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真切地對普賢行發願心,所以才虛度了無量世,直至如今也沒有顯發大智慧、大慈悲、大威力,沒有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今生再不努力,來生也不會忽然就搖身一變。以這個原因,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講六度每一度的修行時,都囑咐要把聖者地菩薩的境界串習爲所願境,這些發願都在普賢行願中,可以說,大乘道的心要就是普賢行。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這是發願生生世世堅持菩提心,勤修清淨波羅蜜。其中,勤修六度是指堅持行菩提心。
願和行要彼此資助,像車的二輪、鳥的雙翼一樣,以願導行、以行填願。否則,有願無行是空願,有行無願是盲行。所以單有願心不實行也不能到達佛的果地,以這個原因,大乘道以修持六度爲心要,也就是,在發起願菩提心之後,只有實際行持六度,才能獲取堅實,真正行到佛地。
波羅蜜是到彼岸義。心上,有相是此岸,無相是彼岸;行上,六蔽[2]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果上,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也就是,諸佛從生死的此岸度過生老病死四瀑流而到達菩提彼岸。波羅蜜分六種、十種乃至無數種,一切能趣向佛菩提的修行都是波羅蜜。
“勤”是指直至成佛之間精勤不息,菩提心月月修、日日修、念念修,所謂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如呼吸一樣地運轉。就像人不可一日不食,菩薩不可一日不修波羅蜜,學大乘的人要發願盡未來際修持六度,念念勤修波羅蜜。或者,“勤”是指不斷上進,不得少爲足,六波羅蜜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圓滿。
“恒不忘失菩提心”,“恒”是指念念不斷,“不忘失”指受持不失。令菩提心念念相續,就是恒不忘失。菩薩忘失菩提心就像人斷了命根一樣,會中斷一切菩薩萬行。所以要發願恒不忘失菩提心,對這條根本願,要常常祈願,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就要發願“恒不忘失菩提心”。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菩提心爲所依,換句話說,下至施予畜生一抟之食,都要以菩提心攝持,能在做每件善行時履行菩提心誓言,就有所謂的加行發心殊勝。
“恒不忘失菩提心”是總說,成就宿命、常得出家、修持淨戒、勤修六度都是爲了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命根,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種子,所以這一不忘失菩提心的願是大乘願的核心。憶念宿命,不忘本願;常得出家,遠離障緣;修持淨戒,打牢基礎;諸音說法,顯揚大乘;勤修六度,真實履踐,由此就成就不忘失菩提心的一切順緣。相反,忘失宿命,戒律有垢、有破、有穿漏,不以諸音說法,六度懈廢,則會忘失菩提心。所以以上這一組發願要逐一發好。能像經中所說:“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是此願堅固的表現。
不調柔的相續摧伏了叫清淨。波羅蜜指布施等十度。勤修波羅蜜就是恒時隨分隨力地勤修,心無疲厭。乃至獲得佛果之間,何時也不忘記菩提心。要在這方面祈願。
明確地把握願義非常重要。我們凡夫是靠心緣文句來發願的,如果願文的意義含糊不清,那發願就無法操作。比如這一句,要依願文的涵義如是祈願:願我世世生生無論何時都勤修波羅蜜多,願我乃至成佛之間何時也不忘失菩提心。這應該是內心最希求的願望,要有世間人想當明星、想做富豪那樣大的熱情。
爲什麼要發願恒不忘失菩提心呢?《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的心一起念就有取向,發菩提心就把我們的心引向成佛;忘失菩提心,只追求一己解脫或今生來世的世間圓滿,那緣起也無誤地把我們的心引向二乘、引入生死、引下叁塗。所以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蕅益大師說:“若真爲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爲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真爲生死參禅,參禅亦必悟道;真爲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師受戒,想做法師聽經,想做宗師參禅,想有權勢營福,則受戒、聽經、參禅、營福,必皆墮叁惡趣。故智者大師雲:“爲利名發菩提心,是叁途因。”毫厘有差,天地懸隔。錯認定盤星,醍醐成毒藥。”(《靈峰宗論》)
