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特說普賢願王
在普賢行願中圓滿含攝了佛子的深廣萬行及熏習一切菩薩道次第的因果,所诠義極爲深廣,超勝其它一切願,因此稱爲大願王。
從種類上說,佛陀稀有行爲的億萬江河都彙歸于普賢願海,最極廣大;從次第上說,自勝解行地開始,諸如依止善知識、皈依叁寶、斷惡行善、出離心、菩提心、六度四攝等所有的發願都彙歸普賢行願,最極圓滿。或者,不論增上生或決定勝的發願,自利、他利的發願,相應觀現世量境界或相應淨見量境界的發願,淨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發願,深觀或廣行的發願等等,都攝于普賢行願中,無不具備。從稱合本性上說,普賢願稱法界心、極法界量,橫說,盡十方、遍法界、極微塵數等;縱說,虛空界盡、衆生界盡,普賢願終無有盡。心性本來橫遍豎窮,稱合心性之量發起普賢願,超勝一切,由以上的原因,普賢行願成爲願中之王。
發願是極重要的,爲什麼呢?因爲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發願,沒有願力就不會有實行和果證,而且由發願上有差別,導致心態、行爲、得果上也大有差別。
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不懂得發大願,所發的只有下劣、狹隘、短淺的願。比如問世間人:你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回答是五花八門的,有些想做官,有些想賺錢,有些只求溫飽就行,有些夢想做某領域的專家,有些夢想當宇航員登月,有些想做壇健將,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樣踏遍天涯……。一般人受迷亂習氣蒙蔽,做夢也沒想過要發普賢行願,更不必說聽聞、思維、讀誦、發願,連“普賢行願”四個字也沒有福報見到,就像盲人不見太陽、螞蟻不知滄海一樣。我們有幸能聽聞、學習普賢行願,還能日日讀誦、發願,這不是世間人可比的。如果前世沒有深植善根,怎麼能聽到華嚴經王的精髓——《普賢行願品》這樣最廣大、光明、清淨的文句呢?
世間的種種修煉家,他們也有自己的願,比如希求長生不老、羽化成仙、飛行虛空等等,但他們根本不知道普賢行願。雖然和普通人比,他們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但畢竟目光短淺,連出離生死的願也沒有,更何況說發普賢願。
小乘人只求自己斷煩惱解脫,隨這樣狹小的願走也是迂曲的路,並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他們證了阿羅漢果,還要回小向大發普賢願才能證入大方廣的法界。當年佛演說華嚴大教時,阿羅漢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聽了都如盲如聾,可見法義高深,非阿羅漢的境界所及。這是專爲四十一種地位的法身大士演說的大法,只有證得法身才能真正領會。我們現在有緣值遇,又有信心受持,這是莫大的善根因緣。
發願大有講究,能在發願方面細致觀察,學到發願的方法,利益就很大。萬法唯心造,心是根本,心大、願大,果就大;心深、願深,果就深;心遍法界、願遍法界,果遍法界;心無盡、願無盡,果無盡;心有無量莊嚴、願成無量莊嚴,果現無量莊嚴;心有無量戒定慧,願具無量戒定慧,果成無量戒定慧……
《普賢行願品》本是極稀有的如意寶,遺憾的是,在很多人眼裏只是白紙黑字,比不上那些世間法。對于華衣美食、高檔電器、奇山異水、神仙境界等等,興趣濃厚,但對學習普賢行願卻沒有那樣大的意樂。這是無慧不識真寶。我們不作一番比較分析,也不容易生起信心。
我們來觀察,即使把世間人的願、聲聞人的願、一般菩薩的願加起來,也不及普賢行願的一分。發願時間上,有些發幾年的願,有些發一生的願,有些發到後世,有些發到自己解脫爲止,都不如普賢行願長遠。普賢行願是無盡願,虛空界盡、衆生界盡,我願無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發願範圍上,一般發願只爲一人發、一家發、一國發、一世界發,想不到一開始就要遍周法界地發大願。前者的發願境界太過狹小,根本不稱合廣大心性之量。以有限量的心發有限量的願,是不能和法界相契的。普賢願則願願稱法界心、極法界量,遠遠超過前者。
發願種類上,比如有的人只發一分布施或持戒的願,這也不稱合心性的量,心性具足一切德,爲什麼只求證一分呢?相比之下,普賢行願圓滿含攝無量的菩薩願,以如海萬行莊嚴心地,是最莊嚴的願王。實際上,最莊嚴的是我們自性的普賢。我們喜愛欣賞外在的鮮花、藍天、高山、大海,卻不知道自性普賢比這些莊嚴無數倍。其實,最恢宏、最壯麗的篇章就是普賢行願。這是有情心性賢善到極致的表現,是贊美心性最優美的旋律,是心性最暢快的舒發,是造就諸佛最圓滿的藍圖,是開啓無邊利樂的鑰匙,是證入法界的捷徑。
我們要生生世世守護普賢願王,把它銘刻在心,恒不忘失。日日受持、發願,不斷地增上大乘種性之力,以普賢行願引導自心,直至證入佛地。
本品經一上來就說,欲成就如來廣大功德,應修普賢十種廣大行願,而這品經的名字也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些都赫然顯示普賢行願是成佛的關鍵,大乘修持以普賢行願最爲關要。
