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六)

  10、得無盡藏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以救度衆生的緣故,我受生于叁有中時,願我所修的福德、智慧無有窮盡,虛空無垢手印等叁摩地、了達真實性的智慧、教化有情的方便、大乘大悲的解脫等,每一種功德都無窮盡,由此獲得共與不共功德皆無盡的大寶藏。

  龍樹菩薩說,這是爲了普令一切衆生都獲得利益安樂,而發願得到積聚種種無盡功德的身。

  這裏要認識:所願境是什麼?爲什麼要對此發起希求願?這裏,所願境是獲得無盡功德藏。爲什麼要獲得無盡藏呢?對此,要深入思考,得到了決定的認識,就會主動往這方面發願。

  下面思維:我們希求一切時處能讓接觸自己的衆生得到利益,毫不空過,但要實現此願,就要成就能隨時對衆生作利益的能力,即自己要成就如意寶身。怎樣成就呢?要修行獲得福德、智慧等一切都無盡的功德藏。當自己成爲無盡功德藏時,任何衆生見、聞、憶、觸自己,就能立即得利益。就像高強度的磁場,任何鐵器靠近它,都會瞬間被磁化,毫無空過。

  這裏要認識自身圓滿功德和利益衆生的關系,只有自身獲得無盡功德藏,才能一切時處給衆生帶來利益。譬如,太陽有無窮的光輝,大地的生物都蒙受太陽的恩澤,只要向著太陽,就立即獲得光熱。如果太陽光熱有限,就不能滿足一切生物的需求。同樣,我們福德有限,就只能利益有限的衆生,而且對他們只能作有限的利益。如果想無限地給衆生賜福,則必須獲得無盡福德藏,即使無量衆生同時祈求賜福,也能當下化現無量的安樂資具,滿足他們的需求。就像阿彌陀佛獲得了無盡福德藏,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都往生他的淨土,隨意享用種種安樂,也不會滿足不了。注意,這裏福德藏是無盡的,否則不會出現這樣圓滿的利他境界。

  智慧方面也是如此,爲了圓滿地利他,需要獲得無盡的智慧藏。世間的學者智慧有限,即使在世間學問方面,也只通曉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知識,此外,無邊的所知法對他來說都是未知的領域。比如,對于甚深的實相,對于如何解脫、成佛,對于深廣的緣起等,都茫然無知。以這樣有限的智慧怎麼能帶給一切衆生真實的利益呢?

  既然我們發願要利益全法界的衆生,那就需要遣除衆生的無明,爲此就需要有無盡的智慧,無論哪種所知都透徹了達,能圓滿地爲衆生說法。就像釋迦牟尼佛成就了無盡智慧藏,能爲一切衆生任運說法,無論多麼深奧、微細的問題,都現量照見,當下就准確開示,衆生一聽法音,就生起智慧,這就真正利益了衆生。可見,必須要發願成就無盡的智慧藏。

  又,爲什麼要獲得無盡的方便藏呢?比如一個人如果想治療世間一切種類的疾病,就要讓自己成爲具有無盡方便的醫王,不論遇到什麼病,都能開出合適的藥方。如果方法有限,就會出現對某些病束手無策的情況,也就不能利益到一切病人。同樣的道理,衆生的根機、意樂、因緣無量無邊,必須成就無盡方便藏,才能出無盡手眼,普應群機,巧施度化,否則就難免出現“法不應機”、“法門無效”等的情況。這樣就知道,爲了能最有效地利益衆生,必須獲得無盡方便藏。

  其它叁摩地、解脫等等,也應如是思維。

  (這裏還要提醒大家,聞思修不能脫節,要依次由聞而思,由思而修。比如這一頌,聽了講解後,要進一步思維,思維了就會形成明確的認識,會很肯定地信受,也就會主動發這方面的願。不然,口念經文,心裏卻現不出“無盡”的內涵,怎麼能以此爲願境而發願呢?所以,要把握聞思修前前引生後後的規律。聽了多思維,等思維透了,心裏就會決定好願的內涵,也就能有意識地往這方面發願串習。串習久了,就形成自己的願力。

  我們不要總浮于表面,應當把法融會在心中。在聞和修之間有關鍵的一環——思維,聽了還要在心中多轉幾遍,才能融會貫通,真正消化。)

  清涼國師把這一願判爲利益願,並說:“願于一切時,恒時作利益衆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叁業不空願。”這是說,發這一願的目的是爲了實現恒時能作利益衆生的事業,也就是爲了獲得叁業不空的成就。叁業不空是指身語意不論做什麼,都能使衆生受益。爲了實現這一目的,自己必須獲得無盡功德藏,所修的福德、智慧等等都應當是無盡的。總之,要明白因、果、作用叁者,修習無盡的福智等是因,獲得無盡藏是果,衆生見聞憶觸都獲利益是果的作用。

