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九)▪P2

  ..续本文上一页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旷野”,喻生死。生死无依,漫长无际,比作空旷无人、漫无边际的旷野。“沙碛”,比喻生死中不生善根。“大树王”,喻菩提树王,即一切众生的本觉智慧之体,大树王在沙漠中孤零零的,没有绿叶、红花,喻菩提树王随染污缘,成为染污法,不能显发佛菩提的作用,虽然智慧本体从未丧失,但受烦恼障蔽,不开智慧花果。“树根”,喻众生自性住种姓或本觉智慧,根埋在燥热沙石中不得滋润,比喻佛性处于贪嗔痴热恼中,不能显发。“水”,喻大悲。树根得水滋润,枝叶花果繁茂,说明水是助缘,沙碛不是。众生的佛性之根,怎样资发才能成熟智慧花果呢?就是以大悲水浇灌。这可以两方面理解,从自身说,以大悲利他能显发智慧觉性。以爱执自我只会障蔽佛性,现在要开显佛性而成佛,应修大悲心去除我爱执,由此会显发智慧花果。从他者而言,以大悲心把其他众生安置在三宝良田中,普降法雨,滋润众生的善根界,由此令其善根苏醒、增上、成熟,开出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问:为什么利益众生而能成就佛果菩提智慧?岂不像给他饮食,自己空口而饱吗?

  答:智慧圆满成就,必须自他无异,物我一如,见一切众生都是我觉心所现,因此利他即是利我,众生圆满,我智方圆。因此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能成就佛果菩提。

  总结成立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一句有两种解释:

  一、缘起释:依于众生而起大悲,依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二、观心释:攀缘妄想,即是众生,起妄,即不觉;觉悟,妄即消失,合于本觉,名为成佛。因此,菩提属于众生。或者,思维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是众生;要由心念推察才见正理,成就智慧才证得菩提,所以说菩提属于众生。

  “一切众生而为菩提树根”,意为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故说菩提属于众生。《维摩诘经》云:“烦恼即菩提。”又云:“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上面比喻上说,沙漠中有大树王,只有就树根浇水,才会开花结果,此外在沙漠其它地方到处浇水,也都只是徒增疲劳。其次,虽然见到树王的根,但不浇水,仍然不能开花结果。这是比喻:一、必须了悟生死中的本觉之体,从觉心中生起大悲,不了悟本觉之体,纵然遍生死而起悲心,也只增加爱见,毕竟不能证得菩提。二、虽然了知菩提树根,不实修亦不证菩提。《宝性论》云:“一切有情无明等,果皮中缠法界善,如是若依彼彼善,渐次成为能仁王。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如是彼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认识无明壳中有正觉胚芽,须假借善缘助发。只有凭借福慧二资粮的善缘力助发,才能次第增长,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废弃修持,亦不能成就。

  再作付嘱: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你对以上的甚深义,应如是领解。对于无量众生,内心平等,无有偏执,以大平等心,就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随顺众生故,就能成就供养如来。

  (三)总结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随顺才穷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众生界不可尽,我们的心性也不可尽,随顺众生也就无有穷尽。无论何时何处,遇到何种众生,放下自我,才能融通自他,有人、我的妄执,心不平等,就堕于生死中。所以,随顺众生就能趣向成佛,不顺众生,坚固我执,就难出生死。所以,要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可不发随顺众生的大愿。

  束缚的根源是实执,入解脱境界的障碍也是实执。能在众生界里随顺众生,消磨掉尘沙烦恼、习气,则处处逍遥自在,不离众生界而得大解脱。

  第十愿王——普皆回向

  (一)标释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普皆”指回向的善根和回向处都是周遍的。即把从礼敬到恒顺间的一切善根,回向于众生、菩提和实际,或者说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事”指事相,“理”指本体。)。

  心本无内外,没有自、他的分隔,且恒时在真如实际中。只因执著自我,才与众生不隔而隔;执著种种相,才与实际不隔而隔;心识迷乱,才不证菩提。既有自他的妄执,就应回自向他;有迷乱,就应回因向果;执著相,就应回事向理。

  修行是为了成菩提、度众生,既是以度众生为目的,就应把一切善根回向众生。《中般若经》云:“即为一切众生而回向,非仅为自己获得佛果,否则将堕入声缘地之故。”其次,我们所求并非人天乐果、小乘涅槃,而是无上菩提。因此,善根应唯一回向成就菩提。再者,对众生、对菩提有实执,就不契合真如,所以应回向实际。虽度尽众生,却不著众生相,虽得菩提,却不著菩提相,是为回向实际。《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以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

  普皆回向的作用以回向能遣除狭劣障,转成广大善根。心性本来广大,执著自我、生死、事相,则令所修善根狭小、下劣。比如,只回向自得人天福报,善根就狭小、有穷尽。而普皆回向,能破除心量狭窄、低劣的障碍,能令善根增长、广大、无尽。《慧海请问经》说:像一滴水融入大海,直到海水未干之间,这滴水不会干涸,同样,以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在未得菩提果之间,善根不会耗尽。

  (二)愿王之相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从礼拜至随顺间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

  回向所有功德和回向一切众生体现了愿王周遍的特征。回向是贤,遍一切处是普,因此是普贤行。我们回向时,要做到心量遍一切处,才合愿王之相。

  有人想:把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自己的功德会减少吗?

