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在十方诸佛将欲示现涅槃时,我都化现无量身合掌劝请诸佛,为了生起一切有情的现前安乐和未来利益,唯愿诸佛久住佛刹极微尘数劫,勿舍众生入于涅槃。

  

劝请之心需要至诚恳切,身口意殷勤;劝请的发心需要广大,动机是谋求一切众生暂时、永久的利乐;劝请住世的时间,并非千百年,而是佛刹极微尘数劫。

  

有人说:佛住世随顺因缘,在众生缘尽时自然入灭,所以请佛住世刹尘劫并不现实,必要性也不大。

  

驳斥:一切唯心,心量无限,福德则无限,心尽善尽美则是修普贤行。祈愿为利一切众生,就会获得利益每一个众生的福德。祈愿佛住世刹尘劫,就会引发请佛住世刹尘劫的善根。修普贤愿、遵普贤行,自己就成为普贤菩萨。

  

(七)回向支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都愿与众生一同以猛利欲乐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

  

这是说,不把这些善根用于获得人天福报、证阿罗汉果,唯愿它成为大菩提之因,心中作意:积累的这一切善根都回向成佛,不求人天福报、二乘果位,唯求无上菩提。

  

大乘发愿和普贤愿王

  

一、大乘发愿

  

(一)大乘愿的体性

  

大乘愿是思维所希求的果而寻求彼果的心。具体来说,以善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即并非为一己之利发愿获得有漏法那样,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内心希求彼果,并以词句念诵相应的愿文。

  

圭峰大师说:“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圣境;念念欲乐悲济,不得退屈自欺。”(心心希求佛果,不得把此事高推于圣境,认为自己无分;念念欲度众生,不自退屈。发起这样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萨愿。)

  

(二)大乘愿的功德

  

大乘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一旦发起,不但在今生,未来其它世也能成办自他二利。即使没有以身语专门造作其事,仅凭这一愿心,为了如所愿那样实现,内心如是地希愿,则相应发愿之心,能在今生立即产生果报,并以发愿之力成办未来的一切义利。

  

对此再作一点分析:

  

1、大乘发愿是二利之因,因是种子的意思。譬如一粒种子播在地中,就会生发枝叶花果,同样,以大乘愿为种子,今生来世会不断地显现自他二利之果。比如,释迦佛由最初发愿的功能,生生世世修习波罗蜜多、成大菩提、普度众生,无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发愿而来。

  

2、“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这是《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极重要的一颂,开示了唯心的妙谛。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以身语做到所愿之事,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发愿,以此愿心就能在今生、来世成办义利。

  

以一则公案来说明:以前佛和比丘僧到施主家去应供。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一个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和眷属还没有受供养,所以他一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后去乞讨的,他得到了很多甘美的食品。

  

他们两个下午在路上交谈,国王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具有财产,我会在有生之年把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具都供养佛和僧众,而且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有权力做国王,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的眷属们的脑袋。”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它树的树荫都在移动,只有他所在的树荫丝毫不移动。当时,当地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到处寻找。有人发现这个小孩,虽然已经过了中午,树荫仍然纹丝不动,所以就唤醒他,请他继承王位。后来他按自己的心愿供养了佛和佛的眷属。

  

另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条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快速奔来,压断了他的头颅,就这样死去了。(《普贤上师言教》)

  

公案中,国王种姓的小孩由一念善愿就成熟妙果。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不但有意识地常常发善愿,而且使愿的所缘境、所求、时间等各方面都最大化,由此就能让愿的作用和利益无数倍地增长。

  

(三)大乘愿的作用

  

具福德力的菩萨以愿力推动,将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述。

  

例如,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法界摄受念佛众生。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触,身心顿时柔软。这种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都源于阿弥陀佛的悲愿。又如,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水,波扬无量妙音,池中的人可随自己的意乐听到慈悲喜舍声、波罗蜜多声、空、无相、无愿声等等,这种水能做佛事的妙用,也源自阿弥陀佛的大愿。总之,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音声、无量的报化身、无量的神通力、无量的名号功德、无量的净土庄严都是从愿力流现的。像这样,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无边力用都来自愿力。

  

从菩萨修道的历程来说,以愿的力量能摄受殊胜身,以此妙身恒时趣入布施、持戒等。所以,有愿摄持就能令修持善根相续不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但无始的颠倒习气很难一时消除,所以需要经过多生多世地努力。在我们流转生死期间,不遇佛法的胜缘就会堕落。那怎样才能保证常遇胜缘修行不退呢?在外面找不到办法,唯独能依赖的是自己的愿力,只有在心中发大愿才有保证。

  

发普贤愿是修习大乘的核心,以愿恒时摄持悲智救度众生,行与愿互相资助,如车二轮,运行不息,直至菩提。所以修学大乘之初必须发菩提愿,这是决定义。《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所以发普贤愿是关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在这个关口,有愿才能尽未来际坚持菩提行,无愿就像蒸沙不能做饭,大乘道一步也无法跨进。其它世间法——身体诸根、亲人眷属、财富地位都靠不住,都要舍弃。能够一切生引导我们的只有普贤愿王。

  

(四)大乘愿的分类

  

胜解行地有很多种发愿,在此阶段还没有证得法界遍行义,基本情况是观见轮回的过患后愿求息灭,心缘功德后希欲修持,以此发愿:愿我未来为利有情能如是如是成就等,分门别类有众多发愿。证入初地后,发起广大的十大愿[5]。从此,乃至证得究竟菩提之间,在二到十地,发愿会辗转增上,逐渐广大、超胜、清净。

  

可见,发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从狭小到广大、从肤浅到深入、从浮泛到切实的上升过程。《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在因地经过五劫时间精勤求索,才结得四十八愿,这绝不是泛泛悠悠、有口无心之事。

  

我们初学者在胜解行地发心随学诸佛菩萨,心开始缘愿文熏习,这是最初的发愿。随着修行增上,发愿会日益深广、切实,愿增上了又推动修行增上,像这样,愿和行彼此资助,如车二轮辗转上进,直至无上菩提。

  

除了原则性的发愿之外,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自身的因缘条件,通过智慧仔细观察,逐步形成具体、切实的愿。所以既要有原则性的发愿,又要有具体、切实的发愿,这样逐步前进,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愿。

  

[1] 人师子比喻诸佛。狮子无论行于何处都心无畏惧,诸佛在人天世界中也是如此,故比喻为狮子。而且,佛在人间示现为人像,故名人师子。

  

[2] 刹尘身: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身体。

  

[3] 刹尘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

  

[4]“世间灯”是诸佛称号。佛的智慧能息灭世间一切无明,比喻为灯。

  

[5] 此十大愿见《华严经·十地品》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