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

  

願王利益

  

分二:(一)隨順趣入利益 (二)于本品經作十法行利益

  

(一)隨順趣入利益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以上就是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如果菩薩對這十種大願隨順趨入,就能成熟法界一切衆生,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就能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如海行願。

  

比如,一個人發願造福一方人民,由這個願力推動,就會付諸實行,以種種實際行動來利益這一方人;如果立志造福一國人民,由願力推動,就會全心全意爲一國人民謀福祉。而菩薩隨順趨入普賢大願,發起最廣大的行願,這會給全法界衆生都帶來利益。所以,能隨順趣入大願,以大願力,從發願時起直至盡未來際,會利益到無量無邊的衆生。這樣把前因後果聯系起來看,就知道將來出現的無量無邊的利益都來自目前能隨順趨入普賢行願。所以說:“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

  

“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菩薩能隨順趨入普賢願王,他就能隨順無上菩提,因爲這就是能證入佛果無上的行願;“則能成滿普賢諸行願海”,我們體會初發心的利益,連無情的一顆種子都能長成遮雲蔽日的參天大樹,何況我們隨順趣入如此殊勝的普賢願王,將來必定會圓滿成就如海的普賢行願。

  

如果看得長遠,能認識到受持《普賢行願品》的深遠意義,就知道現在學習《普賢行願品》是何等殊勝的因緣。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你對普賢願王的意義,應當如是知道。

  

(二)于本品經作十法行利益

  

以下顯示《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首先校量聞經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1]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這是用強烈的對比襯托出聽聞《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

  

普賢菩薩說:比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充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的上等七寶,和人間天界最好的安樂(供品極廣大),供養爾所一切世界的所有衆生和諸佛菩薩(受供者極多),經曆爾所佛刹極微塵數的大劫,相續不斷(時間極長),這一供養在供養物、受供者、供養時間叁方面都達到了極大量,因此所獲的功德無量無邊。然而,如果有人聽到普賢願王,一經于耳,就得到遠遠超勝前者的功德。前者功德不及後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之一。

  

這樣校量就顯出修持普賢行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普賢行願的殊勝就在它是稱合本性而發起對普賢行的希願,願願稱法界心、極法界量,由此願力能開發心性本源。由于它的每一種願都極法界量,不論時間、方所、種類都是周遍的。因此,上面的財供養雖然廣大,但與它的量相比,卻微不足道。比如,上面的財供養,處所是十方無量的世界,境是十方無量的諸佛衆生,然而這一切都只是普賢願王盡法界量的部分而已;又,財供養的時間是無量無邊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然而普賢願王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續;財供養的供品是無量無邊的由四大構成的七寶和人天有漏的安樂,然而,普賢願王是對無量無邊普賢行的希求,含有從禮敬到恒順之間無量無邊的勝妙善根,其品質和量遠遠超勝前者。這樣比較,就很清楚,難怪聽受普賢願王僅生起一次信解,就獲得無數倍超勝前者的功德。

  

下面再講兩個問題:一、是否了知自性具足如來藏的功德差別;二、修集有爲功德和開發無爲法恒沙功德的差別。

  

比如,一個人福德、智慧、相貌樣樣圓滿,忽然夢見自己成了貧賤、醜陋、疾病纏身的苦惱身。夢裏,他沒見到原有的身體,反而執著夢中的身是自己,不相信自身本來福德端正。這時,有覺者喚醒他,讓他直下覺悟這醜惡身本是好身,他恍然醒悟,由此不執著惡的身體。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果做夢的人不覺悟,只是在夢裏企圖改變他的苦惱身,雖然夢中造了無數善行,但始終不識自己本性,這些不覺悟中所做的無量善行,比不上一次從夢中的覺醒。這樣就可決定,無數迷亂中的善行總和比不上一刻的覺悟。

  

又比如,有大經卷,和叁千大千世界等量,經卷中書寫了叁千大千世界一切天界、人間的事相,雖然經卷量等叁千大千世界,但全部安住在一個極微塵中。只要破開微塵,就能獲得大利益。“大經卷”,喻佛智慧;“量等叁千大千世界”,喻智慧之體周遍恒沙世界;“書寫叁千大千世界的事物,無不窮盡”,喻本體本有恒沙功德、妙用。“全部住于一個微塵中”,喻如來智慧在衆生身上圓滿具足。“破開微塵,令衆生獲無量利益”,喻以聖道令衆生遠離妄想,在自己身中見到與佛平等的廣大智慧。

  

有兩種積功德的方法,一種是有量地積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漸積至無量,比如,一個人沒聽過普賢願王,盡管晝夜勤修功德,甚至周遍世界海,經曆時間海,供養諸佛海,布施衆生海,但每次都是有量的功德,始終缺乏因緣和普賢的自性相應,不能進入圓頓法門。另一種是直接由普賢行願開發性海功德。一個是以有限的量逐漸積累的方式,另一個是一時頓然圓滿無量功德的方式。

  

又比如,一個人已經進入航天飛機的機艙,時間一到,點火就能飛向太空;另一個人只在機場外活動,無論積聚多少和進入航天飛機無關的因緣,都不能實現飛向天空的目的。這是比喻不論積聚多少和開發心性不契合的功德,也不如一個直接契合開發本性的善根。

  

我們知道自心有大摩尼珠,體性光明清淨,久爲塵垢蒙蔽,如果只憶念寶性而不作淨治的修行,終究不能放大光明。而普賢行願就是能顯發如來藏的妙法,它以菩提心爲本體,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叁者相結合的心,十分具體地展開了菩提心廣大、無盡、周遍、圓滿的內涵。我們聽受普賢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就種下了隨順證入本性的極殊勝善根。

  

所以,我們聽受《普賢行願品》,是極殊勝、難得的因緣。這是佛、是果位普賢宣示出來的極深廣、圓頓的大法,我們能以心觸到它生起信解,遠遠比財供養的利益深廣。

  

人都不是生而自知的,沒有佛傳法的啓發,誰能自己覺悟到自性是具有恒沙功德的佛性寶藏呢?誰能意識到要依靠普賢行願力來開發呢?誰能想到性海如此廣大、圓滿、妙用無邊呢?根本想不到的。現在佛語透露了這個消息,一旦生起勝解信,所蘇醒的就不是一般人天、小乘的善根,也不是逐步漸進的方式,而是頓然開發,所以,它的層次、高度完全超出世間。大家應該有智慧領會到這一點。

  

下面略說對本品經作十法行的殊勝功德。

  

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先總說十法行,次釋十法行的利益。

  

“以深信心”排除懷疑和淺信。普賢行願,淺人難信。善根不夠,能信其他小法,不容易信受這樣廣大的法,沒有信心,本經的力用就顯示不出。所以這裏講了作十法行獲得殊勝功德的條件是具有甚深信心。

  

“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是總說十種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讀、諷誦、書寫是略標四法行;“乃至”是省略詞,包括其余六種法行。十法行爲:

  

書寫:爲尊重大法,自己書寫《普賢行願品》。

  

供養:以香花燈明等供養《普賢行願品》。

  

施他:自己書寫或印刷《普賢行願品》轉贈他人。

  

聽聞:在法師前聽聞《普賢行願品》的講解。

  

披讀:展開經卷,對著經文認真閱讀。

  

受持:把普賢行願的文句和意義記在心裏,憶持不忘。

  

開演:自己對《普賢行願品》得到了義味,再向他人開示演說。

  

諷誦:能背之後,千…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