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敬一切,發現前者的做法不妙善,轉過來就明白:禮敬一切才合乎自己的本心。按這樣發普賢願,把本性的萬善開發到極致,仍然還是那個心,只不過以前不懂得這樣做。

  我們傲慢時,頭擡得高高的,頭能昂起,也就能低下。昂起是迷亂,低下是覺悟,都是心的作用,只是轉一下而已,就像手掌翻轉過來還是那個手掌。以前只贊歎自己,贊歎自己愛執的人和事,說明有贊歎的能力,只不過沒有用妙,現在轉過來用在稱贊如來上就用對了。又比如,不用別人教就懂得供養自身,以美食供養自己的身體,把自己的屋子裝飾得很莊嚴,說明有供養的能力。我們沒有被我執蒙蔽的話,全法界都是自己,以普賢行願力轉這顆供養的心放到等同心性的量上,就成了恒時遍供叁世佛,也就是供養一切,這就是稱性的行願。

  所以,自性本來有無量妙用,就從當下的自心中開出普賢萬行。爲了實現這一目的,應當一切時處隨學文殊的智慧和普賢的大行,本經的兩偈——“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就是無量普賢行願的總攝,不論是誰,只要希求成佛,就要這樣發願。

  那麼,這麼重大的事能忘記嗎?能不經常串習嗎?我們雖然有佛性,但執著我的習氣太強,一起念就往我執上轉,念念轉生死,這樣走下去,當然只會顯現生死的無量苦惱,這在緣起上是一條錯路,決定障蔽心性。現在要想把無始以來的惡習扭轉過來,就應當持之以恒,常修普賢行願,這是顯現清淨法界的緣起。所以要反複地轉心,先勉強自己,做任何事、修任何法都以普賢行願攝持,讓它串習成自然。

  關鍵要養成習慣。認識到普賢行願的重要性後,無論何時何處都按那麼發願。比如朝禮神山、在佛像前、參加法會、拜見大德、放生供養……都依普賢行願來發願。念念不離行願,不忘建立成佛的緣起,始終不離開這個法,才能回轉萬流趣入法界。通過上面的解釋就知道爲什麼要奉《普賢行願品》爲日課,日日誦持。

  憨山大師說:“修行之要,成佛之速,無越乎此。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一念成就無量善根者。譬若金轉輪王,夢入阿鼻地獄,受大劇苦。無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馳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極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現成受用,種種本自具足。此所謂夢幻法門,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淨則佛土淨。門人鄭擴發菩提心,歸依淨土,余教之以專誦此品,一旦生死夢破,何患不覩華藏現成受用乎。”(修行之心要、成佛之快速無有超過此普賢願王的。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一念成就無量善根”,就像金輪王夢入阿鼻地獄,受大苦楚,無處求救,身心恐懼,奔馳嚎叫,欲逃不得。一旦喚他猛醒,再找向來的苦事了不可得,自己本是金輪王,種種現成受用本自具足。這叫夢幻法門,以智慧契入,唯在自己的心,不觀待向外尋求,所以說“心淨則佛土淨”。能專門持誦此品,一旦生死夢破,不怕不見華藏世界而現成受用。)

  

  (八)願差別

   分十六:1、修煉意樂清淨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無礙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進甲 6、會遇同分菩薩 7、令善知識歡喜 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 9、攝持正法 10、得無盡藏 11、趣入 12、力 13、修習對治 14、菩薩諸業 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 16、淨土願

  

  1、修煉意樂清淨

   分叁:(1)修煉常隨佛學意樂 (2)修煉莊嚴國土意樂 (3)修煉利樂有情意樂

   (1)修煉常隨佛學意樂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我誓欲隨學一切如來從因至果的善行,恒時修習圓滿一切功德的普賢行。我誓願對過去諸佛以無上的供品廣修供養,又對爲利衆生現今安住十方的如來,如是供養;又對未來出世的天人師如是供養。願我圓滿一切常隨佛學的意樂。我願普隨叁世諸佛修學,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這一願的願力體現在何時何處都跟隨叁世諸佛修學一切善行。這是爲顯發自性普賢,速成菩提。諸佛的德也就是我性中的德。諸佛顯示給我看,告訴我“我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我隨佛學,就顯發本性的善”。凡是善都隨學,叫做作普賢。自性是普賢又作普賢,當然速成普賢,所以說“速得成就大菩提”。

  道理上很明白,他有孝悌,我學他,就發起自心的孝悌;他有恭敬,我學他,就發起自心的恭敬;他有平等,我學他,就發起自心的平等;他有慈悲,我學他,就發起自心的慈悲……。凡此種種,他有什麼德,我學他,就開發自己的德。

  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真心發起隨叁世佛學的行願,能夠如此,決定速成無上菩提。否則,不隨叁世學,就仍然是不忠不孝、不誠不敬、不慈不悲、不定不慧……。雖然自性是普賢,但不稱自性發願,反而背性而爲,這就成了普賢輪轉六道,怎麼能速成菩提呢?所以,要見機即轉,轉迷爲悟,轉惡爲善;不願轉就仍然是惡衆生。古人說:“把手牽他行不得,唯有自肯始相應。”

  “普隨叁世學”:就是對一切善行都謙虛地學習。“普”對應普賢的普,“隨叁世學”對應普賢的賢。

  有人說:你講的不對,這是講普隨佛學,不是隨一切人學。沒有不對,哪個有情沒包括在叁世諸佛中呢?哪一種善沒包含在菩提的因果中呢?所以,說到“普隨”就沒有取一舍一的,只要是叁世佛的善行,佛不論古今、道位,行不論大小、種類,只要是善,我都隨學。也就是叁世諸佛從因至果的善行,我都誓願效法,一一隨學,這就是華嚴的精神。萬物是我師,一切是善知識,一切善行都效法。這是謙虛到了極點,沒有了我慢才能學一切。“謙受益,滿招損”,能發願普隨叁世學,決定成就普賢果位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