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高貴種族中。
受持普賢行願,善根殊勝圓滿,不可能生在不行善法的下等家族中,像龍王只生在水晶宮,受持普賢行願的行者一定生在尊貴種族,以佛法來說,會生于佛家,行持佛法,成爲佛子。
4、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
造成惡趣的因是貪執世間八法,以普賢行願的熏發,心量擴展到廣大周遍,由此不再貪著世間名利、財色的小法,也就不會爲此生煩惱造惡業,所以悉能破壞一切惡趣。
內心有迷亂,才歡喜親附惡友。普賢行願念念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內心所親近的是菩提、是智慧、是慈悲、是自性恒沙功德,所以決定能遠離一切惡友。
受持普賢行願能讓人覺悟到自性普賢,既知自心德遍法界,妙用無邊,就不會再愚癡地心外求法,這就能製伏外道。這些都是受持普賢行願必然出現的作用。
5、離系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以普賢行願力,一切煩惱自然解脫,像烈日之下,一切寒濕都會消融,以普賢行願的大光明能驅散內心的一切煩惱暗。
“如獅子王,摧伏群獸”,群獸指什麼呢?指我們心中的八萬四千煩惱,有時狡詐似狐,有時凶殘似虎,有時陰暗如鼠,有時愚癡如豬……但獅子王一吼哮,群獸都潰散而逃,“獅子吼”指念誦、受持普賢願王。在深心誦持普賢願王時,這些隱藏于內心的群獸都逃得無影無蹤了。
普賢行願廣大、平等、周遍、無盡,廣大就非狹小,平等就非偏執,周遍就非局限,無盡就非短暫,相違的兩種心不可能並存,所以在獅子吼哮時,群獸紛紛遠離。持誦《普賢行願品》就是大獅子吼,日日誦持,心中的煩惱不再有容身之地。
“一切衆生”是指全法界的衆生。持誦普賢願能普遍利益法界衆生,所以堪受一切衆生供養。或者說,誦普賢願,滅一切煩惱敵,故堪受衆生供養。
我們切莫看輕《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是極殊勝的修法,理應盡未來際永無疲厭地受持,作爲永無間斷的功課。
以上單就持誦法行講了五種果。通過普賢菩薩的開示,我們才認識到受持《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不可思議,也才體會到上師法王爲什麼如此重視念誦《普賢行願品》。我們能每天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就是對上師報恩的殊勝供養。
以下講解持誦《普賢行願品》往生淨土的殊勝果報。首先顯明行願功能: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是講:世間身、財、眷屬、有漏果報萬般帶不去,唯有願王不相舍離,引導往生淨土。
“諸根散壞”,是指自己最愛的身體帶不走。“親屬舍離”,是指朝夕相處的親人眷屬帶不走。“一切威勢退失,輔相大臣乃至珍寶伏藏無複相隨”,是指現世苦心經營而擁有的福報帶不走。那麼,什麼法能帶得走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願王是從內心中發起的,願力存留在自己八識田中,它是自心中的法,怎麼會離開呢?所以說“于一切時引導其前”,在發願時心中希願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以發願力不空,會在一切時引導行者向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稱性大願,盡法界、虛空界攝持衆生,普賢願王與彌陀願同體,修持願王與彌陀願心相應,所以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對于行願功能,我們再進一步剖析。願是希欲的意思,由心而發願,一切唯心造的緣故,發什麼願就成就什麼,故說“願無虛棄,有願必滿”。
在徹悟禅師語錄中有這樣幾則公案:
以前,郁頭藍弗在水邊林下修習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修成定時,就被魚和飛鳥驚動。他因此發惡願:“將來做飛狸入林吃鳥、入水食魚。”後來修成非想非非想定,轉生天界,天報窮盡,果然墮爲飛狸身,入林吃鳥,入水吃魚。這樣發惡願還有作用,何況稱性發普賢願呢?
有個僧人在石頭佛像前戲笑發願:“今生不了生死,願我來世做威武大臣。”後來果然做了大將軍。戲笑發的願都能實現,何況以至誠心發的願呢?
