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忘菩提心之道
大家知道,要做到最圓滿地利益衆生,就必須成就佛的智悲力,而要成就佛的智悲力就必須修習菩提心、增長菩提行,因此需要恒不忘失菩提心。而要想做到這一點,一要成就發心的順緣——憶念宿命、出家持戒、隨有情語言說法、相續調柔勤修六度,二要斷除發心違品。下面這組願就是圍繞不忘失菩提心這個核心從多方面祈願。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這一頌有叁項發願:一、常憶宿命;二、常得出家;叁、修持淨戒。
“菩提”指無上正等正覺。“成宿命”,即獲得宿命通,對于前世的種種因緣、業行、發願等都能清晰憶念。
前二句半祈願:願我爲求證菩提修行時,無論受生在人天等的哪一趣中,都獲得宿命通,能清晰地憶念一切前世之事。以此因緣力,在一切生輾轉受生死時,都能憶念居家過患和出家利益,恒時向往出家,如同不動比丘發心:我行一切菩薩行時,乃至未成正覺,唯求獲得比丘所依身。
這是因爲在得地前在家過失會障礙菩提心,因此發願常得出家。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緣。寂天菩薩發願:“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爲僧。”(《入行論》)
爲什麼要發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願呢?根本願因是爲了不退失菩提心。我們知道,成就菩提需要多生的努力,如果轉生死時忘記了宿命,就會迷失宿因,又隨迷亂習氣耽著生死。這樣間斷修行,就不能輾轉上進。
比如,沩山禅師曾在靈山會上聽佛說法,但後來轉生死時做過叁世國王,把前世的事都忘記了。又比如,相傳唐朝窺基大師轉生在大將尉遲恭的家族中,經過投胎,他忘記了自己前世是修道人,作爲高官子弟,沈湎在聲色中。後來,玄奘大師請唐太宗下诏讓他出家,他要求有一車女人、一車酒、一車肉相隨,因此叫做“叁車和尚”。當他帶著叁車來到寺院山門的時候,忽然聽到一陣鍾鼓聲,他才恍然醒悟。從此,舍棄世間,專心修行、弘揚佛法。
由此可見,爲了能生生世世不忘修道、不退菩提心,一定要發不忘宿命、常得出家的誓願。我們都修過多生多世,常常一世修行,隔世又忘記宿命,又迷失了,所以不知進進退退了多少次。爲什麼不能持續上進呢?一個原因就是這一願沒有發堅固,一經投胎就忘失殆盡。比如今生沒有學佛前,所謂出家、修行、發菩提心、利益衆生……這些能記起多少呢?也許連叁寶的名字都不知道,見佛不拜、見僧不敬、見法不求,迷失到了這種地步。所以,發這條願非常重要。
怡山禅師《禮佛發願文》說:“生逢中國,長遇明師,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叁業純和,不染世緣,常修梵行,執持禁戒,塵業不侵,嚴護威儀,蜎飛無損,不逢八難,不缺四緣。”按這樣發願也是爲了在修行菩提期間能得到圓滿所依身,使自己的修行輾轉上進不退。所以,大家要常常這樣祈願。
爲什麼要發願常得出家呢?這是因爲在家學道障難很多,耽著五欲、瑣事纏身,會障礙自己一心投入修持菩提。佛在《心地觀經》上這樣開示在家和出家的差別:出家菩薩勝過在家菩薩無數倍。爲什麼呢?因爲出家菩薩憑借智慧力仔細觀察在家的種種過失,即使在一切住宅中堆滿財物也不知足,就好像大海即使容納一切江河的水也不知足一樣。
佛又說:在家人的內心常常妄想不斷,執著外境種種聲、色等的虛假法,不能了達真如。在無明愚癡中顛倒昏迷,不停地攀緣境界,心沒有一刻安靜。由妄想滋生很多貪嗔煩惱,以煩惱驅使造種種業,以業力感召六道果報。這樣,以煩惱造業,以業感果,不斷輪轉,無休無止。出家菩薩通過這樣觀察而厭離世間,叫做真出家。(注意要體會佛語的深義,就是要領會,不對世間厭離的話,就會落在這樣可怕的惡性循環中,數數不斷地轉生死輪,永無出頭之日。菩薩深知這一點,就發起真實的出家心——出離叁界之心。)
佛又說:如果有男子、女人一晝夜中出家受戒,能二百萬劫不墮惡道。
由以上這些原因,爲了解脫、成佛、爲了利益衆生,我們要發願生生世世不忘宿命、常得出家。
下面講後十個字“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淨戒”指菩薩叁聚淨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一切普賢行的依處。只有把菩薩戒持得“無垢無破無穿漏”才能圓滿普賢行。因此要對此猛利地發願。
