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即一個極微塵中有佛刹極微塵數的世界,一一世界都充滿了不計其數的諸佛,一一佛都處在菩薩衆會中。

  這一頌再將此境界擴展到十方刹海,也就是,一個極微塵中是如此,十方刹海的極微塵一一都如此,在十方刹海的每個毛端中都含容了過去、現在、未來所出現的一切佛海和國土海(過去出現了多少佛和國土,現在及未來出現多少佛和國土,一切都含容在一個毛端中;十方刹海的無數毛端,一一如此。),對此不可思議的深廣境界,我經曆劫海恒時周遍修行。

  “我遍修行”,即我修行周遍現前上述不可思議的法界;“經劫海”,即經曆無量劫數,念念如是趣入。

  爲什麼要發起此願呢?因爲法界原本是廣狹無礙、一多相容的,我們因爲迷亂才妄現爲有障礙的境界,所以應當迷途知返、離妄歸真,發願證入毗盧性海。這一品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是能入的法,所入不是人天或阿羅漢的境界,唯是佛果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我們首先定好這個目標,然後緣著這個目標猛利發願。

  這裏要區分分別心和智慧境界的差異。在分別心妄執,一不是多,短不是長,狹不是廣……,種種現相都是習氣變現的,以虛妄執著導致法法不融通。智慧的境界,事與事融通無礙,一中含多,小中容大。這才是我們應發願求證的境界。

  我們首先要對能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妙道通過聞思引發勝解,再緣著它不斷發願、積資、求證。我們不想成佛則已,想成佛就必須以發普賢願作爲先導,然後以願導行,修行證入。

  (3)趣入佛語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趣入佛語。怎樣發起此願呢?首先按照經文了解佛語的功德之相,然後心中明確現出所願境,再作意發願。

  這一頌講:消盡了障礙的如來,語言最極清淨。具體如何呢?在如來說法的一個言音中具有無量的音聲海;而且,相應無數聽法者的意樂差別,每一佛語都自然成爲別別的詞句,讓每個聽法者都覺得佛是以這樣的聲音對我說法的;而且,每個音聲都流出佛的無量辯才海。

  《別行疏鈔》從十方面描述了佛能轉*輪的圓音境界。

  一、佛在世時以一種聲音演說佛法,衆生都能隨自己的種類生起各自的理解。

  二、佛以隨順某地區的語音說法,聽者都認爲世尊在宣說與自己同類的語言。

  叁、佛只說出隨順衆生根機的一種語音,聽者卻各自聽到合乎自己根機的各別法門。

  四、佛只說出隨順佛法的一種聲音,聽者卻各自聽到不同的法門。

  五、在佛胸中有清淨大種,功德最爲殊勝,能發出清淨的梵音聲相。

  六、佛有無心之音(不起分別的聲音)。如果佛起心動念,聲音就表現爲特定的相,由此會像凡夫發音那樣有各方面的限量,不可能以一切音回應。正因爲佛不起念發出特定的聲音,所以能顯現一切音而普遍回應,就像谷響無心,能一時相應無數人的能感因緣而一一回應。其它如各種樂器的聲音,是演奏者隨著心念推動以手彈奏而造作種種特定的聲音,所以無法以一音回應一切。

  七、佛是唯一圓遍的妙音,沒有宮、商、角、征、羽等音,或者平、上、去、入等的四聲差異。出于增上緣的力量,佛音順應衆生的機感而成爲衆多音聲,就像一輪圓月自然在千江萬河中流現衆多的月影。

  八、佛具有衆多音聲,一切衆生所有的語音,沒有一音不含攝在如來*輪的音聲之內,這是由于心無障礙,一音即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的緣故。《華嚴經》說:“一切衆生語言法,一音演說盡無余。”

  九、香山大師說,所謂一音,就是無音。如果有音,就不能說“一音”,因爲有體的法都不是一的緣故,由佛無音,才說“一音”。如果佛有音,則成了特定的一類音,怎麼能普遍回應一切音呢?正因爲佛無音,所以能隨衆生的機感出種種音,就像鍾聲隨打擊的輕重而發出種種聲音。

