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曠野”,喻生死。生死無依,漫長無際,比作空曠無人、漫無邊際的曠野。“沙碛”,比喻生死中不生善根。“大樹王”,喻菩提樹王,即一切衆生的本覺智慧之體,大樹王在沙漠中孤零零的,沒有綠葉、紅花,喻菩提樹王隨染汙緣,成爲染汙法,不能顯發佛菩提的作用,雖然智慧本體從未喪失,但受煩惱障蔽,不開智慧花果。“樹根”,喻衆生自性住種姓或本覺智慧,根埋在燥熱沙石中不得滋潤,比喻佛性處于貪嗔癡熱惱中,不能顯發。“水”,喻大悲。樹根得水滋潤,枝葉花果繁茂,說明水是助緣,沙碛不是。衆生的佛性之根,怎樣資發才能成熟智慧花果呢?就是以大悲水澆灌。這可以兩方面理解,從自身說,以大悲利他能顯發智慧覺性。以愛執自我只會障蔽佛性,現在要開顯佛性而成佛,應修大悲心去除我愛執,由此會顯發智慧花果。從他者而言,以大悲心把其他衆生安置在叁寶良田中,普降法雨,滋潤衆生的善根界,由此令其善根蘇醒、增上、成熟,開出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問:爲什麼利益衆生而能成就佛果菩提智慧?豈不像給他飲食,自己空口而飽嗎?
答:智慧圓滿成就,必須自他無異,物我一如,見一切衆生都是我覺心所現,因此利他即是利我,衆生圓滿,我智方圓。因此說,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即能成就佛果菩提。
總結成立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這一句有兩種解釋:
一、緣起釋:依于衆生而起大悲,依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二、觀心釋:攀緣妄想,即是衆生,起妄,即不覺;覺悟,妄即消失,合于本覺,名爲成佛。因此,菩提屬于衆生。或者,思維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是衆生;要由心念推察才見正理,成就智慧才證得菩提,所以說菩提屬于衆生。
“一切衆生而爲菩提樹根”,意爲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故說菩提屬于衆生。《維摩诘經》雲:“煩惱即菩提。”又雲:“諸佛解脫,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上面比喻上說,沙漠中有大樹王,只有就樹根澆水,才會開花結果,此外在沙漠其它地方到處澆水,也都只是徒增疲勞。其次,雖然見到樹王的根,但不澆水,仍然不能開花結果。這是比喻:一、必須了悟生死中的本覺之體,從覺心中生起大悲,不了悟本覺之體,縱然遍生死而起悲心,也只增加愛見,畢竟不能證得菩提。二、雖然了知菩提樹根,不實修亦不證菩提。《寶性論》雲:“一切有情無明等,果皮中纏法界善,如是若依彼彼善,漸次成爲能仁王。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正覺之胚芽,如是彼彼善緣力,見法次第漸增長。”認識無明殼中有正覺胚芽,須假借善緣助發。只有憑借福慧二資糧的善緣力助發,才能次第增長,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廢棄修持,亦不能成就。
再作付囑: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你對以上的甚深義,應如是領解。對于無量衆生,內心平等,無有偏執,以大平等心,就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隨順衆生故,就能成就供養如來。
(叁)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窮盡了,衆生界窮盡了,衆生業窮盡了,衆生煩惱窮盡了,我此隨順才窮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無有窮盡的緣故,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衆生界不可盡,我們的心性也不可盡,隨順衆生也就無有窮盡。無論何時何處,遇到何種衆生,放下自我,才能融通自他,有人、我的妄執,心不平等,就墮于生死中。所以,隨順衆生就能趣向成佛,不順衆生,堅固我執,就難出生死。所以,要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不可不發隨順衆生的大願。
束縛的根源是實執,入解脫境界的障礙也是實執。能在衆生界裏隨順衆生,消磨掉塵沙煩惱、習氣,則處處逍遙自在,不離衆生界而得大解脫。
第十願王——普皆回向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普皆”指回向的善根和回向處都是周遍的。即把從禮敬到恒順間的一切善根,回向于衆生、菩提和實際,或者說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事”指事相,“理”指本體。)。
心本無內外,沒有自、他的分隔,且恒時在真如實際中。只因執著自我,才與衆生不隔而隔;執著種種相,才與實際不隔而隔;心識迷亂,才不證菩提。既有自他的妄執,就應回自向他;有迷亂,就應回因向果;執著相,就應回事向理。
修行是爲了成菩提、度衆生,既是以度衆生爲目的,就應把一切善根回向衆生。《中般若經》雲:“即爲一切衆生而回向,非僅爲自己獲得佛果,否則將墮入聲緣地之故。”其次,我們所求並非人天樂果、小乘涅槃,而是無上菩提。因此,善根應唯一回向成就菩提。再者,對衆生、對菩提有實執,就不契合真如,所以應回向實際。雖度盡衆生,卻不著衆生相,雖得菩提,卻不著菩提相,是爲回向實際。《中般若經》雲:“須菩提,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以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
普皆回向的作用:以回向能遣除狹劣障,轉成廣大善根。心性本來廣大,執著自我、生死、事相,則令所修善根狹小、下劣。比如,只回向自得人天福報,善根就狹小、有窮盡。而普皆回向,能破除心量狹窄、低劣的障礙,能令善根增長、廣大、無盡。《慧海請問經》說:像一滴水融入大海,直到海水未幹之間,這滴水不會幹涸,同樣,以善根回向無上菩提,在未得菩提果之間,善根不會耗盡。
(二)願王之相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
從禮拜至隨順間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衆生。
回向所有功德和回向一切衆生體現了願王周遍的特征。回向是賢,遍一切處是普,因此是普賢行。我們回向時,要做到心量遍一切處,才合願王之相。
有人想:把功德回向一切衆生,自己的功德會減少嗎?
