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在十方諸佛將欲示現涅槃時,我都化現無量身合掌勸請諸佛,爲了生起一切有情的現前安樂和未來利益,唯願諸佛久住佛刹極微塵數劫,勿舍衆生入于涅槃。

  

勸請之心需要至誠懇切,身口意殷勤;勸請的發心需要廣大,動機是謀求一切衆生暫時、永久的利樂;勸請住世的時間,並非千百年,而是佛刹極微塵數劫。

  

有人說:佛住世隨順因緣,在衆生緣盡時自然入滅,所以請佛住世刹塵劫並不現實,必要性也不大。

  

駁斥:一切唯心,心量無限,福德則無限,心盡善盡美則是修普賢行。祈願爲利一切衆生,就會獲得利益每一個衆生的福德。祈願佛住世刹塵劫,就會引發請佛住世刹塵劫的善根。修普賢願、遵普賢行,自己就成爲普賢菩薩。

  

(七)回向支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禮敬、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都願與衆生一同以猛利欲樂回向成爲大菩提之因。

  

這是說,不把這些善根用于獲得人天福報、證阿羅漢果,唯願它成爲大菩提之因,心中作意:積累的這一切善根都回向成佛,不求人天福報、二乘果位,唯求無上菩提。

  

大乘發願和普賢願王

  

一、大乘發願

  

(一)大乘願的體性

  

大乘願是思維所希求的果而尋求彼果的心。具體來說,以善了知所願境的智慧引發,即並非爲一己之利發願獲得有漏法那樣,而是以殊勝的智慧發起之後,內心希求彼果,並以詞句念誦相應的願文。

  

圭峰大師說:“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聖境;念念欲樂悲濟,不得退屈自欺。”(心心希求佛果,不得把此事高推于聖境,認爲自己無分;念念欲度衆生,不自退屈。發起這樣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薩願。)

  

(二)大乘願的功德

  

大乘願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一旦發起,不但在今生,未來其它世也能成辦自他二利。即使沒有以身語專門造作其事,僅憑這一願心,爲了如所願那樣實現,內心如是地希願,則相應發願之心,能在今生立即産生果報,並以發願之力成辦未來的一切義利。

  

對此再作一點分析:

  

1、大乘發願是二利之因,因是種子的意思。譬如一粒種子播在地中,就會生發枝葉花果,同樣,以大乘願爲種子,今生來世會不斷地顯現自他二利之果。比如,釋迦佛由最初發願的功能,生生世世修習波羅蜜多、成大菩提、普度衆生,無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發願而來。

  

2、“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這是《宣說文殊刹土功德經》中極重要的一頌,開示了唯心的妙谛。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以身語做到所願之事,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發願,以此願心就能在今生、來世成辦義利。

  

以一則公案來說明:以前佛和比丘僧到施主家去應供。有兩個小乞丐,一個是國王種姓,一個是婆羅門種姓。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去乞討時,佛陀和眷屬還沒有受供養,所以他一無所獲;國王種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後去乞討的,他得到了很多甘美的食品。

  

他們兩個下午在路上交談,國王種姓的小孩說:“如果我具有財産,我會在有生之年把衣服、飲食乃至一切資具都供養佛和僧衆,而且恭敬承事。”

  

婆羅門種姓的小孩說:“如果我有權力做國王,我要砍掉那個光頭沙門和他的眷屬們的腦袋。”

  

之後,國王種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休息,其它樹的樹蔭都在移動,只有他所在的樹蔭絲毫不移動。當時,當地國王去世之後沒有太子,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國王,人們到處尋找。有人發現這個小孩,雖然已經過了中午,樹蔭仍然紋絲不動,所以就喚醒他,請他繼承王位。後來他按自己的心願供養了佛和佛的眷屬。

  

另一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躺在一條交通要道上休息。馬車快速奔來,壓斷了他的頭顱,就這樣死去了。(《普賢上師言教》)

  

公案中,國王種姓的小孩由一念善願就成熟妙果。我們應該從這裏得到啓發,不但有意識地常常發善願,而且使願的所緣境、所求、時間等各方面都最大化,由此就能讓願的作用和利益無數倍地增長。

  

(叁)大乘願的作用

  

具福德力的菩薩以願力推動,將以無量身、無量光明、無量神通成辦自他二利,其境界難以用語言表述。

  

例如,阿彌陀佛的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法界攝受念佛衆生。衆生受到佛光的照觸,身心頓時柔軟。這種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都源于阿彌陀佛的悲願。又如,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水,波揚無量妙音,池中的人可隨自己的意樂聽到慈悲喜舍聲、波羅蜜多聲、空、無相、無願聲等等,這種水能做佛事的妙用,也源自阿彌陀佛的大願。總之,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無量的音聲、無量的報化身、無量的神通力、無量的名號功德、無量的淨土莊嚴都是從願力流現的。像這樣,叁世諸佛自利利他的無邊力用都來自願力。

  

從菩薩修道的曆程來說,以願的力量能攝受殊勝身,以此妙身恒時趣入布施、持戒等。所以,有願攝持就能令修持善根相續不斷。

  

我們的心本來清淨,但無始的顛倒習氣很難一時消除,所以需要經過多生多世地努力。在我們流轉生死期間,不遇佛法的勝緣就會墮落。那怎樣才能保證常遇勝緣修行不退呢?在外面找不到辦法,唯獨能依賴的是自己的願力,只有在心中發大願才有保證。

  

發普賢願是修習大乘的核心,以願恒時攝持悲智救度衆生,行與願互相資助,如車二輪,運行不息,直至菩提。所以修學大乘之初必須發菩提願,這是決定義。《普賢行願品》說:若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財寶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常爲引導,直至菩提。所以發普賢願是關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在這個關口,有願才能盡未來際堅持菩提行,無願就像蒸沙不能做飯,大乘道一步也無法跨進。其它世間法——身體諸根、親人眷屬、財富地位都靠不住,都要舍棄。能夠一切生引導我們的只有普賢願王。

  

(四)大乘願的分類

  

勝解行地有很多種發願,在此階段還沒有證得法界遍行義,基本情況是觀見輪回的過患後願求息滅,心緣功德後希欲修持,以此發願:願我未來爲利有情能如是如是成就等,分門別類有衆多發願。證入初地後,發起廣大的十大願[5]。從此,乃至證得究竟菩提之間,在二到十地,發願會輾轉增上,逐漸廣大、超勝、清淨。

  

可見,發願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從狹小到廣大、從膚淺到深入、從浮泛到切實的上升過程。《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經過五劫時間精勤求索,才結得四十八願,這絕不是泛泛悠悠、有口無心之事。

  

我們初學者在勝解行地發心隨學諸佛菩薩,心開始緣願文熏習,這是最初的發願。隨著修行增上,發願會日益深廣、切實,願增上了又推動修行增上,像這樣,願和行彼此資助,如車二輪輾轉上進,直至無上菩提。

  

除了原則性的發願之外,還要結合當前的時代、環境、自身的因緣條件,通過智慧仔細觀察,逐步形成具體、切實的願。所以既要有原則性的發願,又要有具體、切實的發願,這樣逐步前進,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願。

  

[1] 人師子比喻諸佛。獅子無論行于何處都心無畏懼,諸佛在人天世界中也是如此,故比喻爲獅子。而且,佛在人間示現爲人像,故名人師子。

  

[2] 刹塵身: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身體。

  

[3] 刹塵佛: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

  

[4]“世間燈”是諸佛稱號。佛的智慧能息滅世間一切無明,比喻爲燈。

  

[5] 此十大願見《華嚴經·十地品》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