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忘菩提心之道
大家知道,要做到最圆满地利益众生,就必须成就佛的智悲力,而要成就佛的智悲力就必须修习菩提心、增长菩提行,因此需要恒不忘失菩提心。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一要成就发心的顺缘——忆念宿命、出家持戒、随有情语言说法、相续调柔勤修六度,二要断除发心违品。下面这组愿就是围绕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核心从多方面祈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一颂有三项发愿:一、常忆宿命;二、常得出家;三、修持净戒。
“菩提”指无上正等正觉。“成宿命”,即获得宿命通,对于前世的种种因缘、业行、发愿等都能清晰忆念。
前二句半祈愿:愿我为求证菩提修行时,无论受生在人天等的哪一趣中,都获得宿命通,能清晰地忆念一切前世之事。以此因缘力,在一切生辗转受生死时,都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恒时向往出家,如同不动比丘发心:我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未成正觉,唯求获得比丘所依身。
这是因为在得地前在家过失会障碍菩提心,因此发愿常得出家。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寂天菩萨发愿:“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入行论》)
为什么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愿呢?根本愿因是为了不退失菩提心。我们知道,成就菩提需要多生的努力,如果转生死时忘记了宿命,就会迷失宿因,又随迷乱习气耽著生死。这样间断修行,就不能辗转上进。
比如,沩山禅师曾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但后来转生死时做过三世国王,把前世的事都忘记了。又比如,相传唐朝窥基大师转生在大将尉迟恭的家族中,经过投胎,他忘记了自己前世是修道人,作为高官子弟,沉湎在声色中。后来,玄奘大师请唐太宗下诏让他出家,他要求有一车女人、一车酒、一车肉相随,因此叫做“三车和尚”。当他带着三车来到寺院山门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钟鼓声,他才恍然醒悟。从此,舍弃世间,专心修行、弘扬佛法。
由此可见,为了能生生世世不忘修道、不退菩提心,一定要发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誓愿。我们都修过多生多世,常常一世修行,隔世又忘记宿命,又迷失了,所以不知进进退退了多少次。为什么不能持续上进呢?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愿没有发坚固,一经投胎就忘失殆尽。比如今生没有学佛前,所谓出家、修行、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些能记起多少呢?也许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见佛不拜、见僧不敬、见法不求,迷失到了这种地步。所以,发这条愿非常重要。
怡山禅师《礼佛发愿文》说:“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业纯和,不染世缘,常修梵行,执持禁戒,尘业不侵,严护威仪,蜎飞无损,不逢八难,不缺四缘。”按这样发愿也是为了在修行菩提期间能得到圆满所依身,使自己的修行辗转上进不退。所以,大家要常常这样祈愿。
为什么要发愿常得出家呢?这是因为在家学道障难很多,耽著五欲、琐事缠身,会障碍自己一心投入修持菩提。佛在《心地观经》上这样开示在家和出家的差别:出家菩萨胜过在家菩萨无数倍。为什么呢?因为出家菩萨凭借智慧力仔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失,即使在一切住宅中堆满财物也不知足,就好像大海即使容纳一切江河的水也不知足一样。
佛又说:在家人的内心常常妄想不断,执著外境种种声、色等的虚假法,不能了达真如。在无明愚痴中颠倒昏迷,不停地攀缘境界,心没有一刻安静。由妄想滋生很多贪嗔烦恼,以烦恼驱使造种种业,以业力感召六道果报。这样,以烦恼造业,以业感果,不断轮转,无休无止。出家菩萨通过这样观察而厌离世间,叫做真出家。(注意要体会佛语的深义,就是要领会,不对世间厌离的话,就会落在这样可怕的恶性循环中,数数不断地转生死轮,永无出头之日。菩萨深知这一点,就发起真实的出家心——出离三界之心。)
佛又说:如果有男子、女人一昼夜中出家受戒,能二百万劫不堕恶道。
由以上这些原因,为了解脱、成佛、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忘宿命、常得出家。
下面讲后十个字“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净戒”指菩萨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只有把菩萨戒持得“无垢无破无穿漏”才能圆满普贤行。因此要对此猛利地发愿。
龙树菩萨在注释中以如意珠的比喻这样显示清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内涵:
世间的如意珠自性清净,不沾尘垢,不会失坏,无有过失。(“不失坏”是指由珍重如意珠,置于高幢,善加守护,不令失坏。)它能够满一切心愿,离一切热恼,避一切疾病,息一切横死,作他者利益。
菩萨三聚净戒就像如意珠,是一种心地珍宝。具体说:
一、菩萨净戒远离声闻乘的发心过失,其发心是有此则成佛、无此则不成佛的体性,因此戒如意珠的自性是清净的。
二、菩萨净戒不染客尘——业和烦恼,所以是无垢。
三、以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的缘故,不会造作堕罪,因此是不失坏学处(无破)。
四、菩萨净戒无三种过失——没有对过去法的留恋、对未来法的希求、对现在受用的耽著,因此是无过(无穿漏)。
五、菩萨净戒能满足一切众生的一切愿,能遣除一切热恼,能成就人天的无量寿[1],一味趣入利他修行。
以上是发愿一切生中如是的菩萨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恒时修持。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随顺众生语言说法之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不论对天、龙、夜叉、鸠槃荼、人与非人等的哪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妙法,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这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我们在发菩提心时发愿要利益天、龙等一切种类的众生。那么怎样来利益他们呢?主要是宣说正法。在宣说正法时,如果不能讲众生各自的语言,怎么能把法传入他心中呢?众生要靠语言来领受法义,为了普遍利益众生,就必须具备随类说法的能力。为此要发起此愿。
且不说在十方刹海中教化万类有情,单单在这个地球上,语言上有障碍,就不能直接为人讲法,比如只会讲汉语,就无法同外国人沟通,教化众生的事业就只局限在讲汉语的群体中。我们发菩提心引导一切种类的众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具备随顺有情语言说法的能力。每一尊佛都圆满成就了语功德,能够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随类得解。没有这种成就,方便度就没有圆满,也就不能圆满地利他。《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发菩提心的人都要发这条大愿。
低一点说,我们发愿在人间悉以诸音而说法,就是指不论遇到说哪种语言的人,都能运用他的语言,为他传讲佛法。拓展开来,众生界中,天有多少种语言、龙族有多少种语言、旁生有多少种语言……发愿这一切语言都通达无碍,以一切音任运说法,把佛法传入每类众生的心中。
总之,发愿有两点:一、精通一切众生语言;二、具备说法的能力,能随顺有情的根机、意乐传讲妙法。
虽然到九地才获得殊胜的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辨无碍解),但不是说只有到九地才发此愿,而是现在就要开始发愿,播下种子。也许我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如一般人,说明我们过去世没有好好修习这一愿。未来也不会无因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就要诚恳地发愿,生生世世不懈努力,才有望圆成菩提。
这样边发愿边祈祷,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比如,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来到中国后,很多人祈请他讲《华严经》。他不通汉语,就一心一意地祈祷。晚上梦见有人一手提剑一手提头走过来,斩了他的头,又安上新头。他醒来就完全通达汉语,后来讲了几十遍《华严经》。
所以,缘起力不可思议。我们现在殷重发愿,愿力有很大作用。发普贤愿,对我们修菩提道来说,关系深远。现在起就要对普贤行殷重发希愿心,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普贤行愿品》句句是心要,不能轻易忽略过去。如果没有对愿文深深地信解,殷重地发愿,我们的相续也不可能无因无缘就转变。我们过去…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