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真切地对普贤行发愿心,所以才虚度了无量世,直至如今也没有显发大智慧、大慈悲、大威力,没有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今生再不努力,来生也不会忽然就摇身一变。以这个原因,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讲六度每一度的修行时,都嘱咐要把圣者地菩萨的境界串习为所愿境,这些发愿都在普贤行愿中,可以说,大乘道的心要就是普贤行。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是发愿生生世世坚持菩提心,勤修清净波罗蜜。其中,勤修六度是指坚持行菩提心。
愿和行要彼此资助,像车的二轮、鸟的双翼一样,以愿导行、以行填愿。否则,有愿无行是空愿,有行无愿是盲行。所以单有愿心不实行也不能到达佛的果地,以这个原因,大乘道以修持六度为心要,也就是,在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只有实际行持六度,才能获取坚实,真正行到佛地。
波罗蜜是到彼岸义。心上,有相是此岸,无相是彼岸;行上,六蔽[2]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果上,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也就是,诸佛从生死的此岸度过生老病死四瀑流而到达菩提彼岸。波罗蜜分六种、十种乃至无数种,一切能趣向佛菩提的修行都是波罗蜜。
“勤”是指直至成佛之间精勤不息,菩提心月月修、日日修、念念修,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如呼吸一样地运转。就像人不可一日不食,菩萨不可一日不修波罗蜜,学大乘的人要发愿尽未来际修持六度,念念勤修波罗蜜。或者,“勤”是指不断上进,不得少为足,六波罗蜜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圆满。
“恒不忘失菩提心”,“恒”是指念念不断,“不忘失”指受持不失。令菩提心念念相续,就是恒不忘失。菩萨忘失菩提心就像人断了命根一样,会中断一切菩萨万行。所以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对这条根本愿,要常常祈愿,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就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菩提心为所依,换句话说,下至施予畜生一抟之食,都要以菩提心摄持,能在做每件善行时履行菩提心誓言,就有所谓的加行发心殊胜。
“恒不忘失菩提心”是总说,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净戒、勤修六度都是为了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命根,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所以这一不忘失菩提心的愿是大乘愿的核心。忆念宿命,不忘本愿;常得出家,远离障缘;修持净戒,打牢基础;诸音说法,显扬大乘;勤修六度,真实履践,由此就成就不忘失菩提心的一切顺缘。相反,忘失宿命,戒律有垢、有破、有穿漏,不以诸音说法,六度懈废,则会忘失菩提心。所以以上这一组发愿要逐一发好。能像经中所说:“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是此愿坚固的表现。
不调柔的相续摧伏了叫清净。波罗蜜指布施等十度。勤修波罗蜜就是恒时随分随力地勤修,心无疲厌。乃至获得佛果之间,何时也不忘记菩提心。要在这方面祈愿。
明确地把握愿义非常重要。我们凡夫是靠心缘文句来发愿的,如果愿文的意义含糊不清,那发愿就无法操作。比如这一句,要依愿文的涵义如是祈愿:愿我世世生生无论何时都勤修波罗蜜多,愿我乃至成佛之间何时也不忘失菩提心。这应该是内心最希求的愿望,要有世间人想当明星、想做富豪那样大的热情。
为什么要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呢?《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我们的心一起念就有取向,发菩提心就把我们的心引向成佛;忘失菩提心,只追求一己解脱或今生来世的世间圆满,那缘起也无误地把我们的心引向二乘、引入生死、引下三涂。所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蕅益大师说:“若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听经,听经亦必悟道;真为生死参禅,参禅亦必悟道;真为生死营福,营福亦必悟道。专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师受戒,想做法师听经,想做宗师参禅,想有权势营福,则受戒、听经、参禅、营福,必皆堕三恶趣。故智者大师云:“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途因。”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醍醐成毒药。”(《灵峰宗论》)
从正面说,能恒不忘失菩提心,终将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这是说,菩提心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法,如果修法时让此菩提心出现,则成为一切世间导师。如果归于本源——不向外驰求而返归心源,则是密严国土(极乐世界),初步说,是发菩提心归心极乐,深入说,即心土不二,如果自心能与常寂光土相应,则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道绰大师说:“菩提心者,乃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最后一句意思是:如果能发起菩提心,则破除无始生死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都能在乃至成佛之间无有失坏。《安乐集》)这一品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愿差别”所讲的种种发愿都是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关键。以这一愿来说,世俗菩提心具有广大、究竟、长远、普备的德相,随顺法界,所以,不想证入法界则已,想证入就必须发愿“恒不忘失菩提心”。这个“恒”,可以说从胜解行地到成佛之间常不忘失,佛道还有一分没有圆满,就还要求上进;众生还有一个没有度脱,就还要行救度。这个“恒”,又可以说是事事不忘,行任何事都不忘求证菩提救度众生。这是永远不能忘的,需要时时坚固这样的发心。龙树菩萨说:“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意思是,自己和一切有情欲证得无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应当像须弥山那样坚实稳固。
南北朝的傅大士,十六岁娶妻生了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岁,与同里人到亭浦捞鱼,捞到后把竹笼沉入水中说:“去者适,止者留(该去的去,要留的留)。”人们都把他看成傻子。
有一次,他遇到梵僧嵩头陀。嵩头陀对他说:“我们同在毗婆尸佛处发誓,现在兜率天还有衣钵在,哪一天回天宫呢?”然后让他到水边看自己的像,只见大士圆光宝盖。
傅大士笑言说:“炉韛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铁匠作坊里多的是钝铁,良医门前排满了病人),度生为急,哪能思念天宫之乐呢?”
嵩头陀手指松山的山顶说:“那里可以居住。”大士就在彼处躬耕为生。
遇到有人来偷豆麦、瓜果,大士总用竹篮笼子装满了送给他。平常白天干活、夜晚修行,曾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尊佛放光融入身体。
大士说:“我证得首楞严定,应当施舍田园舍宅,举办无遮大会。”大通三年,大士唱卖妻儿,得到五万钱,营办法会。
承圣三年,又施舍家产,为了众生供养三宝。大士说偈:“倾舍为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普无边。”(为了群生倾囊施舍,供奉天中天佛陀。仰祈三宝普降甘露妙雨,利益无边众生。)
傅大士是弥勒化身,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位居补处,仍然勤修波罗蜜。
以上三颂半讲了菩提心障碍的对治法。下半颂讲发愿断除菩提心的违品。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是发愿:愿我能断除障碍菩提心的一切罪垢,愿我成就一切妙行。
“障垢”指菩提心的违品——烦恼障和所知障。具体有:一、愿菩提心障,即令今生和来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碍——四黑法等;二、行菩提心障,即六度违品——悭吝、毁戒、嗔恚、懈怠、散乱、邪慧和三轮分别。“灭除障垢无有余”,从程度上说,细至种子习气都消尽无余;从种类上说,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
为什么要灭除障垢尽无余呢?以一个公案来说明:
古代有个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很长时间,肚量宽、待人厚道,常常劝人放下。
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自己做到了没有?”
他说:“我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后来他觉得自己在大众中还是有些不自在,就跑到深山住茅庵。这一回独住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真的没烦恼了。
有一天,他在庵里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地说要到庵里看看。
有人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人说:“既然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老修行坐在蒲团上,没有理他们。他们找吃找喝闹个不停。老修行没有任何动静,牧童摇他也不动,摸他的…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