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止境的精神。如果學佛的願力有限,怎麼能做到學無止境呢?我們反觀自己的發願,會發現和普賢願王的量差距很遠。我們連續學上幾年,就會懈怠提不起,這是學佛的願力不夠。願文上說:“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這是永無厭足的心。我們學佛,首先要發起這個常隨佛學的大願,以大願攝持,才能不斷進步,最終到達無上菩提的果地。“常隨佛學”,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學習,故月月、年年相續不斷地去隨學,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從心上來解釋:心是無盡的,覺悟是無盡的,故隨學也是無盡的。
以上“常隨佛學”歸納起來,就是要常學覺悟,這是最大的主題。我們唯一應學覺悟,爲什麼呢?因爲覺悟是生命的本質。我們以前有過很多種學習,學過種種世間知識,也學過外道法,但這些和學習佛法不同,學了這些往往增加迷亂,因爲這些學習和解脫無關,它並不具有對治煩惱、去除分別妄執的作用,甚至裏面充滿了邪見,助長貪嗔癡的言教,所以學習後,最多只能掌握一些世間的生存技能,不好的方面會增強分別執著,導致人格惡劣,走入歧途。所以學習有兩類,一類是學迷亂法,另一類是學覺悟法。學迷亂法會障礙本覺蘇醒;學覺悟法會開啓覺悟,而且越學越明朗,越學越安樂,會從最初膚淺、片面、模糊的認識漸進到深刻、圓滿、清晰的覺悟。
佛因地求道,爲法的緣故,不惜身命,乃至經曆種種難行苦行,這些無不是從覺悟中流現的。尊重法,來自覺悟;爲法舍身,來自覺悟;行持布施乃至般若,來自覺悟。覺悟自心本無悭貪,就展開了布施行;覺悟自心本具智慧覺性,就有了般若行;覺悟自心本自清淨,就放下戲論執著;覺悟自心本具慈悲德性,就發展出圓滿的慈悲。因此,佛的修行都是從內心的覺悟流現的。自從發起菩提心開始,生命就逐步地邁向自覺、覺他的菩提之路。成佛之後,無論顯現神通、示現種種化身,處于種種衆會道場講經說法,乃至最後示現涅槃,一切無不是覺他的事業。因爲自身覺悟圓滿了,就以覺悟光明破除衆生的癡暗,所以果地大用就是覺他。這樣分析,佛陀從因至果的修行和事業都可以攝在一個“覺”字中。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常隨佛學”就是學覺悟。諸佛的修行、示現,都是在覺悟開啓時流現的,一個個事相反映的就是內在的自覺覺他,因地發菩提心、精進修行,是覺悟在開啓、在增上、在相續,在朝著覺行圓滿趣進,果地流現的是覺悟的事業,從因至果,就是覺悟逐漸開發到究竟圓滿的過程。
我們要知道,法身本來清淨,只是被恒沙客塵煩惱纏縛,才往來生死,淪爲衆生。現在要還歸法界,念念都應覺悟。起貪、嗔、癡時,叫衆生;當下覺照,叫學佛。凡夫心中有八萬四千煩惱,念念相續不斷,欲去除障覆顯現法身,就要念念生起覺悟,因此應常隨佛學,一念不覺就落入無明。
生死之根是無明,成佛之路是覺照,必須發起念念覺悟的普賢願,才能證入。一念覺,一念破愚暗;念念覺,念念破愚暗;一切無明消盡,就是成佛。所以,歸到心上,所謂學佛,就是由始覺契合本覺而最終達到究竟覺的過程。
這種覺悟的學習,很多人沒有認識它,甚至不認爲有這樣一種學習。真正看清楚了,會醒悟到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因此應當發願世世生生常學覺悟。目前,多數世間人所作的學習,是學習知識技能,來認識和利用外部世界,和佛教向內心開啓覺悟的學習是不同的兩個方向。後者是導師佛陀把自身成佛的道路建立成教法,學佛者依教法如佛所行而行,最終修成佛的果位。按照這種學習之道作觀察,真正回歸生命本源的學習就是時時處處學覺悟,因此普賢願王說“念念之中,我皆隨學”。
我們以佛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爲榜樣,自心也會趣入覺悟之道,這是必然的,因爲我們本有覺悟的本性,外在隨學大覺佛陀,自然受加持而開啓覺悟。我們與佛平等的地方,就是具有如來智慧覺性,因此學佛的根本問題就是立志學大覺,如是因如是果,學習覺悟終究會到達覺悟圓滿,而偏離覺悟的學習,終究不能解脫迷亂。
我們學習過很多世間知識,爲什麼到後來往往覺得索然無味呢?因爲這種學習本身不能帶來內心的安樂,真正的安樂來自心靈的覺悟,而不是其他。學習世間知識,並沒有直接引生覺悟的作用,所以學了只是徒增分別而已。
心性具恒沙功德,是生命之源、安樂之源、利他之源,因此最尊最貴,超勝一切。其他都只是虛幻的影像,在影像上施設種種概念,分別執著,越學越離道遠,越學越悖于本性,而隨學覺悟,是令自己回歸本源。這樣衡量內外之學,便會發現,真正須用心學的是覺悟,因此應發願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就是永遠向佛學習。我們的心本有無限的學習能力,就應把它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學佛不應有限量,在沒有成就一切種智之前,應當常隨佛學,不斷努力,來開發大方廣的心性。如果沒有謙虛地常學,那就墮在厭足、自滿中。自滿就是畫地爲牢,與廣大的心性不相稱。謙虛就是去掉自滿心態,去掉後,一切好的行爲都可以隨學。有了謙虛求學的心,就能不斷開啓覺悟,處處受益。所以“常學”是指廣大地學習,無厭足地學習。
從緣起規律看,不學覺悟,就落到迷亂、顛倒中,佛的所行最爲善妙,不會有誤導,隨學它不會有惡果。學習佛自覺覺他,是最好的、最有意義的學習。緣起絲毫不空,學一分,得一分安樂,不斷隨學,功行會不斷圓滿,最終現前無上安樂。
許多世間知識的學習是無意義、無結果的,所以學久了會生厭倦心,但學覺悟是從愚暗走向光明,從狹隘走向廣大,從邪惡走向賢善,從生滅走向永恒。既然學覺悟如此之好,爲什麼不發起常學的大願呢?佛的行爲都是給我們作榜樣,啓發我們如何邁向生命的圓滿,因此最值得我們用心去仿效,按這樣學就能實現生命的意義。
我們讀佛的傳記,不應只當成故事看。學佛是用心學佛的願力、行爲,點點滴滴去效仿。如古人畫馬,念念想著馬,最後變爲馬相。我們念念學佛,將來一定成佛。能真心發願常隨佛學,就大不一樣,用心隨學佛的行爲和佛心相應,發展下去遍學一切佛的法,最後學到與佛同心同願。
諸佛的成就以發菩提心爲起點,發心後修持一切波羅蜜門,最後究竟覺悟,轉*輪覺悟群生。我們常隨佛學,應如佛般發起菩提心,行持波羅蜜多,最後成佛,廣度衆生。這就是學佛的要點。
《普賢行願品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