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五)

  

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恒時無障礙地親見十方世界中成爲衆生唯一怙主的佛陀,都在佛子海衆的圍繞中。願我一一刹那都對諸佛菩薩獻上殊勝供養,如虛空般廣大,遍滿法界廣興供養。這樣盡未來際,也無絲毫疲厭之心。

  

大家發願時,意境裏要有叁個大——境大、供養具大、供養心大。境是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供養具是一切財物和法,即以一切花香燈果、飲食衣服、幢幡寶蓋、伎樂歌舞,殊勝美妙,勝過諸天所有,乃至一切殊勝正行,都奉上諸佛;供養心是盡未來一切劫數,毫無疲厭。

  

初地菩薩就是這樣發願的,《十地品》說:“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余。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龍樹菩薩說:童子過了四歲以上還沒有滿二十歲的階段,叫做鸠摩羅伽地。菩薩最初生在菩薩家時,就像嬰兒。得到無生法忍乃至十住地,遠離諸惡,叫做鸠摩羅伽地。要證得如是地,應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常欲不離諸佛。

  

問:菩薩本應度衆生,爲什麼常常發願不離諸佛呢?

  

答:菩薩在還沒有入菩薩位、尚未獲得不退轉而得佛授記的階段,如果遠離諸佛,就會失壞諸善根,沈陷在煩惱中,這樣尚不能自度,怎麼能度他人?就像一個人乘著船想救人,船到江中就出故障,救人不成,自沈水中;又像把少量的熱水投入大冰池中,雖然融化了一點冰,自己卻凝成了冰塊,同樣,菩薩在沒有入法位時,如果遠離諸佛,以功德微少沒有方便力,這時想度衆生,雖有些許利益,自己卻反而墮落。因此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

  

而且,菩薩思維:我未得佛眼的緣故,與盲人無異,如果沒有佛的引導,就會無所趣向、誤入歧途。

  

再者,菩薩見佛,能獲得種種利益。或者眼見佛,心得清淨。或者聽佛說法,心中愛樂,能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獲解脫。既然值遇佛有這樣的無量利益,怎麼不一心常求見佛呢?比如:弱小的嬰兒,不應遠離母親;出門遠行,不應離開糧食;炎天酷暑,不應離開涼水涼風;數九寒天,不應離開火爐;渡越深水,不應離開船筏;身患疾病,不應離開良醫。比這些更不應的是菩薩不應離開諸佛。爲什麼呢?因爲父母、親屬、一般的善知識、人王、天王等都不能像佛那樣利益菩薩,佛能利益菩薩,令菩薩遠離種種苦處,安置到佛的果位,以此原因,菩薩應當常不離佛。

  

彌勒菩薩說:“牟尼尊難見,常見得大義,以聞無等法,淨信資養心。若 于教授中,法門如欲住,如人拔險難,佛勸亦如是。”(《大乘莊嚴經論》)心不清淨的人很難見佛,如果能常見佛,就能得到極大義利。在佛前聽聞無上的大乘法,所引生的淨信將恒時充滿相續,這樣毫無疑問,無須精勤就能證得無上菩提。所以沒有比常見佛更切要的了。而且,如果想安住法門,諸佛常常親授教言,就像有人陷在泥沼中無法自拔,以力士的力量能抓其發髻輕松地抛置岸上,依靠佛的加持和宣說教授,以大悲之力能把他從罪業深淵的輪回引到菩提果位。

  

以上顯示了見佛能獲得教授等極易成就菩提,因此,發願常見諸佛極爲切要。

  

《華嚴經·入法界品》雲:“如來世間燈,通達一切法,普生叁世福,令衆悉清淨。如來妙色身,一切所欽歎,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若有諸佛子,觀佛妙色身,必舍諸有著,回向菩提道。”(如來是照亮世間的明燈,通達一切法門,普能生長叁世衆生的福德,令衆生皆得清淨。如來妙色身,爲一切世間欽仰贊歎,即使在億劫中常常瞻仰,也不會生厭足心。如果佛子觀視佛的微妙色身,必定棄舍對叁有的耽著,回心向往于菩提之道。)又雲:“若得見于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于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又雲:“如來出世間,爲世大福田,普導諸含識,令其集福行。若有供養佛,永除惡道畏,消滅一切苦,成就智慧身。”

  

有人懷疑:由發願真能實現常見諸佛的願望嗎?

