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九)▪P3

  ..續本文上一頁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這一頌要配在前面所有普賢願的後面。偈頌以虛空等的五個比喻描述了無量願的邊際。五個比喻是虛空無盡、世界無盡、衆生無盡、衆生業和煩惱無盡。

  這一頌說:乃至虛空等窮盡之時,我的願才窮盡。以虛空等無有窮盡的緣故,我的願力恒時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知道,虛空是無窮盡的,虛空中的世界也是無窮盡的;世界是無窮盡的,世界中的衆生也是無窮盡的;衆生是無窮盡的,衆生的業和煩惱也是無窮盡的。爲了讓盡虛空界的衆生都消盡一切業和煩惱,都還歸法界成就菩提,我的發心力和願力永無窮盡。所以,總的所有的普賢願都是無有窮盡的發願。這和我們的真心——橫遍豎窮的法界完全稱合。總之,我們發普賢願,願願都是無盡願。

  講到這裏,大家要鼓起勇氣來發願,我們內有不可思議的普賢自性,外又有阿彌陀佛大願的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能毫無困難地實現這一切。因此,人人都可發普賢願,人人都成佛有份,不必畏懼、退縮。學佛成就的大小、快慢和心量大有關系。殷重地發普賢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之後必定一生成就。希望大家對此生起信解。

  (十)願利益

  分二:1、校量聞經利益 2、顯示衆行利益

  校量即比較衡量。聞經指聽聞《普賢行願品》的講解。衆行指緣《普賢行願品》作書寫乃至修習的十法行。

  1、校量聞經利益

  聽聞《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本來無法言表,那怎麼顯示它呢?這裏經中以慣用的手法首先假設一種極廣大的財供養作爲校量對象,然後通過和它比較來襯托聽聞本經的功德。

  首先舉出校量對象: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這裏的財供養,從供養的物品、對境、時間叁方面作觀察,供養物極其豐富,包括充滿十方刹海的莊嚴衆寶和最殊勝的人天安樂,也就是,十方無邊刹土中有多少極微塵,就有那麼多的世界,在這些世界中都充滿了金、銀等七寶,加上種種人天最勝妙的安樂,作爲供養的物品。這些供養物品供養誰呢?供養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世界中的諸佛,和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世界中以人、天爲主的衆生。這樣供養多長時間呢?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劫數,相續不斷。這是極廣大的財供養,供養物、供養境、供養時間都大到極點。

  衆所周知,一時間以一種供品供養一尊佛都有極大福德,何況供養的物品、對境、時間這麼廣大,叁方面和合起來,必定會産生極大的功德。

  下面就以這種大供養來襯托聽聞本經的功德。

  

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如果這部超勝一切下乘的大願王一經耳根,能暫時生起一次清淨信心,對于最殊勝菩提的因果之相,內心渴望仰求,那麼由心與願王相應就能獲得遠遠超過前者的功德。

  “生信”是指對殊勝願王的內涵,心中沒有絲毫懷疑,確信“決定是如此的”。

  (我們具有普賢自性,如同種子。承載著普賢行願法義的經文就像雨水,一旦融入我們的心田,就會迅速熏發本具的佛性善根,令普賢自性很快蘇醒過來。由此所得的功德遠遠超過財供養。)

  長行文講得更驚人,聞經生信的功德不但超勝前面的大供養,而且無數倍地超勝。長行文說:“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上面那麼大的供養卻比不上聞經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之一,就像人間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比起色究竟天的天宮來,大大地相形見绌。

  這樣比較就明顯襯托出受持《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前面,供養境是十方刹海中的諸佛衆生,物品是充滿十方刹海的精妙七寶,時間是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劫數。而這裏單從數量上看很不起眼,所緣境只是一品經文,聽講的時間只是一曆耳根(比如聽講一遍也就幾十個小時),但從所得利益上衡量,卻無數倍超勝了前者。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普賢行願的內涵極爲深廣、圓滿,加持心性的作用深妙難言,如果能對普賢行願生起一次清淨信解,內心渴求最殊勝的佛果境界,這種法行的利益遠遠勝過財供養。

  再看經中這句——“能生信解,求勝菩提心渴仰”,這是獲得殊勝功德的必要條件。具體是指,聽到普賢願王的文句內心歡喜,在如理憶念了普賢行願的意義後,對最殊勝佛菩提的因果之相內心隨喜,深深地信解,像這樣,哪怕生起一次清淨信解,就獲得極殊勝的功德。這是我們凡夫經過一番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能和普賢行願結緣,不論念誦、講聞,都有很大功德,但更重要的是,要從自己內心發起對普賢行的勝解信、歡喜心、希求心,這種珍貴的善根哪怕能顯發一次也極可貴。如果能以信心長期隨文發願串習,那就會産生極大利益。總之,需要在根本上用功,能這樣真實行持,經中的利益就會在自身上現前。

  麥彭仁波切的《普賢行願攝義》中有兩頌能給我們極大的鼓舞。偈頌說:“周遍無量法界中,因及普賢行之相,此爲無等佛行傳,思則千葉信蓮開。何人一次信解此,廣大福藏金雲聚,盡虛空際常安住,知此義者何不趣?”“因”是指前面禮敬等七支。不論七支,還是後面無量的普賢行,都是以周遍無量法界的方式顯現的,這實際是無等佛陀從因至果的行爲傳記。什麼是佛境界?什麼是菩提行?普賢行就是最充分地展示。如果能對它善加思維,信心的千葉妙蓮就會盛開。注意“思則千葉信蓮開”,怎麼讓信心的蓮花盛開呢?方法就是思維。誰肯用心思維,信心的蓮花就會綻放。誰能對此普賢行願生起一次信解,廣大福德藏的黃金雲聚就會在虛空未盡之間恒時安住。黃金品質穩定、價值昂貴,表示富貴和永恒。這是比喻描述對于普賢行願生信能獲得在虛空界盡之間無有窮盡的廣大福德。了知了這些大義之後,我們爲什麼還不趣入呢?

  以上只講到了聽聞這一項法行的利益,實際上,不但是聽聞,緣本經作任何一項法行都有大利益。下面就講總的十法行的利益。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