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還有暖氣。

  

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了根草挑他的腿,他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肚子也不動,挑耳朵也不動,最後挑他的鼻孔,老修行終于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大罵道:“打死你們這幫小雜種。”

  

這時觀音菩薩在空中現身,對他說:“你叁十年前斷了無明,今天還放不下嗎?”

  

所以障垢必須滅除盡無余。沒有滅盡只是壓伏的話,遇緣還會現行,所以念這一句時要發從根斷盡障垢的願,不到此地步,誓不中止。

  

滅障和成就妙行是同步的,滅了障垢,自然就成就妙行。相反,有障垢系縛,行爲就不妙。比如當我們執著身體、財富、名聲,被迷亂控製時,我們的妙行就被障住了。想一想,心緊緊執牢我和我所不放,行爲怎麼能妙呢?心整個鑽入了牛角尖,哪裏有慈悲喜舍、定慧圓明的妙行呢?相反,能去掉障垢,本有的性德自然就顯發出來了,執著越小,行爲就越妙。比如嗔恚是以無明力把對境視爲不可愛而發恚惱心、粗猛心,想對對方行害。這樣以嗔心發出的身口意行都不妙,都是劣行。像這樣,懈怠、散亂、嫉妒等的煩惱都障礙成就妙行。因此,我們要發願滅盡一切客塵煩惱、二取分別。就像陽光照射融化冰塊的同時,就現出水的濕潤、流動等妙用,我們滅盡妄想執著時,自性無量的妙用自得現前。這時就是“一切妙行皆成就”。

  

那麼什麼是妙,什麼是不妙呢?可以有深淺不同的解釋。淺說,以世俗菩提心攝持的善行,初善、中善、後善,是妙;沒有以菩提心攝持,不是成佛的資糧,是不妙;深說,登地證悟法界遍行義之後的行是妙,地前未見道的行都不妙。

  

我們凡夫深陷在迷夢中,以習氣力妄現種種亂象。我們在迷亂中做的是什麼行爲呢?我們這顆心一直在起貪嗔癡,造種種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都不離執著,都不妙。就像夢中到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看見大蟒蛇驚慌奔逃,見到美味樹果,又貪婪地摘下來吃……狂心一刻不休歇,法身就是這樣流轉五道的。像這樣心有障垢,所作所爲都不妙,在自相續中只有苦和集。

  

等消除了障垢才顯現妙行。比如初地斷一分障,就能一身化現百類身、到百佛世界教化衆生、震動百佛世界、了知前後一百劫事、深入一百法門等。如此升進,障垢越薄、境界就越微妙。圭峰大師說:“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托。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爲長,易粗爲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衆生,名之爲佛。”可見,滅除障垢,就自然現前不可思議的作用解脫。

  

“一切妙行皆成就”,既然說“一切”,就表示無量的六度妙行,發願統統成就,本性中有多少種的妙行,就成就那麼多的妙行。而且一行中有無量行,比如在一項布施行中又有無量的妙行,這一切都發願成就。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事門中不舍一法,舍一法則不名滿足菩提。初地菩薩發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意思是發願行菩薩行像大海一樣廣大無量。“不雜”,是不雜世間有漏法;“不壞”,是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壞。《菩薩地》雲:“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爲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

  

以上關鍵是發願。普賢願要一願願地發,初學者對每一願都要經由一番思維來引出願心,這樣經中說的發願利益才會在自己身上現前。學好了這套願文,就有了今生來世乃至無量生的行願。未來所有的修行目標都確定好了。這是有大意義的,這比做多少世間法、做多少形相上的善法、學習多少世間知識都有意義得多。這能讓我們生起大覺悟,生起無量的覺悟。如果能對此引生欲樂,確實會像春雨潤物一樣,大乘善根蓬勃發起。這是極稀有的因緣!

  

我們能堅固以上這組發願,那這組願就像一位向導會帶動我們不斷修集不忘願菩提心的順緣,消除願心的違品,由此令心恒時趣向菩提,這就把心的取向完全調整好了。再修持行菩提心六度,滅除行心違品的煩惱障和所知障,自性普賢遠離障垢,就能任運、周遍地起用。遠離了煩惱和二取分別,當然是遍法界地自在發揮。可見以這組“恒不忘失菩提心”的行願能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願願不離證入法界的主題,願願是心要。

  

從次第上看,以這組願的力量能逐漸讓我們從位前普賢證入當位普賢、位後普賢,也就是,地前發起世俗菩提心,以願力普攝衆生界,隨分隨力地勤修波羅蜜;到初地時證悟法界遍行義,一一行都周遍法界,再隨地升進,十波羅蜜多依次增勝圓滿;最後徹證佛果,不舍因門,現菩薩身,利益衆生。

  

前面圭峰大師的比喻:在平坦空曠的地上睡覺,夢見四面阻礙不通,醒來才知道本無阻隔,所向解脫。這是說,內有執著,外境才顯現爲有障礙。相反,滅除障垢無有余,就能使“一切妙行皆成就”。所以我們發這一組願,就是開始隨順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修學普賢行願,關鍵是要引發求證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欲樂。

  

[1]“成就人天無量壽”,是指守持菩薩戒能超出生死,成就無生無滅的法身。

  

[2] 六蔽:即六度違品——悭吝、毀戒、嗔恚、懈怠、散亂、邪慧。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