又有一位僧人,通達經論,但度衆生無人緣。有個僧人告訴他賣掉衣物買食物與旁生結緣,並帶他到森林中有蟲鳥的地方,把食物放在地上,教他發願,囑咐他二十年後才可開法。僧人按囑咐,二十年後傳法,多年受他教化的弟子都是當年接受食物的鳥蟲。所以願力不可思議,以他人的願攝受蟲鳥還能令脫惡道轉生人道。自己主動殷切發願,怎麼會不實現呢?
所以,要懂得如何發願就如何實現這一心的緣起法則。發願是在心上造作的,如果發的是短期有窮盡的願,願也只在短期內起作用,比如發十年的願,願就只在十年中起作用。如果發的是無盡的願,願力就會一直持續到盡未來際,與你形影不離,一直推動你的心去做。
有些願屬于惡願,比如損人利己的願、追求世間八法的願;有些願屬于小願,比如追求人天福報的願、希求一己解脫的願,而普賢行願是證入佛果的願,完全稱合大方廣的心性,成爲願中之王。如果能以無上願王爲因,決定能一切時引導其前,令心自然隨順趣入普賢大行,這是願王本具不虛的作用,也就是,行者的身心會自然隨願輪而轉,從此生到來世,直至無窮無盡的未來。
世間有哪種法能比得上普賢願王的作用力呢?比如擁有最好的一輛車,需要你開,才會送你走,你不開,它也不會動,而且它只能送你走世間的路,對走出世間路毫無作用。又比如,有漏善業雖然會自己轉動,但只會牽引我們入生死。唯有乘大願輪才能走向解脫,走向大菩提。如果我們乘普賢願輪,願輪之大,遍覆法界;願輪之賢,具足萬善;願輪之遠,盡未來際;願輪之深,稱合法界。我們求生極樂世界,乘上願王之輪是最迅速、最穩當的,能駕馭願王之輪,可謂世上最稀有、最尊貴的人了。所以,我們要真切的相信無上願輪的作用。
對于普賢願王的殊勝性,我們再通過比較來說明。比如,劫末火可以把堅固的須彌山化爲灰燼,卻絲毫損壞不了大願王;無數世界都在虛空中安住,虛空可謂廣大,但不及願王廣大;又一切世間的內外種子都不堅實,願王種子最爲堅實;又一切象馬、車乘、宮殿、園林都會舍你而去,但願王永不舍離……像這樣,智者在了知大小、優劣後,應當切實攝取堅實,以願王作爲引導。從現在起發普賢願,願力不空,生生世世會引導我們,直達佛果。
實際上,能真心隨文發普賢願,未來一切菩薩行的綱領都已經確立好了,未來生生世世修行的道路和方向都已經確定了,從勝解行地直至成佛的宏偉藍圖都已經描好了。所以我們應珍重受持普賢願王,因爲未來的一切修行都是源于她而建立的。
我們可以比較,很多人來到世上,對自己的未來會有種種設想,但想到的只是希望造一些有漏業來得到一點世間圓滿,對未來的設想是如此短淺狹小,而我們隨普賢願王構劃未來無盡的光明前景,以普賢行願力會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普賢願海中含有佛子一切時處應作的行爲,比如隨順衆生、轉正*輪、隨學諸佛等等,一切行門無不具足。所以能真正受持願王,生生世世行普賢行,不會走邪道、走小徑,最後必然獲得與普賢菩薩無二的果位。
以上講解了普賢願王的功能,特別從往生淨土來說,普賢願王攝盡了積資淨障的扼要,而且體合虛空,與彌陀大願完全相應,所以是往生淨土的圓滿正因。
當年,谛閑大師最初聽《法華經》聽到《法師品》時,心裏歡喜仰慕,本准備發願終身奉持《法華經》,但又顧慮經文長,做不到每天諷誦,心裏猶豫不定。後來,有位同學贈送他一本《普賢行願品》,他打開讀到“又複是人,臨命終時”這一段時,心裏歡喜,就決定以《普賢行願品》爲日課,終身奉爲淨土指南。所以,谛閑大師也是見到普賢願王的殊勝功能而歡喜信受的。
下面講解往生後的殊勝果報,分叁段:一、化生得記;二、利生大用;叁、究竟成佛。
一、化生得記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到了極樂世界就面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等。(“等”字…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