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t">觀察至此,應當生起大的覺悟。要猛然醒悟到“唯法是依”——唯有聖法是永時依靠之處,是永住心間的善友。由此覺悟就會引發住持聖法的大願。比如,噶當派的修行人行持“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這是他們修行的信條。我們學無常時都知道一條——死時財富、眷屬、身體都帶不走,唯有法是自己的依怙。它的重點也是要觀察到追求現世法毫無實義,最終都落空的緣故。觀察到量,心中會斷然舍棄世間法,一心攝持正法。這時是生起了決斷心,也就是生起了一分攝持正法的願。注意,要點是:一旦思維到唯有聖法是依處,就會引發攝持正法的誓願。修無常的這一分,其實就是修攝持正法願的初步。

  

講到這裏,還有疑惑:爲什麼聖法能作爲永恒的依處呢?答:因爲聖法是真理,而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不會因爲時空的變換而不成立。換句話說,它永遠成立、顛撲不破。爲什麼?因爲這是佛的慧眼親見一切所知相而如實宣說的,所以能作爲永恒的依處。

  

進一步能觀察到,執著、煩惱、痛苦都是因爲沒有相應諸法實相而導致的。如果能依止開示真理的聖法,一定會從光明步入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因此,一切有情能永久依止的、也必須永久依止的,唯獨是聖法。我們只有依止聖法,以心攝持聖法,才能滅過、增德,生起一切現前、究竟的安樂。

  

所以,正確的方式應是內依止法,不這樣做的話,任何生命都不會有歸宿,任何心靈都不會有安甯,最終都不免要淪落到無依無靠的境地。這一點在現前的時代體現得最充分了。當今人類一味馳求財富、名聲、生活享受,崇尚五光十色的“現代生活”。但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就是極度的精神空虛。現代人心靈沒有了歸宿,沒有了根,沒有了寄托。

  

人們內心無法安頓,就想依靠頻繁地更換來避開內心的苦。我們要觀察到,這是因爲所依靠的基礎是壞滅法,把人生寄托在這樣虛假不可靠的法上,怎麼有安甯呢?所以當現象變異時,內心就強烈地不安,就陷入恐慌的狀態。這時又需要去抓一個新的,這樣走下去,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安甯和寂靜。

  

相反,依止聖法的人,不需要依賴任何外在的法,過著簡單的生活,卻有最充實、安樂的人生。他的內心會越來越安樂,會擁有最永恒的安定。

  

這是多麼鮮明的對比。顯示了生命只有依止聖法,攝持正法,才有永恒的依處,才有真正的安甯和歸宿。所以,我們應當發起住持聖法的大願,這對自己對衆生都有最真實、最永久、最核心的意義。

  

二、叁世所有世間、出世間的安樂善道唯一從聖法光明中出生。

  

佛的法分爲人天乘、聲緣乘和菩薩乘叁類。人天的安樂善道從人天乘正法的光明中出生,只有依靠因果法深刻了知行善得樂、造惡感苦的因果律,生起斷惡行善的欲樂,由此修持五戒十善,才能獲得一切人天增上生的安樂。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攝持人天乘的教法,生起因果正見,依此修心才能生起下士的意樂和加行,進入人天的安樂之道。不然,因果觀念在人心中消失,就會致使意樂和行爲邪惡,墮入痛苦的惡道。

  

其次,聲聞緣覺的安樂善道從四谛聖法的光明中出生。只有依靠四谛法深刻了知流轉和還滅的緣起,由此引發出離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才能獲得超越生死的出世間安樂。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攝持聲緣乘的教法,認識苦集滅道,依此修心才能生起中士的意樂和加行,進入解脫正道。否則,人心沒有住持四谛法,則無法了知生死是苦性而發出離心,攝心修道,截斷生死根本的我執。這樣就會在樂著生死的心態中,永溺生死之流,無法解脫。

  

再者,諸佛菩薩的安樂善道從大乘聖法的光明中出生。只有依靠開示甚深廣大義的大乘妙法,才能發起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攝,以深廣的大乘道圓滿無邊福慧資糧而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是有情的心由攝持大乘教法,依此修心生起上士的意樂和加行,才能進入無上的大乘道。如果有情的心沒有住持大乘法,則無法蘇醒大乘種性,在自相續中發起大悲和智慧,也就不能圓滿斷證功德而成就佛果。

  

總之,一切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善道都唯是從聖法光明出生的,聖法如果在世間隱沒,衆生就會墮入惡趣、生死和小乘的衰損中。因此,爲了自他一切衆生的暫時和究竟安樂,我們必須發起攝持一切聖法的大願。

  

叁、爲什麼說在這條住持聖法願中含攝了無量的佛子願呢?

