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业、烦恼、魔境是有漏法中的因果。“得解脱”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从不善业、烦恼、魔的境界中解脱,也就是不以这些染污而在世间游行等,恒时行持。这与什么相像呢?“犹如莲花不著水”,如同莲花出水而不著水,不染著烦恼、业、魔等的世间法。二、没有福业、不动业的贪执,也就是不希求异熟果,一向谋求众生的利益,这就是菩萨之行。这又与什么相像呢?“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虚空中无阻碍地运行)。在世间,日月就像如意宝一样唯独趣入利他行,没有丝毫自利心。日月无私地照明整个天下,比喻利他行;从不耽于静止,比喻无碍行。《弟子书》云:“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太阳乘着七马拉的宝车,永不停息地在虚空中运行,唯独把光明带给世间。大地则不挑选地担负一切世间。大士无私的本性正是如此,一味对有情作利乐。)
以上总的是说悲智双运的大乘行。智不著世间,即不著有,犹如莲花不著水;悲不住寂灭,即不住空,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样自利成就法身,利他成就色身,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魔”的意思是障碍善法和菩提,使人从殊胜的正道中退失。圣道的法生长慧命,能夺人慧命的杀手,叫做魔。魔的作用是使人从作利益安乐中退失。《大智度论》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除诸法实相外,其余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包括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为什么叫做魔呢?因为夺人慧命,是破坏菩提分法功德的根本,所以叫做魔。)”
唐代道树禅师住在三峰山时,常有野人来。野人穿着朴素,言谈诡秘,有时忽然变作佛菩萨、罗汉、天仙等形象,或放光,或出声响。道树的徒弟们见了都无法测度。过了大概有十年,就消声匿迹了。道树禅师对徒众说:“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他伎俩有穷,我不见不闻无尽。”可见,在种种魔境现前时,不闻不睹不去管它,魔恼自息,就是“于诸魔境得解脱”。
注意,“世间道中得解脱”有很重要的内涵。我们修学普贤行愿,不像小乘把三有、寂灭视为两个,那样是入不了不可思议解脱的。《维摩诘经》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卑湿淤泥”是指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古德说:“愚人除境不亡心,智者亡心不除境。”能一切处没有爱、恶之念也就解脱了。
《维摩诘经》说:虽然是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然居家,不著三界。示现有妻子,常行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明了世间典籍,常常爱乐佛法。这是“世间道中得解脱”的极好表达。
依靠这无著、无住的中道妙行,最后成佛时就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华严经》说:“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随众生因缘任运示现,无不周到,却又恒常安住于菩提座中,毫不动摇。)这是大解脱境界。如何证入呢?这就要发起上一愿,非常关键。
4、利益有情
这是要发大愿,尽未来际在十方世界中为一切有情解除苦难,施予安乐。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在浩瀚的虚空世界中,不只某一方的众生,而是十方一切种类的众生,我都拔除其一切轮回苦,将其安置在暂时人天安乐中,不仅如此,我还用善巧方便将其引向无上菩提,成就究竟利益。像这样,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十方世界中永无止境地利益众生。
清朝国师章嘉游戏金刚说:这是由慈愍和愿的力量特意思维受生在六道中成办有情利益的发愿。这就是说,有很深的慈悲众生的心,特意思维:我如何受生在六道中真实地利益有情呢?这样甘愿把身心奉献众生,昼夜利益众生,永不休息。
具体说,“悉除一切恶道苦”是指灭除三恶趣一切种类的痛苦。比如地狱的焚烧、舂磨等苦,饿鬼的外障、内障等苦,旁生的役使、负重等苦,这一切都由我来消除。有人问:轮回无不是苦,为什么只说灭除恶道苦呢?因为恶道苦重,极为摧残有情身心,所以以它作代表,实际是发愿普为众生拔除一切轮回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不仅发愿给众生解除痛苦,还发愿平等给予众生安乐,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殊胜安乐中。贫穷者给予财富,病苦者给予良药,饥渴者给予饮食,裸露者给予衣服,遭厄难者令得解脱,迷路者指示正道,愚痴者令得智慧……,让一切众生首先得世间安乐,再获得出世间无上安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十方无量世界中恒时利益有情,永无穷尽。
总之,这是为令群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最终获得无上智慧,而发起普利有情的大愿。这大愿尽虚空、遍法界,遍覆一切世界的有情,尽未来际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休息。初地菩萨发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唐朝裴休[1]居士在《普劝僧俗发菩提心文》中说:“从今身至佛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入佛知见。黑暗岸下,为作明灯,生死海中,为(作)船筏。力虽未及,常运此心,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则永不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现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度脱一切众生,普令证入佛的知见。在漆黑的河岸下,为众生作明灯。在生死的大海中,为众生作船筏。虽然能力达不到,但常常运心如此发愿,念念相续,不令间断。能守持此愿心吗?能守持,则永不退失无上菩提。)
5、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恒时随顺众生根性启发他,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尽于未来一切劫数,恒无厌倦地修习普贤广大行,由此圆满福慧资粮,证得无上菩提。
“我常随顺诸众生”,是说一切生恒时能够在善解有情的心行后,不分亲疏地和有情融洽相处,行为处处随顺有情,没有不相合之处。(这样随顺有情是为了使他愿意亲近自己,由此就能方便地引导他趣入大乘。)
“恒修普贤广大行”,即恒时修习礼敬等的普贤广大之行。修到何时为止呢?穷尽未来边际,也无丝毫疲厌。这就是披精进铠甲的意思。
6、会遇同分菩萨
“同分”指身口意的行为和愿力相同。这一颂重点是发愿会遇身口意业及愿力同等的菩萨,会遇之后同修共学。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所有与我同修菩提行的菩萨,乃至成就菩提之间,一切生常常与我相遇,相遇之后,身口意业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
这是会遇修大乘道的殊胜助伴的愿。“与我同行”,即行为与我相同。“于一切处同集会”,即恒时与同行菩萨共住,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常不分离。后两句是讲共住后,身口意跟随他们同等地行持菩萨行,同等地发愿,没有其他杂染,如同水乳交融一样。
学习这一颂,要知道在哪方面发愿,为什么要这样发愿。所愿有两点:一、与同行菩萨恒时集会;二、身口意与他们同等修学普贤行愿,要在这两点上发愿心。
发愿之前先把道理想透,为什么要一切时处不离同分菩萨呢?为什么要与同分菩萨同修普贤行愿呢?这关系到重大的缘起走向,即心是随缘而现的,随染污缘就熏习邪恶,随清净缘就显发功德,就像包香的纸盒和拴鱼的草绳,靠近香就有香气,拴了鱼就有腥味,久久熏染就成了同一气味。以这个原因,亲近恶友,会令相续中的功德逐渐损减,罪恶逐渐增长,能引生一切过患,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远离恶友。相反,和同行菩萨共住,久久熏染,能令功德渐次增长,罪恶渐次减少,能引生一切利益。了解这一缘起规律后,应当发愿恒时和同行菩萨共住。
再观察:我们自性是普贤,能和同分菩萨同学普贤行愿,就会显发普贤的自性。比…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