  佛音本來無二,但聽者聽到很多種的聲音,這是衆生各各以自己的心顯現的,並非以心親自取他人的境。(意思是說,以佛力爲增上緣,每個衆生都隨著自己的因緣而在心前顯現相應的聲音,不是以心去取到佛自身的聲音。)經中說“自心取自心”,處處都說唯心,所以以無音相的法音普應一切衆生的機感。

  十、一音即是一切音,一切音即是一音。

  如果不是一即一切,佛就不可能在演說一音時讓衆生各各領受到自己的理解。(意思是,如果不是一音即一切音,那就在這一音中缺少某些語言,由此使用這些語音的衆生就領受不到佛所說的法義。事實上,從“佛說一音能令一切衆生隨類得解”可以證明佛的一音中具足一切音。)

  其次,如果不是一切即一,如來的一音就不可能普遍具備一切。(意思是,如果不是一切音即一音,那就有部分音聲沒有含攝在這一音內,這樣佛語就有欠缺,不是一音普遍具備一切音。)

  正因爲“一多相即”(一法和多法相互蘊涵),所以佛演一音就普遍完備,能讓一切衆生都有領受理解。

  所以,如來以消盡障礙的緣故,語的妙力任運施展,不必勤作,就自然按無數聽法者的意樂,在彼彼心前顯現爲最適合的聲音。如來語言如此微妙,我們應當祈願以耳根聽到,趣入如來的音聲之海。

  我們凡夫語言境界狹隘、有限,執著使我們的靈知狹窄短促,只能起極有限的作用。比如,一言中發不出兩種聲音,以一音不能隨順多個有情的意樂說法。事實上,我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包括佛語的德相,只不過以執著障礙而不得顯發。現在要恢複本有,就應該從起點上發大願來求證,以願力推動就能趣向目標。心性如車,願力如司機,司機能駕禦車駛向終點,願力能引導行者趣向目標。

  或許我們做夢也沒想過要發願趣入佛語境界,現在能隨著經文發起此願,確實很難得。比如,地球上六十多億人,對世間種種事業都會謀劃、追求,不遺余力地去成辦,但他們對這件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根本大事,卻表現得茫然無知、如聾如盲。世人久久陷在迷亂中,自性是佛,卻不知道發心做佛。相比他們,我們能發願很稀有、難得,能在無邊的妄想中出現這樣珍貴的願心,就像從滿天烏雲裏放出了一線陽光,是佛性最初的蘇醒。

  (4)趣入轉*輪

  

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趣入叁世一切諸佛轉妙*輪的語言海。

  佛的語言海如何呢?佛恒轉理趣*輪的妙音是無窮無盡的,對這無窮無盡的語言海,願我以大智慧一念間就同時趣入。什麼是理趣呢?就是佛以種種方便說種種法門,在某時間針對種種意樂的有情,一說此法就能令其趣入真理,轉爲所化。

  總之,這些願文都是描述佛的境界,願願都以佛境界爲目標,內心希求趣入。

  學習《普賢行願品》,務必要把握好發願這個重點,能把握好,就落到了實處,也就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5)趣入一念入諸劫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

  

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趣入念劫圓融的境界。念是一刹那,代表最短的時間,劫代表極長的時間,能在一念中深入未來一切劫,叫做“盡一切劫爲一念”,也就是在這一念中顯現未來的一切劫。進一步,能在一念中遍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劫的每個時間點,叫做“一念入于叁世一切劫”。

  在分別心的境界中,一念不是一劫,更不是一切劫,一念中不會顯現無量劫,這是時間上有障礙。到了一念遍入一切劫時,叁世不離于當念,叫做念劫圓融。我們能逐漸消除執著,時空境界就會逐漸轉變,比如證入初地時,能一念中入前一百劫、後一百劫,之後地地升進,境界越加微妙自在。到了佛地,無障無礙,一念與一切劫平等平等。

  我們要知道,經中每一句都是極重要的發願內容,我們在每段願文前加上願字,就能扣住發願主題,比如“願我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等等。凡是願文,都要以至誠之心發願趣向,能這樣做,就會明白這部普賢行願是生命最究竟、最偉大的祈願。