從正面說,能恒不忘失菩提心,終將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這是說,菩提心含藏了一切諸佛的功德法,如果修法時讓此菩提心出現,則成爲一切世間導師。如果歸于本源——不向外馳求而返歸心源,則是密嚴國土(極樂世界),初步說,是發菩提心歸心極樂,深入說,即心土不二,如果自心能與常寂光土相應,則當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道綽大師說:“菩提心者,乃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最後一句意思是:如果能發起菩提心,則破除無始生死沈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都能在乃至成佛之間無有失壞。《安樂集》)這一品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願差別”所講的種種發願都是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關鍵。以這一願來說,世俗菩提心具有廣大、究竟、長遠、普備的德相,隨順法界,所以,不想證入法界則已,想證入就必須發願“恒不忘失菩提心”。這個“恒”,可以說從勝解行地到成佛之間常不忘失,佛道還有一分沒有圓滿,就還要求上進;衆生還有一個沒有度脫,就還要行救度。這個“恒”,又可以說是事事不忘,行任何事都不忘求證菩提救度衆生。這是永遠不能忘的,需要時時堅固這樣的發心。龍樹菩薩說:“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意思是,自己和一切有情欲證得無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應當像須彌山那樣堅實穩固。
南北朝的傅大士,十六歲娶妻生了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歲,與同裏人到亭浦撈魚,撈到後把竹籠沈入水中說:“去者適,止者留(該去的去,要留的留)。”人們都把他看成傻子。
有一次,他遇到梵僧嵩頭陀。嵩頭陀對他說:“我們同在毗婆屍佛處發誓,現在兜率天還有衣缽在,哪一天回天宮呢?”然後讓他到水邊看自己的像,只見大士圓光寶蓋。
傅大士笑言說:“爐韛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鐵匠作坊裏多的是鈍鐵,良醫門前排滿了病人),度生爲急,哪能思念天宮之樂呢?”
嵩頭陀手指松山的山頂說:“那裏可以居住。”大士就在彼處躬耕爲生。
遇到有人來偷豆麥、瓜果,大士總用竹籃籠子裝滿了送給他。平常白天幹活、夜晚修行,曾見釋迦、金粟、定光叁尊佛放光融入身體。
大士說:“我證得首楞嚴定,應當施舍田園舍宅,舉辦無遮大會。”大通叁年,大士唱賣妻兒,得到五萬錢,營辦法會。
承聖叁年,又施舍家産,爲了衆生供養叁寶。大士說偈:“傾舍爲群品,奉供天中天,仰祈甘露雨,流澍普無邊。”(爲了群生傾囊施舍,供奉天中天佛陀。仰祈叁寶普降甘露妙雨,利益無邊衆生。)
傅大士是彌勒化身,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位居補處,仍然勤修波羅蜜。
以上叁頌半講了菩提心障礙的對治法。下半頌講發願斷除菩提心的違品。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這是發願:願我能斷除障礙菩提心的一切罪垢,願我成就一切妙行。
“障垢”指菩提心的違品——煩惱障和所知障。具體有:一、願菩提心障,即令今生和來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礙——四黑法等;二、行菩提心障,即六度違品——悭吝、毀戒、嗔恚、懈怠、散亂、邪慧和叁輪分別。“滅除障垢無有余”,從程度上說,細至種子習氣都消盡無余;從種類上說,滅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
爲什麼要滅除障垢盡無余呢?以一個公案來說明:
古代有個老修行,在大衆會下住了很長時間,肚量寬、待人厚道,常常勸人放下。
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自己做到了沒有?”
他說:“我叁十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呢?”
後來他覺得自己在大衆中還是有些不自在,就跑到深山住茅庵。這一回獨住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爲真的沒煩惱了。
有一天,他在庵裏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地說要到庵裏看看。
有人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人說:“既然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後來牧童都進去,老修行坐在蒲團上,沒有理他們。他們找吃找喝鬧個不停。老修行沒有任何動靜,牧童搖他也不動,摸他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