  不会减少。一切唯心造,功德的大小取决于心量。能以心回向尽虚空界的众生,当下就心包太虚,以此大回向,所集的大大小小的善根都顿时转为广大无尽的善根。

  下面讲的回向发愿都是为利众生,没有一个是为自己。其实,利益众生正是利益自己,舍小我以众生为我才成就大我。法王《胜利道歌》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也是此理。

  回向以愿为体性。我们把修积的功德回向到所希愿处,叫做回向。下面的回向文是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如何发愿印持。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这是回向发愿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众生尽虚空、遍法界,是横遍十方;“常得”,是竖穷三际;愿众生得安乐、无病苦,是同体慈悲。大家都应当这样发愿。

  其实这是修自他平等心,把“恕道”精神发挥到极致。恕者,如自心也,就是将心比心地为众生着想,自己想得到的,也愿众生得到;自己不想要的,也不愿落在众生身上。造恶会受苦,就愿众生在刚想造恶时都不成功;行善会得乐,就愿众生在刚生起善心时,很快就顺利成办。这样代众生着想,就能对治自私自利的毛病。

  由无始劫来的串习,很多人养成这样的心态,就是别人行善,不希望他成功;别人造恶,反而幸灾乐祸。这种恶习串习深了,就障蔽心性,很难趣入大解脱境界。现在修回向愿王能有效破除这种狭劣心态的障碍。

  以前,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你能为我开示一句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吗?”尊者说:“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所以,如此修持吧!”

  发愿代众生苦: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这要以心作意发愿:一切众生因积集诸恶业将感得的一切极重苦果,我都代受,令彼众生都获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其实,这是修自他相换,众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乐奉献众生。修法时,观想一切众生的种种苦难化作黑气随呼吸吸入体内,这样观想功德极大。

  修自他相换,能逐渐去除我执,最终成就佛果。无始劫来,我们以我爱执只求利己不顾他人,对众生苦漠不关心,致使长劫轮回生死。发愿代众生苦,能有效地破除过患之根的我爱执,迅速圆满资粮。《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凡夫菩萨不能做到实际代受众生苦,但在心中要作代苦的观想。《第一回向经》说:菩萨见到众生造恶感受重苦,以此障碍而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菩萨就想:我应当在恶道中代众生受种种苦,令他们解脱。菩萨这样受苦时,更加精勤,不惊怖,不回避,不退怯,毫无疲厌。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这符合菩萨的悲愿,菩萨的愿力是誓愿荷负一切众生,悉令解脱。菩萨又想:我修行是欲令众生都成佛,我不为自身求解脱。为什么?因为我是誓度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的,我不为自己求无上道,也不为希求五欲及三有种种安乐才修菩萨行。为什么?因为世间乐无不是苦。

  “代众生受苦”有多种形式,比如,现在修法安忍苦行,将来成佛作众生解脱的增上缘;又比如,见众生欲造大恶业,想到他因此会堕地狱,菩萨以大悲心宁可自己堕落来免他的苦,这样杀他来代他受苦;或者,想到劫末时众生苦重,发愿变为衣食、良药,供众生受用。如《入行论》云:“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乃至众生疾病没有疗愈之间,愿我做医生化良药,做病人的护士。灾荒劫中,愿做众生充饥的食物。为救济贫困者,愿成取之不尽的宝藏。)

  (三)总结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这样修回向,即使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众生烦恼没有了,我此回向也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回向是方式的改变。一般人行事只求利己,处处为自己回向,不改变这种方式,就无法趋入法界,所以应当回自向他。当认识到自己有功德理应与一切众生分享时,就会主动改变方式,凡有功德都回向众生。

  我们不明道理时,天天回向轮回,念念滋长生死,以这种心的趋向,无论修多少善都只是有漏有尽的善根,所以这是错误的方式,需要纠正。轮回纯一是苦,小乘涅槃也不究竟,只有无上菩提才是究竟的归宿。这样辨明果的差别,就应回因向果——唯一回向菩提。人都想自己有最好的未来,也努力回向于所求的目标,我们现在知道有漏法没有实义,无上菩提才是究竟的果,因此要把一切功德都回向菩提。

  我们执著成性,著功德相、著众生相,也著菩提相。由著相落在二取中,不契合真如。现在认识到取相是迷乱之后,应当回事向理,消归自性。

  所以,要殷重地回向,不能只是随口溜。大家知道,一切修法都以回向为结行,没做好,结行就不圆满。

  

《普贤行愿品讲记(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