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特说普贤愿王
在普贤行愿中圆满含摄了佛子的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的因果,所诠义极为深广,超胜其它一切愿,因此称为大愿王。
从种类上说,佛陀稀有行为的亿万江河都汇归于普贤愿海,最极广大;从次第上说,自胜解行地开始,诸如依止善知识、皈依三宝、断恶行善、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等所有的发愿都汇归普贤行愿,最极圆满。或者,不论增上生或决定胜的发愿,自利、他利的发愿,相应观现世量境界或相应净见量境界的发愿,净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发愿,深观或广行的发愿等等,都摄于普贤行愿中,无不具备。从称合本性上说,普贤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横说,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等;纵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普贤愿终无有尽。心性本来横遍竖穷,称合心性之量发起普贤愿,超胜一切,由以上的原因,普贤行愿成为愿中之王。
发愿是极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发愿,没有愿力就不会有实行和果证,而且由发愿上有差别,导致心态、行为、得果上也大有差别。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不懂得发大愿,所发的只有下劣、狭隘、短浅的愿。比如问世间人: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想做官,有些想赚钱,有些只求温饱就行,有些梦想做某领域的专家,有些梦想当宇航员登月,有些想做坛健将,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样踏遍天涯……。一般人受迷乱习气蒙蔽,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普贤行愿,更不必说听闻、思维、读诵、发愿,连“普贤行愿”四个字也没有福报见到,就像盲人不见太阳、蚂蚁不知沧海一样。我们有幸能听闻、学习普贤行愿,还能日日读诵、发愿,这不是世间人可比的。如果前世没有深植善根,怎么能听到华严经王的精髓——《普贤行愿品》这样最广大、光明、清净的文句呢?
世间的种种修炼家,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比如希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飞行虚空等等,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普贤行愿。虽然和普通人比,他们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但毕竟目光短浅,连出离生死的愿也没有,更何况说发普贤愿。
小乘人只求自己断烦恼解脱,随这样狭小的愿走也是迂曲的路,并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他们证了阿罗汉果,还要回小向大发普贤愿才能证入大方广的法界。当年佛演说华严大教时,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了都如盲如聋,可见法义高深,非阿罗汉的境界所及。这是专为四十一种地位的法身大士演说的大法,只有证得法身才能真正领会。我们现在有缘值遇,又有信心受持,这是莫大的善根因缘。
发愿大有讲究,能在发愿方面细致观察,学到发愿的方法,利益就很大。万法唯心造,心是根本,心大、愿大,果就大;心深、愿深,果就深;心遍法界、愿遍法界,果遍法界;心无尽、愿无尽,果无尽;心有无量庄严、愿成无量庄严,果现无量庄严;心有无量戒定慧,愿具无量戒定慧,果成无量戒定慧……
《普贤行愿品》本是极稀有的如意宝,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白纸黑字,比不上那些世间法。对于华衣美食、高档电器、奇山异水、神仙境界等等,兴趣浓厚,但对学习普贤行愿却没有那样大的意乐。这是无慧不识真宝。我们不作一番比较分析,也不容易生起信心。
我们来观察,即使把世间人的愿、声闻人的愿、一般菩萨的愿加起来,也不及普贤行愿的一分。发愿时间上,有些发几年的愿,有些发一生的愿,有些发到后世,有些发到自己解脱为止,都不如普贤行愿长远。普贤行愿是无尽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愿范围上,一般发愿只为一人发、一家发、一国发、一世界发,想不到一开始就要遍周法界地发大愿。前者的发愿境界太过狭小,根本不称合广大心性之量。以有限量的心发有限量的愿,是不能和法界相契的。普贤愿则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远远超过前者。
发愿种类上,比如有的人只发一分布施或持戒的愿,这也不称合心性的量,心性具足一切德,为什么只求证一分呢?相比之下,普贤行愿圆满含摄无量的菩萨愿,以如海万行庄严心地,是最庄严的愿王。实际上,最庄严的是我们自性的普贤。我们喜爱欣赏外在的鲜花、蓝天、高山、大海,却不知道自性普贤比这些庄严无数倍。其实,最恢宏、最壮丽的篇章就是普贤行愿。这是有情心性贤善到极致的表现,是赞美心性最优美的旋律,是心性最畅快的舒发,是造就诸佛最圆满的蓝图,是开启无边利乐的钥匙,是证入法界的捷径。
我们要生生世世守护普贤愿王,把它铭刻在心,恒不忘失。日日受持、发愿,不断地增上大乘种性之力,以普贤行愿引导自心,直至证入佛地。
