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2、對照《講記》理解下面這句話:“因此,乃至承許有、無等邊之間,當有違害,然滅一切邊執,以無過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並在座前放一茶杯,對茶杯的四邊進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違害。

  12、對照《講記》理解下面這句話:“因此,乃至承許有、無等邊之間,當有違害,然滅一切邊執,以無過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並在座前放一茶杯,對茶杯的四邊進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違害。

  答:先要認識什麼是有邊、無邊,以及它們爲什麼不正確,對此,《講記》裏作了解釋:“乃至承許有、無等邊之間,也就是在自心承許有色法、有心法,或者有生、有住、有滅等,以及承許無實有、無生、無住、無滅等邊之間,就都不符合究竟實相,因此就被具正量者違害,也就是會被聖者現見實相的現量以及以教理引生的比量所違害。”

  有邊就是那些被承許存在的“色法、心法,或者生、住、滅等”,自心中對它們的執著,就是對有邊的邊執;無邊就是那些被承許的“無實有、無生、無住、無滅等”,自心中對它們的執著,就是對無邊的邊執。

  那麼會落入有邊和無邊的色法和心法究竟是哪些呢?

  從在此之前全知麥彭仁波切已經作了介紹:

  1、“凡庸執有事爲常、一,有部、經部師見爲微塵及刹那性而害之。”可見對凡庸來說,承許有邊就是“常”和“一”的法的存在,這是比較粗的有邊,在認識還沒有提高的時候,直接就否定它們的存在,就是無邊。

  以茶杯爲例,看著它的時候,認爲它從買來那天起,一直就沒有變化過,這是它的常,是有邊的一種。但是仔細看看,它已經有磨損、有褪色,看來茶杯已經變了,那變化快到什麼程度呢,只要時間在移動,它就在變化。只是凡庸的認識沒有跟上這種變化,認爲它還是不變的,這種不符合茶杯實際的認識,就是常執;

  再來看,粗看茶杯承許是完整的一個,這個完整的“一”,也是有邊,茶杯本身是由陶瓷、釉做成的,陶瓷中又有很多的成分,它們最終都是由最小的微塵所組成的,那麼它的完整性其實就不存在了,這種不符合茶杯實際的完整一體的認識,就是對茶杯“一”的執著。

  而以粗大的分別意識緣著茶杯,心裏想著這個常、一的杯子是沒有的,這是落入無邊了。

  2、“彼師許微塵實有,複爲唯識師以破生似決定理而遮除”。可見承許有邊還包括境中實有存在的微塵。這是比較細的有邊。

  也就是說,這個茶杯,在小乘有部與經部師的心目中,就應該是在極爲快速變化的一堆微塵了。但是通過唯識師的生似決定理,就可以給破除掉。

  3、“唯識師許實有識,又爲中觀師以離一多因等勝伏而遮遣。”可見在境中徹底找不到茶杯後,觀修者有可能還會承許它是以一種心識無二方式存在,這是微細的有邊了。

  也就是說,這個茶杯的相,在唯識師心目中,完全是一種識了,而這又可以用離一多因給破除掉。

  而後面的兩種,是凡庸所想象不到的,也是初學者所容易忽視的,但是隨著觀修的深入,這種執著就有可能會浮出水面,而否認它們會出現在相應的分別意識前,則落入了無邊中。所以在抉擇大乘空性正見的時候,就應該通達它們有邊與無邊的虛妄性。

  既有既無邊,就是承許同一個法上,存在著有和無的兩種現象,非有非無邊,就是認爲同一個法上,同時存在著既非有邊,也非無邊的現象。

  對應到茶杯上,既有既無邊,就是在緣著茶杯的時候,認爲常、一的杯子中,同時存在無常、非一的性質,或者是微塵組成的杯子,同時存在微塵滅除後的樣子,或者這個識同時有識滅除後的境界存在著;非有非無邊,就是承許對上面的認識,完全進行相反的想象。

  那麼四邊遮遣後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對應眼前的茶杯,就是需要放下緣茶杯的四邊執著。對于凡夫初學者來說,不可能將四邊同時遮遣,需要一個個地去破掉。

  這個境界的比喻是:“如刀不能斫空”。如果有個所緣東西,刀可以往上面劈,但虛空沒有相,刀沒有可劈的地方,不可能砍虛空。同樣道理,圓滿抉擇無有任何所許戲論的大空性,滅一切邊執,將現前通徹無障無礙的心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