不會減少。一切唯心造,功德的大小取決于心量。能以心回向盡虛空界的衆生,當下就心包太虛,以此大回向,所集的大大小小的善根都頓時轉爲廣大無盡的善根。
下面講的回向發願都是爲利衆生,沒有一個是爲自己。其實,利益衆生正是利益自己,舍小我以衆生爲我才成就大我。法王《勝利道歌》雲:“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也是此理。
回向以願爲體性。我們把修積的功德回向到所希願處,叫做回向。下面的回向文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如何發願印持。
【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這是回向發願令諸衆生離苦得樂。衆生盡虛空、遍法界,是橫遍十方;“常得”,是豎窮叁際;願衆生得安樂、無病苦,是同體慈悲。大家都應當這樣發願。
其實這是修自他平等心,把“恕道”精神發揮到極致。恕者,如自心也,就是將心比心地爲衆生著想,自己想得到的,也願衆生得到;自己不想要的,也不願落在衆生身上。造惡會受苦,就願衆生在剛想造惡時都不成功;行善會得樂,就願衆生在剛生起善心時,很快就順利成辦。這樣代衆生著想,就能對治自私自利的毛病。
由無始劫來的串習,很多人養成這樣的心態,就是別人行善,不希望他成功;別人造惡,反而幸災樂禍。這種惡習串習深了,就障蔽心性,很難趣入大解脫境界。現在修回向願王能有效破除這種狹劣心態的障礙。
以前,仲巴思那堅格西問單巴桑吉尊者:“你能爲我開示一句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嗎?”尊者說:“你自己希望怎樣,其他衆生也希望那樣,所以,如此修持吧!”
發願代衆生苦: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要以心作意發願:一切衆生因積集諸惡業將感得的一切極重苦果,我都代受,令彼衆生都獲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其實,這是修自他相換,衆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樂奉獻衆生。修法時,觀想一切衆生的種種苦難化作黑氣隨呼吸吸入體內,這樣觀想功德極大。
修自他相換,能逐漸去除我執,最終成就佛果。無始劫來,我們以我愛執只求利己不顧他人,對衆生苦漠不關心,致使長劫輪回生死。發願代衆生苦,能有效地破除過患之根的我愛執,迅速圓滿資糧。《普賢上師言教》中說:“這種自他相換菩提心,是所有趨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無倒究竟精要,哪怕相續中生起一次這樣的自他交換菩提心也能清淨多生累劫的罪障,圓滿廣大福德智慧資糧,從惡趣、邪見之處獲得解脫。”
凡夫菩薩不能做到實際代受衆生苦,但在心中要作代苦的觀想。《第一回向經》說:菩薩見到衆生造惡感受重苦,以此障礙而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菩薩就想:我應當在惡道中代衆生受種種苦,令他們解脫。菩薩這樣受苦時,更加精勤,不驚怖,不回避,不退怯,毫無疲厭。爲什麼能如此呢?因爲這符合菩薩的悲願,菩薩的願力是誓願荷負一切衆生,悉令解脫。菩薩又想:我修行是欲令衆生都成佛,我不爲自身求解脫。爲什麼?因爲我是誓度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的,我不爲自己求無上道,也不爲希求五欲及叁有種種安樂才修菩薩行。爲什麼?因爲世間樂無不是苦。
“代衆生受苦”有多種形式,比如,現在修法安忍苦行,將來成佛作衆生解脫的增上緣;又比如,見衆生欲造大惡業,想到他因此會墮地獄,菩薩以大悲心甯可自己墮落來免他的苦,這樣殺他來代他受苦;或者,想到劫末時衆生苦重,發願變爲衣食、良藥,供衆生受用。如《入行論》雲:“乃至衆生疾,尚未療愈前,願爲醫與藥,並作看護士。于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爲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乃至衆生疾病沒有療愈之間,願我做醫生化良藥,做病人的護士。災荒劫中,願做衆生充饑的食物。爲救濟貧困者,願成取之不盡的寶藏。)
(叁)總結無盡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菩薩這樣修回向,即使虛空界沒有了,衆生界沒有了,衆生業沒有了,衆生煩惱沒有了,我此回向也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回向是方式的改變。一般人行事只求利己,處處爲自己回向,不改變這種方式,就無法趨入法界,所以應當回自向他。當認識到自己有功德理應與一切衆生分享時,就會主動改變方式,凡有功德都回向衆生。
我們不明道理時,天天回向輪回,念念滋長生死,以這種心的趨向,無論修多少善都只是有漏有盡的善根,所以這是錯誤的方式,需要糾正。輪回純一是苦,小乘涅槃也不究竟,只有無上菩提才是究竟的歸宿。這樣辨明果的差別,就應回因向果——唯一回向菩提。人都想自己有最好的未來,也努力回向于所求的目標,我們現在知道有漏法沒有實義,無上菩提才是究竟的果,因此要把一切功德都回向菩提。
我們執著成性,著功德相、著衆生相,也著菩提相。由著相落在二取中,不契合真如。現在認識到取相是迷亂之後,應當回事向理,消歸自性。
所以,要殷重地回向,不能只是隨口溜。大家知道,一切修法都以回向爲結行,沒做好,結行就不圓滿。
《普賢行願品講記(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