本品经一上来就说,欲成就如来广大功德,应修普贤十种广大行愿,而这品经的名字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些都赫然显示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关键,大乘修持以普贤行愿最为关要。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善财童子,是普贤大士传授这部《普贤行愿品》的当机者。法王生生世世奉持、弘扬普贤行愿。以这一生来说,法王从小就和凡夫的表现不同,常常发愿不离文殊、普贤,在法王的著作中处处可见随学文殊、普贤的发愿。法王1987年带领一万余僧众在五台山同发普贤行愿,在峨嵋山、印度金刚座也是发普贤行愿。1997年号召各地念诵《普贤行愿品》一亿遍。到晚年更加重视《普贤行愿品》的念修。这些都是从善财童子亲受普贤愿王这一缘起而来。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贤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为我们指示一条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应当追随法王趋入这条大道。
很多事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可以发愿。善根深厚的人见到这部《普贤行愿品》会欢喜地按经文发愿。虽然真正称性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究竟圆满实现要到佛地,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诵、熏习,不能依文发愿,不等于持诵、开演没有功德,恰恰相反,殊胜的愿文一历耳根、一染识田,都有极大意义。
缘起远比我们想像的微妙。无意间把一粒种子撒在泥中也会长出繁硕的果实,何况以圆顿教的微妙章句内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为什么不能开出万德庄严呢?如果我们信受佛语,经上分明讲到“果报唯佛能证知”、“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再再显示了普贤行愿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缘都在心上创造。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脱,为了成办这一点,一要发求解脱心,二要修戒定慧断除生死之根的人我执,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积聚因缘修行,走的是一己解脱之路,最后也只修成阿罗汉果。他们愿小,果也小,愿的作用只发挥到一己证阿罗汉果为止,不能证得佛的身智、刹土。
我们求证无上佛果,这是最远大的志向。那怎样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缘呢?就是修习普贤行愿。在一切因缘中,这是最深广、最圆满、最直接、最合乎心性的。能对普贤行发起勇猛欲乐,就种下了圆顿种子,将来必定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乘菩萨在胜解行地常常以发愿来串习大乘法,苏醒大乘善根,依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间人、声缘人、修普贤行愿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看出在最初的发愿上有极大的差距。一点不夸张地说,在所有阿罗汉的心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愿。愿力不同,得果就不同,这是由缘起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同行一件善法,由发愿不同,境界、功德也大有差异。比如手里有一个苹果,一种发心是想供养自己,另一种是想给家人分享,又一种是想供养天神,又一种是想供养三世诸佛,最后一种才称法界心、极法界量,一刹那就能积累无量福德。
又比如顶礼,一般人只顶礼一尊佛,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因此就只有顶礼一佛的功德。但普贤行的礼佛是遍礼法界佛,以胜解心深信这一礼遍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以什么胜解心呢?就是深信自性广大无外,没有一佛不在自性中,而且自性遍一切处,遍在三世诸佛心中。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有一千颗明珠,一切珠都影现在一珠中,一珠也显现在一切珠中。像这样从真心的层面着眼,不是从有片段、有限量的分别心上着眼。既然每个心都遍一切处,也就在每个微尘中都有三世佛,所以说“一尘中有尘数佛”。对这些有了胜解,就会从真心的层面发愿,所以趣入的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从什么点上进入最快速、最圆满呢?智者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一旦观察清楚了,就会按那样的方式发愿趣入。
在世俗缘起上找不到更好的趣入方法。只有以普贤行愿才能彻底打开心量,越来越接近诸佛菩萨证悟胜义的境界,这是一条极妙的证入法界之路。
正是这个原因,印藏两地的修行人,不论自己课诵、做种种佛事或大众共修,没有不念诵此文发愿回向的。在五明佛学院,法王严格规定,每次传法和法会前后都要念诵《普贤行愿品》,一句不能断。还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解修行轨理时,制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普贤行愿品》修七支作为前行,依普贤行愿回向发愿作为结行,并赞叹说:按照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摄尽了积资净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贤愿王发愿行持,所谓的常随佛学,只是空谈而已,根本就无法趣入。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随普贤行愿走,就可以显发佛性,证入法界;否则就与自性普贤背道而驰,堕在邪分别中,无法拓开心量。普贤行愿能像日光融化坚冰一样,化解种种偏执,显发无边妙用。
其实,心往染净两种缘上转,就成了圣凡两条路,就看自己选择走哪一条。我们认清了方向,也就明白为什么需要日日奉持普贤行愿,这是需要念念回转来,回向自己的心性。比如我们都会恭敬自己,既然会恭敬自己,也就可以恭…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