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部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普賢菩薩想再度宣說普賢行願的意義,他普觀十方世界之後,演說了以下的偈頌。
爲什麼講完長行文又要宣說重頌呢?這有四個必要:
一、讓後來的人得到聽聞。
二、讓未解義的人通過再次聽聞而領悟其義。
叁、長行文簡略,再說偈頌,能使意義廣博而容易領會。
四、偈頌容易受持記憶。
以下偈頌內容
分十二:(一)禮敬支 (二)供養支 (叁)悔罪支 (四)隨喜支 (五)請轉*輪支 (六)請佛住世支 (七)回向支 (八)願差別 (九)願邊際 (十)願利益 (十一)勸受持 (十二)總回向
(一)禮敬支
1、叁門總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1],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出世的一切諸佛,我以清淨的身語意遍現在諸佛前恭敬頂禮。
怎樣做到身語意清淨呢?關鍵是心。心是決定身、語的機關,心清淨,帶起的身、語也清淨。所以頂禮時內心要至誠恭敬。什麼是“禮”呢?龍樹菩薩解釋,禮就是極爲恭敬。這就要“敬佛如佛在”,如同佛在眼前一樣,身心畢恭畢敬。
2、身敬禮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2],一一遍禮刹塵佛[3]。
“普賢行願力”指普賢行的願力。“賢”是妙善之義,妙善的諸行是菩薩的內涵。對于它希求,就是願。普賢行願,就是對普賢行的希求之心。“力”是指願強大到以煩惱等違品不可侵奪。
頌詞說:以希求普賢行的願力,一切如來都顯現在自己意的現量前,自己一身化現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一切佛刹極微塵數佛。
分叁步:
一、像山河草木等一時映現在鏡中那樣,叁世一切如來一時顯現在心前。
二、自己化現佛刹極微塵數的身體。
叁、一一身敬禮刹塵諸佛。
3、意敬禮
《瑜伽戒品》中說:“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叁寶真實功德,是名意禮。”以信心隨念諸佛功德就是意敬禮。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在一個極微塵中有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一一佛都安住在菩薩衆會的圍繞中。無盡法界的每個極微塵都是如此。深深信解在每個極微塵中都充滿了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
“充滿”,即任何處都有一切諸佛,佛與佛之間本無間隔。“深信”就是意禮。意禮不是指觀想身體去頂禮,而是深信諸佛無處不在,在一個極微塵中本有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以意信解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叫做意禮。身業和語業都是以意引起的緣故,這裏特別宣說意的道。
4、語敬禮
《瑜伽戒品》中說:“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贊佛法僧真實功德,是名語禮。”稱贊如來功德即是語敬禮。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對以上一切諸佛,都各以微妙舌根發出無有窮盡的音聲海,每一音聲流出無量微妙的言辭海,盡未來一切劫,稱揚贊歎如來的甚深功德海。
所贊是一切諸佛的所有功德,包括因地發菩提心乃至果地成佛的身口意不共功德。對這一切佛功德,都稱揚贊歎。
稱贊如來的時間不是千年萬年,而是盡未來一切劫。經中說:“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如來功德無有窮盡,故稱贊之行無有窮盡。
(二)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要加在每一種供品前。如人天世界中色、形、香等都最勝妙的花,叫最勝花。
以最殊勝的妙花、花鬘、種種音樂、塗香、傘蓋,應有盡有,莊嚴美妙,都以恭敬心供獻叁世諸佛。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以最勝妙的衣服、最勝妙的香、末香、燒香,種種燈、燭的光明,一一像須彌山那樣高廣,殷勤地供養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一頌講了兩種能供之因:一、廣大勝解心;二、普賢行願力。“勝解”,淺的解釋,就是經由聞思對淨見量的境界有堅固不退的定解。盡管還沒有現證不可思議的境界,但內心深深地信解“一切叁世佛”,具體是信解十方叁世一切佛刹的極微塵中,一一都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的諸佛,一一佛處在菩薩海會的圍繞中。
對這一境界具有勝解後,以希欲普賢供養行的猛利發願力,對叁世如來遍興供養。
(叁)悔罪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忏的罪業,並非僅是一段時期所造的部分罪業,而是從無始至今所造的一切罪業。造業的等起是貪嗔癡叁毒。造業的工具是身體、語言和心意。造業的體性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叁種。除罪的方法是具足四力,即怖畏苦果生起追悔心(破惡力),防護當來(恢複力),深信十方諸佛具有能拔除惡業的大威神力(依止力),通達罪業叁輪無自性或念誦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等(對治力)。
念誦時,要像諸佛菩薩就在自己眼前一樣,發自內心地誠懇忏悔:我無始以來以貪嗔癡從身語意所造的一切罪業,今天都在諸佛面前發露忏悔。
(四)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要貫到下面五類有情上。“五類有情”,指六道衆生、聲聞、緣覺、如來和菩薩。“所有功德”,指一切六道衆生所修的布施、持戒、修定功德;一切聲聞緣覺從預流向到阿羅漢向的有學道及無學阿羅漢果的功德;一切如來從初發心到修十波羅蜜多、證入十地乃至成佛的功德;一切菩薩從初發心到十地之間的功德。普賢隨喜沒有時空、種類、大小等方面的局限,沒有取舍的偏執,是橫遍豎窮、平等廣大的隨喜。
念誦時,心中現出廣大的隨喜境——十方一切六道衆生、二乘、如來、菩薩的所有功德,在憶念彼等功德後,如貧得寶般,內心數數生起歡喜心。
(五)請轉*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4],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十方刹土中的世間燈佛陀,在最初成就菩提時,我都殷勤勸請爲利衆生轉甚深廣大的無上輪。
(六)請佛住世支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