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願王——恒順衆生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
對于恒順衆生,要理解叁方面:什麼是衆生?什麼是隨順?爲什麼對佛說隨學,對衆生說隨順?
一、衆生的涵義
“衆生”是現相上命名的,我們學習時要認識衆生的現相和實相(要領會相和性兩方面)。
《大法鼓經》說:“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爲衆生。”即以四大、五蘊和合的現象,叫衆生;或者,隨十二因緣産生的現象,叫衆生。《不增不減經》雲:“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爲恒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法身本性清淨,是說衆生心的實相如來藏,在凡夫位不減一分,然而就現相而言,法身隨染汙緣,顯現衆生相,往來生死。
《寶性論》說:非理作意住于心的自性中,以非理作意顯現種種煩惱、業,依煩惱、業顯現蘊界處,如虛空中色法生滅不住,有情生死遷流,這即是衆生相。“非理作意住于心的自性中”,指衆生心的實相是如來藏。
以上從現相、實相方面講述了衆生的涵義。有情以業惑流轉,隨種種因緣顯現種種形象、意樂、受用等,是衆生的現相。佛成道時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指衆生心的實相是如來智慧覺性。
二、隨順的涵義
先講不隨順,再顯隨順。
衆生有種種相貌、性格、受用等,如果執著這些是實有,就落于增益邊,沒有與實相相應,並非隨順。如果執爲斷無,認爲衆生沒有善惡業力、苦樂果報等,又落損減邊,也是阻隔,並非隨順。因此,對衆生相執著定有、定無,都不是隨順。
如果見衆生是真性隨染緣而現的,既是托真性而顯現,就沒有自體;但又不滅顯現,故幻相是無欺有的,像鏡中顯現臉部,鏡中的臉沒有肌肉、骨骼等的自體,但並不是不顯現面像。這樣普見衆生,叫做隨順。
《金剛經》雲:“所謂衆生者,即非衆生,是名衆生。”衆生相無有微塵許自性,當體即空,故衆生者,即非衆生;然而,不壞假名,不滅顯現,所以“是名衆生”。經中又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著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度一切衆生,即恒順衆生,由此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修持普賢廣大恒順行願能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叁、爲什麼對佛說隨學,對衆生卻說隨順呢?
從順理、違理方面作辨別:諸佛因地、果地的行爲順應真理,隨學則趨向覺悟,故需效仿;衆生的行爲是以非理作意造作的,故不順真理,隨學即趣入迷亂,故只能說隨順。
問:衆生不可隨學,爲何又說隨順呢?
答:譬如一位忠孝之士在迷夢中殺害父母,以他夢中作惡就要舍棄他嗎?他夢中的邪行能隨學嗎?夢中既是邪行,當然不能隨學;他本是賢人,也不必舍棄。可見,隨學衆生的邪行,是愚癡;舍棄衆生,也是愚癡。所以,對衆生不說隨學,只說隨順。
(二)願王之相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
隨順衆生要稱合心性之量。心性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的衆生都是一念心性中所現的衆生,合于此心量,一切皆隨順。所以隨順境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
衆生是緣起法,由種種因緣,就顯現種種現相。按依處、種類、受用等劃分,有無量無邊的差別。
依處方面:如人類依地而住,魚類依水而住,夜摩天以上的諸天依虛空而住等等。
種類方面:衆生有種種生類,有六欲天人、有四洲人類等;種種色身,或堅固、或脆弱、或微妙、或粗陋;種種形狀,或橫行、或直立、或方形、或圓形;種種相貌,或美、或醜、或黑、或白;種種壽量,或長達數劫,或短至朝暮;種種族類,或高貴、或低賤;種種名號,各有其名;種種心性,或剛強、或柔弱、或正直、或谄曲、或溫和、或粗暴;種種知見,正見、邪見、唯心的見、唯物的見、常見、斷見等等;種種欲樂(種種興趣愛好),善欲樂、惡欲樂、追求世間的欲樂、出離世間的欲樂、利己的欲樂、利他的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心王、心所,心態千差萬別;種種威儀,行住坐臥,各種形體姿勢、各種儀容。
受用方面:種種衣服,蒙服、藏裝、漢裝、西服……;種種飲食,酸甜苦辣,風味各異;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或在城市、或在鄉村、或在山寨、或在荒野,衆生的住處,有些在天上,有些在海底,有些在陸地,有些在洲島,不盡相同。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的蛇等,二足的鳥、人等,四足的牛、羊等,多足的百足蟲等,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等。這一切衆生種類,都隨順而轉。