龍樹菩薩在注釋中以如意珠的比喻這樣顯示清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內涵:
世間的如意珠自性清淨,不沾塵垢,不會失壞,無有過失。(“不失壞”是指由珍重如意珠,置于高幢,善加守護,不令失壞。)它能夠滿一切心願,離一切熱惱,避一切疾病,息一切橫死,作他者利益。
菩薩叁聚淨戒就像如意珠,是一種心地珍寶。具體說:
一、菩薩淨戒遠離聲聞乘的發心過失,其發心是有此則成佛、無此則不成佛的體性,因此戒如意珠的自性是清淨的。
二、菩薩淨戒不染客塵——業和煩惱,所以是無垢。
叁、以內心恭敬一切菩薩學處的緣故,不會造作墮罪,因此是不失壞學處(無破)。
四、菩薩淨戒無叁種過失——沒有對過去法的留戀、對未來法的希求、對現在受用的耽著,因此是無過(無穿漏)。
五、菩薩淨戒能滿足一切衆生的一切願,能遣除一切熱惱,能成就人天的無量壽[1],一味趣入利他修行。
以上是發願一切生中如是的菩薩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乃至獲得無上菩提之間,恒時修持。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緣。
隨順衆生語言說法之願: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不論對天、龍、夜叉、鸠槃荼、人與非人等的哪一類衆生,我都以他們各自的語言爲他們宣說妙法,顯示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正道。這是不忘失菩提心的第叁因緣。
我們在發菩提心時發願要利益天、龍等一切種類的衆生。那麼怎樣來利益他們呢?主要是宣說正法。在宣說正法時,如果不能講衆生各自的語言,怎麼能把法傳入他心中呢?衆生要靠語言來領受法義,爲了普遍利益衆生,就必須具備隨類說法的能力。爲此要發起此願。
且不說在十方刹海中教化萬類有情,單單在這個地球上,語言上有障礙,就不能直接爲人講法,比如只會講漢語,就無法同外國人溝通,教化衆生的事業就只局限在講漢語的群體中。我們發菩提心引導一切種類的衆生,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具備隨順有情語言說法的能力。每一尊佛都圓滿成就了語功德,能夠一音說法令一切衆生隨類得解。沒有這種成就,方便度就沒有圓滿,也就不能圓滿地利他。《大日經》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方便爲究竟。”所以,發菩提心的人都要發這條大願。
低一點說,我們發願在人間悉以諸音而說法,就是指不論遇到說哪種語言的人,都能運用他的語言,爲他傳講佛法。拓展開來,衆生界中,天有多少種語言、龍族有多少種語言、旁生有多少種語言……發願這一切語言都通達無礙,以一切音任運說法,把佛法傳入每類衆生的心中。
總之,發願有兩點:一、精通一切衆生語言;二、具備說法的能力,能隨順有情的根機、意樂傳講妙法。
雖然到九地才獲得殊勝的四無礙解(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辨無礙解),但不是說只有到九地才發此願,而是現在就要開始發願,播下種子。也許我們的語言能力還不如一般人,說明我們過去世沒有好好修習這一願。未來也不會無因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在就要誠懇地發願,生生世世不懈努力,才有望圓成菩提。
這樣邊發願邊祈禱,叁寶的加持不可思議。比如,宋朝求那跋陀羅叁藏,來到中國後,很多人祈請他講《華嚴經》。他不通漢語,就一心一意地祈禱。晚上夢見有人一手提劍一手提頭走過來,斬了他的頭,又安上新頭。他醒來就完全通達漢語,後來講了幾十遍《華嚴經》。
所以,緣起力不可思議。我們現在殷重發願,願力有很大作用。發普賢願,對我們修菩提道來說,關系深遠。現在起就要對普賢行殷重發希願心,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普賢行願品》句句是心要,不能輕易忽略過去。如果沒有對願文深深地信解,殷重地發願,我們的相續也不可能無因無緣就轉變。我們過去…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