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2、按照“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極寂靜”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時心裏不起任何分別的念頭?或者是指對一切萬法都不分別、執著、作意?

  22、按照“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極寂靜”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時心裏不起任何分別的念頭?或者是指對一切萬法都不分別、執著、作意?

  答:這一頌指點出了現量照見究竟實相。就在這實和無實都不住心前的這個時候,再沒有其它所緣的相,因此這時沒有任何耽著所緣,極爲寂靜。但是初學者如果沒有深入領會這些教言的意義,仍然會對樣殊勝的教言誤解到“無邊”,而進入到錯誤的無分別歧途之中。

  因此提問中提到的兩種情況,要具體分辨,對于已經對法界實相獲得了思慧的修行人,則按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正確地契入到無有任何戲論的法界實相,但是對于還沒有對法界實相獲得思慧的修行者來說,則上述兩種情況均執著了“無分別”這個所緣相。

  那麼真正的無分別智應該是怎樣趨入,執于無分別的歧途會有哪些呢?

  對此,彌勒菩薩在《辨法法性論》中作了明確的開示:“自相遍知者,遠離不作意,超尋伺寂靜,自性執息念,五種爲自相。”

  其中“打坐時心裏不起任何分別的念頭”,是誤入了第五種——執息念。執息念是心裏一直在執著“什麼也不執著”,但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對一切萬法都不分別、執著、作意”是誤入了第一種“不作意”。即以根識見聞覺知到了萬法,但不在第六意識用語言去對應它們。凡夫的人法二執有俱生與遍計兩種,俱生執是累世形成的執著習氣,遍計執是後天形成的執著。一般而言,凡夫對于見聞覺知到的萬法,都會有俱生法我執,不以第六意識去用語言對應,只是不生起遍計執而已。這種狀態,就像還沒學會說話的嬰兒一樣,安住于了俱生執之中,根本不是真正的無分別智。

  這五種誤區,在《辨法法性論釋講記》中已經作了詳細的講解,請大家對照自相續,認真進行研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