  經文是高度概括、濃縮的文字,我們思維時要做到具體、清晰,不然法義沒有消化在心裏,就很難深刻作意。比如,如何發願“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呢?這是祈願我能在一念中趣入未來的一切劫。從現在往後十劫、百劫、千劫乃至無數劫,這一切都在一念中顯現,祈願我現量證入此境界。進而,在一念中不但顯現未來一切劫,而且顯現叁世一切劫。這樣認定清楚了之後,發願才能心中有數,一念到這一頌時,心才能隨順作意:我誓願證到在一念中顯現一切劫的境界。

  (6)趣入觀見如來

  

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念這一頌時,要發起現見如來和趣入如來境界的願。

  這一頌說,祈願我在一念中現量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諸佛,而且我恒時趣入佛的境界,具有如幻解脫和它的威力。

  用所入和能入來分析,前叁句講所入,第四句是能入,所入是現見叁世諸佛和恒時入佛境界。以什麼能入呢?以如幻解脫的威力。

  菩薩的解脫是像幻化那樣的,這唯是智慧的自性,以這個妙力恒時入于一念中見叁世諸佛等的境界。“解脫如幻化”是指作用解脫,就像幻化師能自在無礙地變現,菩薩能自在地駕馭時空,能把一座須彌山納入一個芥子中,能延一念爲無量劫、促無量劫爲一念等等,作用自在無礙,如幻如化。

  總之,這是發願在一念的慧觀中現見叁世諸佛,並入于諸佛的行境,也就是成了幻化那樣的解脫,純粹是智慧的自性,以這智慧的力量恒時趣入。

  (7)佛刹修行而趣入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前兩句和第叁句是遞進關系,前兩句是講趣入一個極微中有叁世佛刹的境界,第叁句展開來講十方塵刹的無數極微,一一如此,發願無余證入此境界。“莊嚴”,是指佛刹無量器情的莊嚴,如器世界的量莊嚴、形莊嚴、色莊嚴、光莊嚴、音莊嚴,有情界的主尊莊嚴、眷屬莊嚴、受用莊嚴、相好莊嚴等等。就像《往生論》所說的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再使它最大化,不但一佛刹土的莊嚴,而且叁世佛刹中的一切莊嚴,都在一個極微中全體顯現。

  這一頌總起來解釋:在一個小小毛端的極微中,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佛刹的器情莊嚴海全體顯現,願我以神通力使它現前而修行趣入。一個極微是如此,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刹土中有無數的毛端,每一毛端都出現淨土莊嚴海,這十方無量無邊的淨土莊嚴海,我一念中都深深地趣入。

  問:一個佛刹中的自性、形、色、量等多方面的差別現相尚不能住于一個極微塵中,何況十方叁世諸佛刹土全部無間隔、無雜亂地安住在一個極微塵中,這怎麼可能呢?

  答:如果世界是實有的,確實小中無法容大,一中不能容多,但諸法是像幻化那樣毫無自性的,無生、無滅,像毛發那樣,從本寂滅,自性涅槃,所以一切都可以顯現。

  再從低處類比觀察:比如,按照自己的分別念持續串習,種種法都會顯現,像修禅定時觀想白色、紅色,或者觀想整個世界都是水等,一旦習氣成熟,就會按那樣顯現(詳見《醒夢辯論歌講記》)。同樣,能安住在智慧的境界中修習,這一類不可思議的境界都會成就。依此類推,也能信解上面不可思議的境界。

  又比如,世間人修了一段時間咒語成了咒師,以咒力可以幻化很多東西,觀衆都萬分驚奇,怎麼會出現這麼多的東西?這裏關鍵是要通達萬法唯心,不是心外有什麼法,一切都是裏面心的幻化。再從法界體性的角度看,一切法都是同一法界性,互相融通含攝。就像帝釋天宮的因陀羅網,網上嵌有一千顆明珠,在每顆明珠中都影現一切珠影。像這樣,每個微塵都是法界性,一切法都含攝于法界中,所以一個微塵中能顯現十方叁世所有的法。最終徹證實相時也是如此,在佛的一個毛孔中顯現法界一切時空現象。

  總之,我們要深深了知,這裏發願不是以趣入分別心的境界爲目標,而是以證入勝義爲目標;不是以趣入人天、阿羅漢的境界爲目標,而是以趣入佛果境界爲目標,以這個原因,贊歎這是佛子最偉大的行願。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