衆生相千差萬別,如果偏執一類,就不能普遍地隨順而轉,比如,偏執甜味,就不能順辣味而轉;偏執東方文化,就不能順西方文化而轉;偏執某種愛好,就不能順它的相對面而轉。所以,面對無量的衆生差別,要像虛空空曠無物,任萬物隨緣展現那樣,不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執著種種相貌相、民族相、名字相、性格相、知見相、欲樂相、威儀相……,才能普遍隨順而轉。不然,一有偏執,就不能無著無礙地隨順而轉,就不能遍入一切衆生界。
怎樣與衆生融通無礙呢?遠離人法執著,虛其心量,才能恒順衆生。就像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什麼都可現,如果鏡子偏執一邊,那現黑,就不能現白;現近,就不能現遠;現高,就不能現低。這就不是平等性。如明鏡現相般,我們在衆生界中隨緣應對,既不執有,也不執無,這樣不著相行一切善法,正是不住空有的中道妙行。所以于一切衆生隨順而轉,實爲隨順平等、廣大、無障礙、無偏袒的心性,所以,隨順衆生即是隨順如來。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隨順衆生,應持怎樣的態度和行爲呢?對于衆生做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要像孝敬父母、奉事師長、阿羅漢乃至如來那樣。一般人認爲衆生是低劣的,父母、師長、阿羅漢乃至如來是尊貴的,因此,對待衆生和對待這些有恩有德的境根本不一樣。然而修普賢行願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卻是承事供養衆生,如同奉事佛陀。
父母生養了我們的色身,恩深如海;師長養育了我們的慧命,爲恩更重。出世間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如來,都有超勝世間的功德,都是衆生的福田。現在對待衆生的態度和行爲,要做到像對待父母、師長、聖者一樣。
具體怎樣隨順呢?即: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我們應發願:在衆生被病苦纏繞、被煩惱系縛時,我作良醫爲他解除身心病苦;在衆生迷失正道時,我作向導爲他指示正路;在衆生于無明暗夜中迷茫彷徨時,我作光明照亮他的內心;在衆生功德財匮乏時,我啓發他開啓自性的功德藏。
這四個比喻包含了隨順衆生的所有行爲方式。我們每天接觸衆生,如果心存恒順的大願,則處處是修隨順的道場。依此四喻勉力而行,以平等心饒益身邊衆生,就能成就自己的菩提花果。
實際上,利他即是自利,順生即是順佛。因爲:爲衆生作良醫,自己就會成爲大醫王;爲衆生指示正路,就成爲大導師;爲衆生作光明,就成爲世間燈;令衆生得伏藏,就成爲大慈父。所以饒益衆生的同時,就成就了自己,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問答闡述: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問:只應隨順諸佛,爲何要隨順衆生呢?
答:隨順衆生,即是隨順諸佛;尊重承事衆生,即是尊重承事如來;令衆生生歡喜心,即是令一切諸佛歡喜。因此,應隨順衆生。
問:爲什麼說順生即是順佛?
答:譬如香水海澄清,須彌、日月、四洲及種種衆生、種種國土、房屋都映現在海中。如果執著海中的影像是有生命的有情和實體的世界,則不但有違于影像,也有違于大海。必定要認識到諸像具有鹹、濕的本體,及不宿死屍等的十種功德,才叫隨順于像。能隨順像,才可說隨順海。“像”喻衆生,“海”喻如來。故《出現品》說:“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衆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爲大海。諸佛菩薩亦複如是,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所以說順生即是順佛。
這一段意思是,如果執著衆生是實體的旁生、人等,及實有蘊、界、處,則不順衆生本體,也就不順如來。若如佛般見衆生皆具如來藏,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以,順生即是順佛。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問:衆生與佛相差懸殊,爲何隨順衆生諸佛即歡喜呢?
答:因爲佛以大悲心爲體故,因于衆生而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以大悲心願救度一切衆生,但要圓滿實現度生願望,只有成就佛的智悲力,因此發起對佛果的希求心,這就是因于大悲而發菩提心。),因于菩提心而成就正等覺。
比喻顯明: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
《普賢行願品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