  

龍樹菩薩說:菩薩常常愛樂念佛的緣故,舍身受身常能值遇佛陀。譬如衆生串習貪欲深重,就會受孔雀、鴛鴦等淫鳥的身形;串習嗔恚偏多,就轉生惡龍、羅刹、蜈蚣、毒蛇等的惡毒旁生。同樣,菩薩不看重轉輪王人天的福樂,唯獨心念諸佛,隨他心中所重的就受相應的身形。而且,菩薩常常善修念佛叁昧因緣之故,所生之處,常遇佛陀。

  

所以,平時常發見佛之願,加上能善修念佛叁昧的因緣,以願力和修習力一定能常見諸佛永不分離。

  

9、攝持正法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叁世諸佛所宣說的十二分教所有法蘊的文句義理,我都以不忘陀羅尼門真實攝持,並對衆生無誤解說一切能成就菩提的修行。而且,願我能令普賢道——菩薩的菩提心究竟清淨。盡于未來一切劫,恒常無疲厭地勤修。

  

“光顯”:如光明顯示萬物的形態,以說法能顯示成就菩提的道路。“究竟清淨”指極善淨治違品,令普賢道究竟清淨。爲什麼說普賢道是菩提心?因爲菩提心是普賢道的體,普賢道則是菩提心最具體、最圓滿、最深廣的展現。

  

爲了發好此願要把握兩點:一、要明確所願境,就是要知道在哪個方面發願心;二、要知道爲何需發此願,對發此願的必要性要有深刻的認識。

  

首先,觀察所願境有這幾方面:一、發願自己攝持正法的文義(第一句);二、發願爲衆生開示教法,主要從能诠句的角度解釋教法文句涵義(第二句);叁、發願在自他相續中長養正法,實修實證(第叁句);四、發願:如此盡未來際攝持正法,永無止境(第四句)。總之,發願攝持一切正法、開顯一切正法、修證一切正法,盡未來劫,念念相續,時時修習,無有疲厭。如同《十地經》所說:“願受一切佛*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

  

第二:爲什麼要發起攝持正法願呢?麥彭仁波切說:“了知所知法範圍中能信任不變的事唯有聖法,並對“叁世所有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及衆生的安樂善道,一切唯從聖法光明中出生”生起信解後,應當發起住持聖法的大願,經中說此願含攝佛子無量願的緣故。”(《隨念叁寶經釋》)

  

這段話講了怎樣發起住持聖法願,就是以兩點爲前提:一、了知在所知法範圍中能信任不變的事唯有聖法;二、信解叁世所有世間、出世間的安樂善道唯一從聖法光明中出生。再加一條理由是:經中說住持聖法願含攝佛子無量行願。也就是《勝鬘經》所說:“菩薩所有殑伽沙數[1]無量行願,皆應攝入一大願中,所謂護持正法。護持正法是大境界。”

  

下面分段解釋:一、在所知法範圍中能信任不變的事唯是聖法。

  

我們問自己:在一切所知法中能夠永久信賴的法是什麼?我們先找出哪些法是會變壞而不能信賴的,把這些法排除了之後,剩下來的就是能永久信賴的法。

  

一切世間有漏的有爲法都是刹那滅的自性。即使我們內心不舍棄它,以它的自性也注定會滅盡的。如果滅盡之後能出現更好的顯現,我們也很滿足了,但我們對它雜有煩惱的緣故,滅盡之後還會引發後有之苦。這就決定了這些法都不是可永久信賴的。

  

比如,世間人夢想當明星、當富豪、做總統,甚至想做轉輪王、大梵天王,他們認爲名聲、財富、地位、權勢等等是能獲得安樂的最實在基礎,把安樂的希望都寄托在這些上面。他們的判斷完全錯了。這些有漏有爲法沒有不破滅的,等到破滅時,什麼也依靠不上,而且會導致身心極大的痛苦。

  

這樣就可以斷定:所有的有漏有爲法都不能作爲永久不變的信賴處。排除掉這一部分法後,有沒有可永久信賴的法呢?有!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稀有的聖法,唯獨它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全身心投注。

  

我們依止聖法,聖法是否會在某時某處變得不可信賴呢?決不會的。只要我們內心不舍棄聖法,無論何時何地,聖法都在自己的心中,當下就能依止,決不會出現“想依止卻不能依靠”的情況。

  

如果把心寄托在世間法上,比如名聲,一旦名聲破滅,心中就只有失落之苦,這時找遍世界也找不回名聲了。雖然心裏還留戀不已,但畢竟已成往事雲煙。其他財富、權勢、眷屬,甚至這個與生俱來的身體,有哪一樣可以真正信賴呢?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