  

我們知道,聖法是大師佛陀按照自己所修證的道果爲無量衆生開示一切暫時和究竟安樂妙道的言教,佛子遵循佛陀聖教修行,就會獲得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安樂之果。在佛子心中發起的種種行願其實都是希求攝持聖法的願,比如供養願是希求攝持供養法的願,守持淨戒願是希求攝持戒法的願,不忘菩提心願是希求攝持菩提心法的願,自在無礙願是希求攝持般若法的願……。像這樣,佛子所有恒河沙數無量行願都攝入在住持正法這一條根本大願中。

  

聖法是如此無上微妙,自然應當發願以不忘陀羅尼全分地受持,並且盡可能地爲衆生開示演說。“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以正念和智慧爲體性。具體說,以正念和智慧把佛法的文義毫不忘失地受持在心中,未曾聽受的法義也能在心中清晰顯現,就是不忘陀羅尼。有了它,能恒時爲衆生演說正法,自己也能清晰憶持正法句義,這是陀羅尼的作用。大家希求成佛,就要發大願利益衆生,而利益衆生的根本事業就是轉*輪,爲衆生“光顯一切菩提行”。這時候沒有陀羅尼,就會非常不方便。講經說法的人都有切身體會,如果記憶力不好,很多東西有印象,卻不能原原本本地表述。如果獲得不忘陀羅尼,那就非常順利,講起來毫無障礙,非常准確。

  

所以,我們在緣前兩句發願時要有這個內涵,就是要發願獲得不忘陀羅尼,像錄音機那樣不漏失信息,把佛法全部憶持在心,而且原原本本地爲大衆宣說佛法的文義。

  

大家知道,阿難尊者就有這種能力,所謂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那時候聞法沒有錄音機,阿難尊者全憑陀羅尼的能力把佛傳的教法憶持在心,佛涅槃後,以阿難尊者爲主結集了佛的叁藏教法,成爲後世衆生安樂的源泉。我們發願要成就像這樣的攝持正法的能力。

  

像省庵大師發四十八願,很多願如“願得聞持陀羅尼門,自然記憶一切經典,爲人演說,而無疲倦”,“諸佛爲我說法之時,悉得聽受,乃至一文一句,無有遺忘”,“願我得大智慧,悉皆通達一切佛法”等等,都屬于攝持正法願。裴休《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中也有一段說:“從今身至佛身,誓欲修一切佛法,窮一切教門,四無量心,六波羅蜜,法義深淺,因果有無,性相二宗,頓漸二教,悉皆通達,開導衆生。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持此心否?若持此心,則永不退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現在的身直至成佛的身,誓欲修習一切佛法,窮盡一切教門,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施戒忍等六波羅蜜,不論哪種深淺法義,不論說因、說果、談有、談無,性宗、相宗、頓教、漸教,一切都通達無礙,開示引導衆生。雖然現在能力達不到,但恒時運轉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能守持這一願心嗎?能守持,則永不退失無上菩提。)

  

總之,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2],法所化現,法爲其主[3],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

  

像這樣,憶念一切功德由法出生,法是諸佛之母、是安樂之源後,應發大願盡未來際攝持正法、光顯正法、修持正法。以此願力推動,日日夜夜對于正法聞思修行,聞受正法、憶持正法、讀誦正法、思維正法、修習正法、演說正法,以此爲起點,堅持不懈,最終達到“我爲法王,于法自在”的佛果境界。

  

[1] 殑伽沙數:恒河沙數。

  

[2]“受行法分”即法不是以財物等領受,唯一是以行持法分而領受,唯有行法才能受用佛陀的叁身等。

  

[3]“法爲其主”,即諸佛不是無因而生,而是以法爲根本。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