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脫境界勝妙法門的這個時候。
哪個法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勝妙法門呢?廣說是整部《華嚴經》,特別說是這品《普賢行願品》。
(二)時衆受持
分二:1、列能持衆 2、總顯受持
1、列能持衆
當時華嚴會上受持本法的大衆有叁類,就是大乘菩薩衆、小乘聲聞衆和人天雜類衆。
(1)菩薩衆
聽受《普賢行願品》的菩薩衆依次有四類。
第一類:
【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1],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第一類聽衆是文殊菩薩所領導的諸大菩薩,及由文殊所成熟的六千比丘。
《華嚴經》上講,文殊菩薩辭別佛陀前往南方,當時舍利弗尊者也告別佛陀,帶領六千名比丘徒衆,以海覺比丘作爲上首。到了中途,舍利弗勸令六千比丘皈依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如象王回旋般,觀察諸比丘後,爲他們講解了十種無疲厭心。所以,是由文殊菩薩成熟這六千比丘的相續,使他們回小向大,入于菩薩衆的行列。
第二類:
【彌勒菩薩而爲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
以彌勒菩薩爲上首的賢劫期間一切諸大菩薩。
有關賢劫名稱的由來,《大悲經》上講:在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快形成的時候,有大水聚(很大的海水)出現。淨居天的天子觀看大水,見到很多千葉妙蓮,每朵蓮花都有一千瓣蓮葉,金色金光。天子知道這一劫中會有一千位賢人成佛,因此叫做賢劫。
“賢劫一切諸大菩薩”,即賢劫千佛出世期間所出現的一切大菩薩,他們都在華嚴會上聽受普賢行願。由此也聯想到,在佛涅槃後的幾千年間,《普賢行願品》在印度、西藏和漢地被廣泛弘揚,備受尊重,有無數的修行者讀誦受持這一法門。無論顯密哪種宗派,都有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護持、弘揚。在印度和西藏,舉辦任何法會,都以念修《普賢行願品》積資淨障、印持發願。在漢地,最普及的淨土宗尊奉《普賢行願品》爲淨土五經之一,天下叢林大大小小的寺院,每天做功課都要念十大願王。這些現象都是《普賢行願品》在此方世界廣泛弘揚的證明。
由以上的經文還可以預知:在未來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的期間,會有無數菩薩在世間弘揚這一法門。爲什麼呢?因爲賢劫諸大菩薩都在華嚴會上聽受《普賢行願品》,而且聽後都信受奉行,所以一定會弘揚這一法門,一定會開演普賢行願的深廣義,一定會推動有緣衆生讀誦、受持普賢行願。
第叁類:
【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
以無垢普賢菩薩爲上首的許許多多一生補處、安住十地灌頂位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可見當時法會聽受《普賢行願品》的聽衆,很多是層次極高、像彌勒菩薩那樣的補處大菩薩。這表明普賢行願是無比尊貴的法門,無數補處菩薩都尊重受持她。可以說這是直接證入佛果的法門,是菩薩之師,是諸佛之母,是一切佛陀稀有行爲的指南。
普賢行願如同大海般無邊深廣,每一願的境界都廣大如虛空、究竟如法界,能最深入地依照普賢行願學修的人就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應當對普賢行願生起極尊重的心。照理說,這是一生補處菩薩頂戴、奉行的法門,我們能聽到一頌、能明白一點,能念誦、講解、思維,都非常值得慶幸!都非常有意義!我們應該以殷重心來修持普賢行願,這樣才能得到普賢願王的加持。
第四類:
【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
就是從十方種種世界中前來集會的,像一切刹海中的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诃薩。
從這一句看出當時傳講《普賢行願品》的法會盛況空前,規模之大,不可思議。
一個佛刹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其中有多少極微塵,誰也無法計算,而這裏是說無數佛刹中的極微塵數,更是無量中的無量了。當時聽受普賢行願的菩薩,數量多得不可思議。所以,這是法界刹海極微塵數菩薩共同參與的最廣大的法會。
可見,《普賢行願品》不只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中弘揚流通,實際上,它是十方世界無數菩薩共同受持、弘揚的法門。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些來自十方世界的刹海極微塵數菩薩,都在聽受了《普賢行願品》後,在各自示現的世界裏受持、宣講、弘揚。所以,《普賢行願品》是如海刹土中普遍弘揚的法門。
我想無論在哪個世界弘揚大乘佛法,普賢行願都是最根本的一個法門。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當心懷普賢行願,爲所在的世界住持弘揚普賢行願,令有緣衆生聽到普賢行願的文句,領會它的意義,並且讀誦、受持、修習。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這是所有大乘修行人都應該修學的行願,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都是由修習普賢行願而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而成就佛果的。
(2)聲聞衆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爲上首,諸大聲聞。】
就是以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目犍連等爲上首的諸大聲聞。
這是一類回小向大的聲聞衆,他們開始進入大乘,爲尋求無上菩提而著手修持菩薩行,所以必定要修習含攝無量菩薩願的普賢行願。由此可見,普賢行願也是無數回小向大的聲聞聖者共同修學的法門。
(3)雜類衆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2]、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
這第四類的雜類衆,包括人天世界的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的一切大衆,都在華嚴會上聽受了這部大經。
2、總顯受持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以上各類大衆聽佛說法都生起了大歡喜心,信受奉行。
“信”是指對普賢行願谛信不懷疑。“受”是把普賢行願領納在心中。“奉”是從今以後遵奉普賢行願,一切行爲以普賢行願爲准則。“行”是按照普賢行願真實地發願,真實地行持。
我們這次也有幸接觸到殊勝的《普賢行願品》,學習了她的法義,當然也應該生起大歡喜心,把普賢行願領納在內心深處,盡未來際永無疲厭地去奉行,唯有這樣,才不辜負佛傳法的慈悲,才不辜負自性普賢的性靈。
總之,從流通分的經文清楚地看到,普賢行願是從天龍八部到補處大士之間的無數聖凡受持的大法,是賢劫一切菩薩、諸大補處菩薩、十方刹海極微塵數菩薩共同奉行、弘揚的法門。在未來無盡的歲月裏,在十方如海的世界中,一定有無數的菩薩弘揚這一法門,我們也應當跻身這一行列,學習普賢行願、修持普賢行願、弘揚普賢行願,並勸導有緣者同修普賢行願。事實上,這是一切具佛性有情都應當受持修習的行願,是總集如海佛法、全面含攝菩提行的行願。所以人人應修,人人應弘,責無旁貸。
這次講解《普賢行願品》,長行文主要引用和根據華嚴宗祖師——清涼國師和圭峰大師的《別行疏鈔》,偈頌部分主要引用、根據印度龍樹菩薩的注釋、西藏甯瑪派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科判、大恩上師晉美彭措法王的許多教言、章嘉國師的注釋以及《別行疏鈔》,並參考、引用了各種漢地經論、注釋,符順唐譯譯文的結構,用初學者容易理解的方式作了編集講述。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輪,被贊爲經中之王、經中之海,而《普賢行願品》又是華嚴的精髓,內涵極其深廣。在講解過程中,難免有不符合經義、錯解經義注釋的地方,這些都在上師叁寶、諸佛菩薩、護法神前發露忏悔。
最後把這次講聞的善根回向:
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叁途共入毗盧性海!
[1] 上首,即領導者。一次法會有各類聽衆來聽法,每類聽衆中的領導者叫做上首。
[2]“世主”即世間尊主,如天界的天帝、人類的帝王等。
《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