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在無礙行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業、煩惱、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得解脫”有兩方面的涵義:一、從不善業、煩惱、魔的境界中解脫,也就是不以這些染汙而在世間遊行等,恒時行持。這與什麼相像呢?“猶如蓮花不著水”,如同蓮花出水而不著水,不染著煩惱、業、魔等的世間法。二、沒有福業、不動業的貪執,也就是不希求異熟果,一向謀求衆生的利益,這就是菩薩之行。這又與什麼相像呢?“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虛空中無阻礙地運行)。在世間,日月就像如意寶一樣唯獨趣入利他行,沒有絲毫自利心。日月無私地照明整個天下,比喻利他行;從不耽于靜止,比喻無礙行。《弟子書》雲:“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太陽乘著七馬拉的寶車,永不停息地在虛空中運行,唯獨把光明帶給世間。大地則不挑選地擔負一切世間。大士無私的本性正是如此,一味對有情作利樂。)
以上總的是說悲智雙運的大乘行。智不著世間,即不著有,猶如蓮花不著水;悲不住寂滅,即不住空,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樣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魔”的意思是障礙善法和菩提,使人從殊勝的正道中退失。聖道的法生長慧命,能奪人慧命的殺手,叫做魔。魔的作用是使人從作利益安樂中退失。《大智度論》說:“除諸法實相,余殘一切法,盡名爲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爲魔。(除諸法實相外,其余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包括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爲什麼叫做魔呢?因爲奪人慧命,是破壞菩提分法功德的根本,所以叫做魔。)”
唐代道樹禅師住在叁峰山時,常有野人來。野人穿著樸素,言談詭秘,有時忽然變作佛菩薩、羅漢、天仙等形象,或放光,或出聲響。道樹的徒弟們見了都無法測度。過了大概有十年,就消聲匿迹了。道樹禅師對徒衆說:“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他伎倆有窮,我不見不聞無盡。”可見,在種種魔境現前時,不聞不睹不去管它,魔惱自息,就是“于諸魔境得解脫”。
注意,“世間道中得解脫”有很重要的內涵。我們修學普賢行願,不像小乘把叁有、寂滅視爲兩個,那樣是入不了不可思議解脫的。《維摩诘經》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卑濕淤泥”是指世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並不是壞世間相而求實相。古德說:“愚人除境不亡心,智者亡心不除境。”能一切處沒有愛、惡之念也就解脫了。
《維摩诘經》說:雖然是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然居家,不著叁界。示現有妻子,常行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明了世間典籍,常常愛樂佛法。這是“世間道中得解脫”的極好表達。
依靠這無著、無住的中道妙行,最後成佛時就現前法身與色身雙運。《華嚴經》說:“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隨衆生因緣任運示現,無不周到,卻又恒常安住于菩提座中,毫不動搖。)這是大解脫境界。如何證入呢?這就要發起上一願,非常關鍵。
4、利益有情
這是要發大願,盡未來際在十方世界中爲一切有情解除苦難,施予安樂。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在浩瀚的虛空世界中,不只某一方的衆生,而是十方一切種類的衆生,我都拔除其一切輪回苦,將其安置在暫時人天安樂中,不僅如此,我還用善巧方便將其引向無上菩提,成就究竟利益。像這樣,經過佛刹極微塵數劫,在十方世界中永無止境地利益衆生。
清朝國師章嘉遊戲金剛說:這是由慈愍和願的力量特意思維受生在六道中成辦有情利益的發願。這就是說,有很深的慈悲衆生的心,特意思維:我如何受生在六道中真實地利益有情呢?這樣甘願把身心奉獻衆生,晝夜利益衆生,永不休息。
具體說,“悉除一切惡道苦”是指滅除叁惡趣一切種類的痛苦。比如地獄的焚燒、舂磨等苦,餓鬼的外障、內障等苦,旁生的役使、負重等苦,這一切都由我來消除。有人問:輪回無不是苦,爲什麼只說滅除惡道苦呢?因爲惡道苦重,極爲摧殘有情身心,所以以它作代表,實際是發願普爲衆生拔除一切輪回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不僅發願給衆生解除痛苦,還發願平等給予衆生安樂,就是把一切衆生都安置在殊勝安樂中。貧窮者給予財富,病苦者給予良藥,饑渴者給予飲食,裸露者給予衣服,遭厄難者令得解脫,迷路者指示正道,愚癡者令得智慧……,讓一切衆生首先得世間安樂,再獲得出世間無上安樂。
“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經過佛刹極微塵數劫,在十方無量世界中恒時利益有情,永無窮盡。
總之,這是爲令群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最終獲得無上智慧,而發起普利有情的大願。這大願盡虛空、遍法界,遍覆一切世界的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休息。初地菩薩發願:“願一切衆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叁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唐朝裴休[1]居士在《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中說:“從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脫一切衆生,普令入佛知見。黑暗岸下,爲作明燈,生死海中,爲(作)船筏。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現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度脫一切衆生,普令證入佛的知見。在漆黑的河岸下,爲衆生作明燈。在生死的大海中,爲衆生作船筏。雖然能力達不到,但常常運心如此發願,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守持此願心嗎?能守持,則永不退失無上菩提。)
5、披精進甲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恒時隨順衆生根性啓發他,使他順利地趣入大乘,盡于未來一切劫數,恒無厭倦地修習普賢廣大行,由此圓滿福慧資糧,證得無上菩提。
“我常隨順諸衆生”,是說一切生恒時能夠在善解有情的心行後,不分親疏地和有情融洽相處,行爲處處隨順有情,沒有不相合之處。(這樣隨順有情是爲了使他願意親近自己,由此就能方便地引導他趣入大乘。)
“恒修普賢廣大行”,即恒時修習禮敬等的普賢廣大之行。修到何時爲止呢?窮盡未來邊際,也無絲毫疲厭。這就是披精進铠甲的意思。
6、會遇同分菩薩
“同分”指身口意的行爲和願力相同。這一頌重點是發願會遇身口意業及願力同等的菩薩,會遇之後同修共學。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所有與我同修菩提行的菩薩,乃至成就菩提之間,一切生常常與我相遇,相遇之後,身口意業共同修學一切普賢行願。
這是會遇修大乘道的殊勝助伴的願。“與我同行”,即行爲與我相同。“于一切處同集會”,即恒時與同行菩薩共住,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常不分離。後兩句是講共住後,身口意跟隨他們同等地行持菩薩行,同等地發願,沒有其他雜染,如同水乳交融一樣。
學習這一頌,要知道在哪方面發願,爲什麼要這樣發願。所願有兩點:一、與同行菩薩恒時集會;二、身口意與他們同等修學普賢行願,要在這兩點上發願心。
發願之前先把道理想透,爲什麼要一切時處不離同分菩薩呢?爲什麼要與同分菩薩同修普賢行願呢?這關系到重大的緣起走向,即心是隨緣而現的,隨染汙緣就熏習邪惡,隨清淨緣就顯發功德,就像包香的紙盒和拴魚的草繩,靠近香就有香氣,拴了魚就有腥味,久久熏染就成了同一氣味。以這個原因,親近惡友,會令相續中的功德逐漸損減,罪惡逐漸增長,能引生一切過患,所以何時何地都要遠離惡友。相反,和同行菩薩共住,久久熏染,能令功德漸次增長,罪惡漸次減少,能引生一切利益。了解這一緣起規律後,應當發願恒時和同行菩薩共住。
再觀察:我們自性是普賢,能和同分菩薩同學普賢行願,就會顯發普賢的自性。比…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