  爲救度衆生→修習無盡福智等→獲得無盡藏→叁業不空過恒時利益衆生

  目的 因 果 作用

  初地菩薩發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身語意的造作,無一不起利他的作用),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身業不空)。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語業不空)。才生淨信,則永斷煩惱(意業不空)。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二喻都是講獲得無盡藏),修持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華嚴·十地品》)願文中講到“叁業不空”是,不論身體做什麼,衆生見了,就會深信“佛法是真實的,這位菩薩舉手投足,都展示了佛法的境界和受用”;不論口中說什麼法,衆生一聽到,就能獲得真實的智慧;不論內心有什麼功德,衆生才由憶念而最初生起淨信時,就能令煩惱不生起。總之,衆生的心不論緣我身、口、意的哪方面都會蒙受利益,叫做成就叁業不空,就是自己成了像藥王樹和如意寶那樣的利樂之源。

  《華嚴經·出現品》上講:譬如雪山有一種叫做善見的藥王樹,見到它眼得清淨,聽它的名字耳得清淨,嗅它的香鼻得清淨,嘗它的味舌得清淨,接觸它身得清淨,連藥王樹下的泥土也能祛病延年。如來就像這藥王樹一樣,普能饒益一切衆生,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聽如來名號,耳得清淨;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觸如來光明,身得清淨,究竟無上法身;憶念如來,獲得念佛叁昧清淨。而且,供養如來所經過的大地和塔廟,也能具足善根,滅盡煩惱過患,獲得身心安樂。即使衆生見聞如來,以業障纏縛而不生信心、歡喜心,也能種下善根,不會空過,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經中又講:大海中有一種大如意摩尼寶王,叫做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不論這如意寶王放在哪裏,都能令衆生消除災患,滿足所願。……如來身如意寶王也是如此,叫做“能令一切衆生悉皆歡喜”,凡是見到佛身、聞到佛名、稱贊佛德,都能令衆生永離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的一切衆生同時專心祈願見佛,都能滿足所願。……衆生見到佛身,以此因緣,就種下善根乃至成熟……

  佛身以恒沙功德積集而成,故名功德藏。以此功德藏能令衆生見聞憶觸舍離惡業、深植善根、脫離苦患、身心安樂,所以比作藥王樹和如意寶。我們理解至此,就要爲能隨時隨地利益一切衆生而發願成就無盡功德藏。

  11、趣入(以下一組是修習聖者地的大願)

  分八:(1)趣入觀見一微塵中即是十方極微塵數清淨器情安住的刹界 (2)趣入十方一切刹中,亦如是見 (3)趣入佛語 (4)趣入轉*輪 (5)趣入一念入諸劫 (6)趣入觀見如來 (7)佛刹修行而趣入 (8)趣入往詣如來面前

  (1)趣入觀見一微塵中即是十方極微塵數清淨器情安住的刹界

  願是希求之意。認清在哪方面希求之後,才能准確發願。這一願是希求證見一塵中有塵數刹等的無障礙法界。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在極小的一個極微塵中包容了十方叁世一切佛刹中的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佛刹,每個佛刹都有以思維無法衡量那麼多的諸佛,每一尊佛都處在菩薩衆會中,恒常演說菩提行的妙法,祈願我現見此境界(“現見”即是證入。初地開始部分證入此境界)。

  前叁句是講希求現見的境界,是所見的方面。第四句“我見”是誓欲現見這不可思議境界,其中有叁重不可思議:一、一個極微塵中有無數佛刹;二、一個佛刹中有無數諸佛;叁、每一尊佛都處在無數佛子的衆會中。這是華嚴十玄中“微細相容安立門”的境界。

  有人想:這是希求無法實現的果,是無果之願。比如在一個極微塵中見不到一個佛刹的所有事物,現在有叁世佛刹極微塵數的佛刹,每一佛刹都充滿了無數諸佛,每一佛都處在菩薩衆會中,這一切怎麼能在一個極微塵中見到呢?有什麼必要發願現見它呢?

  答:這不是不可實現的空想。比如以不可思議的業力尚且能幻化種種世間界,會在上、中、下等的不同方位變現紛繁萬相,爲什麼以不可思議的智慧不能在一個微塵中出現無數幻化呢?這是可以的。經上也說有四種不可思議——禅定不可思議、業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比如,在小小的碗中裝上清水,水中能映現具有星宿等一切莊嚴的廣大天空;在一尺高的鏡子中能顯現一千裏中的種種事物。所以這不是不可能,關鍵要領會在空性中可以顯現緣起,從此處入手就能真正生起信解。所以佛說“一切諸法猶如影像”。

  信心不動搖的人對所有這些境界會有“肯定是如此”的信解,他相信佛語是真實無欺的。佛所說的這些事對凡夫而言成了一種秘密,我們能夠信解不疑,以此緣起就可以證入空性。

  (2)趣入十方一切刹中,亦如是見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叁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上一頌是發願現見一塵中有塵數刹的境界,…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