法王如意寶的前世是善財童子,是普賢大士傳授這部《普賢行願品》的當機者。法王生生世世奉持、弘揚普賢行願。以這一生來說,法王從小就和凡夫的表現不同,常常發願不離文殊、普賢,在法王的著作中處處可見隨學文殊、普賢的發願。法王1987年帶領一萬余僧衆在五臺山同發普賢行願,在峨嵋山、印度金剛座也是發普賢行願。1997年號召各地念誦《普賢行願品》一億遍。到晚年更加重視《普賢行願品》的念修。這些都是從善財童子親受普賢願王這一緣起而來。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賢願王導歸極樂,這是爲我們指示一條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了知了這些之後,我們應當追隨法王趨入這條大道。
很多事雖然暫時還做不到,但可以發願。善根深厚的人見到這部《普賢行願品》會歡喜地按經文發願。雖然真正稱性發起普賢行願是登地後的事,究竟圓滿實現要到佛地,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誦、熏習,不能依文發願,不等于持誦、開演沒有功德,恰恰相反,殊勝的願文一曆耳根、一染識田,都有極大意義。
緣起遠比我們想像的微妙。無意間把一粒種子撒在泥中也會長出繁碩的果實,何況以圓頓教的微妙章句內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爲什麼不能開出萬德莊嚴呢?如果我們信受佛語,經上分明講到“果報唯佛能證知”、“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再再顯示了普賢行願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緣都在心上創造。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脫,爲了成辦這一點,一要發求解脫心,二要修戒定慧斷除生死之根的人我執,他們就在這些方面積聚因緣修行,走的是一己解脫之路,最後也只修成阿羅漢果。他們願小,果也小,願的作用只發揮到一己證阿羅漢果爲止,不能證得佛的身智、刹土。
我們求證無上佛果,這是最遠大的志向。那怎樣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緣呢?就是修習普賢行願。在一切因緣中,這是最深廣、最圓滿、最直接、最合乎心性的。能對普賢行發起勇猛欲樂,就種下了圓頓種子,將來必定會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大乘菩薩在勝解行地常常以發願來串習大乘法,蘇醒大乘善根,依照《普賢行願品》發願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間人、聲緣人、修普賢行願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較,就能看出在最初的發願上有極大的差距。一點不誇張地說,在所有阿羅漢的心上都沒有出現過這樣大的願。願力不同,得果就不同,這是由緣起規律所決定的。而且,同行一件善法,由發願不同,境界、功德也大有差異。比如手裏有一個蘋果,一種發心是想供養自己,另一種是想給家人分享,又一種是想供養天神,又一種是想供養叁世諸佛,最後一種才稱法界心、極法界量,一刹那就能積累無量福德。
又比如頂禮,一般人只頂禮一尊佛,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因此就只有頂禮一佛的功德。但普賢行的禮佛是遍禮法界佛,以勝解心深信這一禮遍禮了十方叁世一切佛。以什麼勝解心呢?就是深信自性廣大無外,沒有一佛不在自性中,而且自性遍一切處,遍在叁世諸佛心中。就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有一千顆明珠,一切珠都影現在一珠中,一珠也顯現在一切珠中。像這樣從真心的層面著眼,不是從有片段、有限量的分別心上著眼。既然每個心都遍一切處,也就在每個微塵中都有叁世佛,所以說“一塵中有塵數佛”。對這些有了勝解,就會從真心的層面發願,所以趣入的層面根本不同。
所以,從什麼點上進入最快速、最圓滿呢?智者們都會思考這個問題,一旦觀察清楚了,就會按那樣的方式發願趣入。
在世俗緣起上找不到更好的趣入方法。只有以普賢行願才能徹底打開心量,越來越接近諸佛菩薩證悟勝義的境界,這是一條極妙的證入法界之路。
正是這個原因,印藏兩地的修行人,不論自己課誦、做種種佛事或大衆共修,沒有不念誦此文發願回向的。在五明佛學院,法王嚴格規定,每次傳法和法會前後都要念誦《普賢行願品》,一句不能斷。還有,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解修行軌理時,製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普賢行願品》修七支作爲前行,依普賢行願回向發願作爲結行,並贊歎說:按照普賢行願修習七支攝盡了積資淨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賢願王發願行持,所謂的常隨佛學,只是空談而已,根本就無法趣入。這是兩個方向的問題,隨普賢行願走,就可以顯發佛性,證入法界;否則就與自性普賢背道而馳,墮在邪分別中,無法拓開心量。普賢行願能像日光融化堅冰一樣,化解種種偏執,顯發無邊妙用。
其實,心往染淨兩種緣上轉,就成了聖凡兩條路,就看自己選擇走哪一條。我們認清了方向,也就明白爲什麼需要日日奉持普賢行願,這是需要念念回轉來,回向自己的心性。比如我們都會恭敬自己,既然會恭敬自己,也就可以恭…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