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勸受持
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具有信心的人對這部《普賢行願品》靜心披讀、高聲朗誦、在自己心中受持文句、爲別人開演經文涵義,乃至研討、思維、修習,以此將獲得不可思議的出世間圓滿,唯有佛能證知其果報之量,其余阿羅漢、菩薩等都不能了達此福德的邊際。毋庸置疑,這決定是能獲得無上菩提的最勝方便,大乘佛子應對佛的語言遠離疑惑,隨順信受。
問:爲什麼此法行果報連阿羅漢和菩薩也不能證知呢?
答:“一切唯心造,心真則事實”,隨著心中真切地發願,就會按所願那樣現前,而那樣現前時,就會獲得相應的利益。比如,發願常能值遇善知識、恒時令善知識生歡喜心,如果發起了真實的誓願,就會按照誓願去實行,也就會現前所願的境界——常常值遇大乘殊勝的善知識,值遇之後一心做令善知識歡喜的事,這樣就能得到與此相應的大利益。其它如常得出家修淨戒、恒不忘失菩提心等的無量願,都是如此。明白了這一點,再看普賢行願,包含了菩提道從因至果如海的行持,每一願都稱法界心、普于十方叁世周遍行持,當普賢行按照所願那樣一分分地現前、直至最終一切都畢竟圓滿,這從始至終的修行境界與利益,除了佛之外,誰能測知其量呢?所以都不能了達對本經作十法行的果報邊際。
問:爲什麼佛能證知呢?
答:佛的智慧能現量照見十方叁世一切現象,一個人緣著《普賢行願品》作某些法行,從最初到成佛之間輾轉出生的無量行持和利益,一切都顯現在佛的眼前,所以佛是現量證知的。
這句“決定獲勝菩提道”是關鍵,意思是說,緣著《普賢行願品》作十法行,一定能獲得最殊勝的菩提果,或者說,這決定是能獲無上菩提的最殊勝的方便。“決定”二字說得斬釘截鐵,沒有不成立、不確定的。爲什麼能這麼肯定呢?因爲這是佛智現量照見的緣故,佛語無任何欺诳的緣故。
總之,說“決定”目的是要我們無懷疑地信受它。這是關鍵之處。爲什麼呢?因爲能不能堅定地受持《普賢行願品》,就看是否真的相信這是成佛的最殊勝方便。真的信解了這一點,會不受持《普賢行願品》嗎?比如,一個人要去某城市,當他見到最好、最快的路是哪一條時,他會不選擇這一條路嗎?同樣,一個人真正信受了修持普賢行願是成佛的最勝方便,他一定會精勤地對此聞思修,一定會在做善法前後依靠念修《普賢行願品》來積資淨障、發願印持,而且會長期這樣行持。
還有一層意思:上面別別講解了對本經作十法行的暫時和究竟利益,到這一頌就以“果報唯佛能證知”這一句總結性地說明了受持普賢行願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
《夢遊集》中有一篇短文講一個沙彌刺血書寫《普賢行願品》作爲終身持誦的法本,憨山大師勉勵他說:“沙彌苟以如是書寫,如是持誦,盡命不懈,則心心不出普賢行海,步步不離華藏道場。但當谛信不疑,此外別無佛法。如是,則老人如法界而稱歎,亦未能盡功德之量。如其自昧本心,動與法違,縱親見願王,猶然重增業識耳。”(沙彌如果以此書寫、持誦,盡這一生堅持不懈,那就心心不出普賢行海,步步不離華藏道場。只應當谛信不疑,此外再無佛法。果真如此,老人我即使按法界量來贊歎,也說不盡這功德之量。如果自己迷昧本心,動則與法相違,縱然親見到願王,也只是再增業識而已。)
我的家鄉壤塘有位深克喇嘛,法王很贊歎他。以前大德認定他是米拉日巴尊者的秘密化身。我們那邊死了人請他修法超度,他總是說:“我其他不會念,我只會念《普賢行願品》。”然後他會慢慢地念上一遍《普賢行願品》,他的一生就只念這一部經。
我還記得嘎丘喇嘛的傳記。他在文革期間每年都是被當地人批鬥的對象。在艱難的困境中,他老人家轉逆緣爲道用,他自己心裏是這樣安排的:在批鬥的當天,我首先發清淨的菩提心,之後就發誓願。然後,不論他們對我打罵、呵斥,或者作其它惡行,我不讓心中生起絲毫的嗔恚。不僅如此,爲了讓他們獲得利益,我還要盡量以清淨的發願來印持,而且在被拉到批鬥的現場之前,我要能悄悄地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後來,嘎丘喇嘛果真是這樣做的,只有一次,被人拉扯得厲害沒有念完《普賢行願品》。文革之後,當地有個別人到他面前來忏悔時,他說:我已經以清淨的發願力作了攝持,你不會有過失。
