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什麼是《般若品》裏诠釋的世俗和勝義?以這兩個法相和自相續對照,能産生了什麼樣的啓發?
答: 《般若品》裏自空大中觀所诠釋的世俗,即是普虛,指的是心前顯現的輪回和涅槃中的一切萬法,並非真的存在,其實都只是假相、幻相,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樣;而勝義,則更進一步地指出了這些假相、幻相,正因爲它們如同水中的月亮,所以其實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沒有生滅過,沒有存在過,同樣也沒有空的存在,沒有無生無滅的存在,也沒有現空無二的存在,這才是離一切戲論不可思議的第一義。
但是在現實中,凡夫對見聞覺知到的種種事物,非但沒有認識到它們本不存在的勝義實相,就連它們在世俗中的虛幻性質也沒有被認識到,反而認爲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比如說對于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功德,還有家人、工作、乃至佛法僧叁寶、佛果等等,都會覺得既然存在著,就必然是實有的。這說明了凡夫對萬法本質的觀察能力是多麼的低,對萬法本質的認識結果有多麼的錯誤,也正因爲這些錯誤認識(也就是錯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才導致了衆多的惑業苦。這正說明大家需要認認真真地學習般若法門,將正確的中觀觀察方法學到手,來徹底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認識,從而能原原本本地還原出萬法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