀察的時候有它們的存在與作用等,但是在它們起見聞覺知作用的當下,也完全和虛空一樣,沒有任何的相狀可得。
再來對照密的心的本性。當聽到自然本智、如來藏光明、基般若的實相等殊勝法義時,初學者很容易把它們當成一直實有存在的萬法本基。再用“觀彼虛空如何見”來對照,就應該知道名言中說它們存在,其實表示的完全是它們非能知、所知、能境、所境等,遠離四邊八戲,根本不是任何言思的行境的意思。這樣才可以理解“勝義非心境”的殊勝內涵。
這叁個方面,是需要在真正理解虛空意義的基礎上,將境、心與心的本性和虛空進行一一詳細的對照,對它們的認識,提高到虛空的高度上。這樣能真正獲得對所诠義的正確了解而生起對大空性的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