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包括其他新賢舊聖和常常隨侍彌陀的諸大菩薩,《阿彌陀經》說:“其國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可見生到極樂就以無量補處菩薩爲伴侶。)這些大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共同圍繞在阿彌陀佛身邊。往生者見自己生在寶蓮花中,得到阿彌陀佛授記:善男子,汝于某時在某世間成佛,眷屬多少,名號如何……
以上是持誦普賢行願的異熟果。
二、利生大用
【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
得到佛授記後,就能以普賢行願力極大地發揮利生的作用,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隨順衆生意樂而作利益。
以上是受持普賢行願往生後現前的士用果,就是以普賢行願力和彌陀願力的加持,會顯發利益衆生的大用。
叁、究竟成佛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這是講成佛前後的六個內容:身坐道場;降魔成佛;傳法利生;令衆發心;隨根成熟;廣益無盡。這些可以歸在離系果中,就是由受持普賢行願離一切系縛而成佛。
我們都志求成佛,成佛之路該怎麼來走呢?以上經文揭示了這樣一條成佛捷徑:
一、此生發普賢願回向極樂。
二、命終往生,得佛授記,圓滿實現普賢大願。
叁、究竟成佛,盡未來劫海,廣度衆生。
因此,這是止于至善的法門,是決定成佛的法門。普賢行願並非空想,在往生後就能真正實現。這是有情生命的歸宿,是整部華嚴的結局,整個佛法在這裏得到了圓滿。
以上從遠離魔障、淨除惡業到最終成佛之間,不論現報、生報、後報,異熟果、等流果等,都來自持誦《普賢行願品》。可見本法功德巨大,理應珍重修習。
法王曾說:“《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殊勝方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是深入聖者境界的要門,其中總集了叁世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成爲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故又稱爲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
以下普賢菩薩勸囑受持,首先總結功德:
【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上面只是就持誦一項法行大略宣說了五種果和往生淨土的功德。實際上,緣本品經作十法行的功德無量無邊,無可言盡。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這些衆生或者聽聞或者信解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泛爲人解說,他所獲得的所有功德,不僅凡夫無法了知,有學道聖者也不能測知,唯有佛陀才能現量證知。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
這是普賢菩薩殷切勸導華嚴會上善財童子、菩薩海衆及後世聽受普賢願王的人,也包括我們在內。
普賢願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以分別心無法測知。普賢菩薩怕我們生疑心失去大利益,所以諄諄教誨:切莫對此法心生懷疑。這樣無上的願王應當以信心來受持、來深入,若有疑念,則不能真心信受;不真心信受,則不能隨順趣入普賢行願;不隨順趣入普賢行願,則無法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應深心谛受。
要做到谛受,既不能傲慢,也不可自卑。傲慢,輕視普賢行願,不能谛受。自卑,認爲自己根器劣,不敢承當,也不能谛受。只有不卑不慢地如實相應,才能谛受。總之,有信心能隨順發願,就可以獲得無邊利益,否則便失之交臂。
普賢願王的功德非分別心所能衡量,因此我們應該以聖言爲量,聽從普賢大士的教導,決定能獲得大利益。爲了把願王真正融入自心,聽後要能披讀,讀後要能背誦,誦後要能受持不忘,乃至書寫、開演、思維、修習等等。總之,努力將普賢行願與自相續合而爲一,這樣,經文字字句句才能在心上行持、受用。
再贊普賢行願的勝德: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是諸人等”,是指對本經聽聞、讀誦、受持、演說等的人。此等人在一念中,所有的行願都能成就,所獲的福聚無量無邊。
大家思維:對于本經的一偈以甚深信心作某種法行,尚能得到如此殊勝的功德;而且,本經一經于耳,功德就遠遠勝過廣大的財供養。如果大家能把普賢願寶受持在心中,日日年年相續不斷地修習,由此産生的功德一定是無量無邊。
【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從利他角度而言,修學普賢行願以大願力能在煩惱大苦海中救度衆生,令他們出離輪回,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利益衆生的事業都是由願力而成就的,以普賢行願力能遍入一切衆生界中,以大智慧、大神通令無量衆生出離煩惱苦海,最終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清涼國師說:“殷勤頌德,意在勸持,然此經一卷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習。”(普賢菩薩殷勤頌揚普賢行願的功德,用意是勸導我們受持,這卷經字少義豐,實爲修行的玄妙關要、華嚴的幽深關鍵,功高德遠,爲什麼不修持呢?以往印度王臣無人不習此經。)
[1] “爾所”,就是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