下面講有關十法行的內容:
十法行就是一切聖法修行方式的總綱。所謂學法就是行持這十種事。其實,十法行就是聞思修,只是開合上有廣略,通常說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屬于聞慧所攝,思維和修習屬于思慧和修慧所攝。
以十法行或者以聞思修叁慧的方式作意會起到什麼作用呢?彌勒菩薩說:“此增長善界,入義及事成。”(《辨中邊論》)就是說,對于大乘法以聞慧作意能增長善根界,也就是能增長大乘種性的功德;以思慧作意能深入法的義理;以修慧作意能圓滿成辦大乘道所希求的一切事。
總的認識了以叁慧作意的作用,再扣到主題上來,對本品作聞思修,由于作意的境是普賢行願,以聞慧作意,能廣大地增長善根,比如這次如法地聽了講解,大家的大乘善根都得到了增長;而且這次講得比較詳細,著重以思慧對法義作了一定的觀察,確實通過觀察可以深入普賢行願的義理。再能進一步以修慧修習普賢行願,一切普賢行願所希求的事最終都會實現。
通過上面的觀察就能斷定,對本經作十法行有無量無邊的利益,既有初期效應、中期效應,還有後效應、後後效應,從暫時到究竟之間會輾轉不斷地起作用,它的利益總共有多少,唯有佛才能證知。而且對于本經通過聞思修輾轉不斷地深入,最終除了成就無上菩提之外,不會有其它結果。
《辨中邊論》還說:“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意思是說,作十法行能得到無量福德聚,原因是:聖法是一切利樂之源,而且是超出叁有世間的正道,所以凡是與它相關的作業都有極大利益,下至書寫、聽聞一偈,都超勝了一切世間善根。這是從總體上講了作任何結行都能獲得無量福聚。進一步從法的差別上衡量,法越殊勝,法行所獲的福德也就越殊勝,普賢行願是超勝下乘無數倍的深法,是能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圓滿正因,法門極其深廣殊勝,緣著它作十法行,所獲得的福德應當是無量中的無量。
賢首大師在《華嚴叁昧觀門》中假設一個問題:衆生修行時應當受持聖教,還是舍開聖教呢?
一般多是籠統地回答,賢首大師分析得細致,他分了十種情況,把邪、正、真、僞、暫時和究竟講得很清楚。十種情況是:
第一、有一類衆生盲目無知,但他完全抛開聖教,只聽信自己的愚癡心,師心自是(自己這顆愚癡的心,它怎麼認爲,就聽信它的,叫“師心自是”),而且還跟隨惡知識,違背聖教而修行,玩弄種種花樣、虛僞狡詐、欺騙別人,這一類屬于是惡人。
第二、又有一類也是違背聖教,他認爲只要心質直就是出生死的要道,勤修苦行,終究沒得到什麼利益。
以上兩類都是舍棄聖教,不依義理修行。
第叁類是只讀誦聖言,卻不了解法義,依靠聖教求名求利,違背口中所讀的聖言,這也叫惡人。
第四類,只是隨逐文句,不知道其中所說的義理,只是以直心讀誦,雖然沒有虛僞、狡詐的心行,但也沒多大利益。
以上兩類沒有舍棄聖教,但也沒獲得義理。
第五類,讀誦聖言,部分地了知解和行,多讀誦文句,有少分的修行。
第六類,廣泛尋求經論,普遍地了知解和行。此後,歸攝經論的要義,取得要點,專門作修持。
第七類,受持聖教已有心得,專一在修行上,不再尋求文字。
第八類,尋求經論領會其要旨,了知一切萬法無一不稱合法性。因此,對經教也不必舍棄,就是這聖者言教也稱合法性,依教修行。
第九類,常常受持稱性的法教,既不舍棄也不耽著,恒時觀照離開語言文字的真理,既不棄舍也不耽滯。
以上五類還沒有到究竟。
第十類,尋求經教,悟得實相,真理和言教之間沒有妨礙,常常觀照真理而不妨礙受持經教,常常受持經教而不妨礙觀照真理,這時是理教圓融,合爲一觀,到此才算究竟。
以上十類,前四類完全不能依從,後五類由淺至深隨各人的根性悟入,但這是革凡成聖的方便,還沒到究竟。只有第十門算是究竟。
由上面的辨析就知道怎樣真實地…
《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