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七)

  第六願王——請轉*輪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

   轉*輪的意義,從所轉、能轉、轉叁方面作解釋

  所轉:即*輪。“法”,是軌持的意思,通于教、理、行、果。“輪”,按大乘解釋,有叁義:一、圓滿義,一個車輪具有毂、輻、辋叁部分,毂是車輪中心的圓木,輻是車輪的輻條,辋是車輪的外周。大小乘都以八聖道爲體,具有毂、輻、辋叁部分。就大乘而言,正見、正思維是毂,正語、正業、正命是輻,正念、正定、正精進是辋;二、摧壞義,由現前聖道能摧破煩惱;叁、不定義,如車輪從一地轉至另一地,大乘*輪從見道轉至修道,從修道轉至無學道,而且自己證悟後傳法教化衆生,令衆生也證到同等境界,這是不定義。

  能轉:由輾轉傳授,能轉動*輪,就是從過去佛傳至現在佛、又傳至未來佛等等,“輾轉傳授”即是能轉。

  :能轉與所轉相合,就是轉*輪。所以,轉*輪是以妙法轉衆生相續,令他依教發起修行,轉凡心成聖心,如車輪般的轉動。

  *輪種類:小乘中,佛說四谛名*輪,說世間語則非*輪;叁乘中,佛的一切語言、身體威儀都入*輪,都是利益衆生的緣故;究竟一乘,一切衆生語言亦如*輪,一切器情音聲都在常轉妙法。

  請轉*輪的作用:自身可遣除謗法障,生起大慈善根。謗法是遮止法、破壞法,請轉*輪是令聖法弘揚、流通,故請轉*輪是謗法的對治。我們淨治業障,與惡行相反來做,就成爲對治。

  請轉*輪是慈愍衆生。因爲給予衆生衣食受用,並不能給他帶來究竟的利樂,聖法則是一切利樂之源,超過一切外物的價值。小乘聲聞專辦自利,只求忏除自身業障,大乘菩薩悲愍衆生,應當爲衆生勸請諸佛轉*輪,令自他同霑法益。《入行論》雲:“我于十方佛,合掌誠勸請,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我在十方佛前合掌勸請,願諸佛爲了痛苦、迷惑的衆生,點亮正法明燈,使他們生起覺悟。)

  《法華經》上講,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後,有十六位王子祈請佛轉*輪,以他們的請法因緣,度化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十六王子也以請轉*輪的功德,後來相繼成佛。可見請轉*輪可積累極殊勝的功德,將來果報不可思議。

  衆所周知,謗法罪極爲嚴重,因爲破壞聖法會毀壞無量衆生的善根、慧命,相反,請轉*輪有極大功德,因爲請佛說法,無量衆生聽法後就能去惡從善,斷煩惱得解脫、證菩提,這一切無法衡量的利益都源于最初的勸請。因此勸請者將獲得廣大、無盡的福德。

  甯瑪派根霍堪布說:“如果能祈請高僧大德轉*輪,自己生生世世不會墮入邪見的黑暗中,而且生生世世會值遇正法光明。”

  (二)願王之相

  分二:1、所請之境 2、如何勸請

   1、所請之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所請之境分爲所周遍的處所和所請之人。

  所周遍的處所: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中的每一極微塵中,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廣大佛刹。這裏有兩重無礙:極小的微塵中含有廣大佛刹,是廣狹無礙;一個極微塵中含有無量佛刹,是一多無礙。

  所請之人:每個佛刹中念念有無量諸佛成就佛果,在一切菩薩海會的圍繞中,諸佛是果人,菩薩是因人。

  所請境寬廣,能請的發心也就無有邊際。一念中尚且如此,何況盡未來際念念相續呢?可見普賢願王請轉*輪的願心最極廣大長久。

   2、如何勸請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種種方便”,指身勸請——恭敬禮拜、長跪合掌等;口勸請——口說偈頌、稱揚贊歎等;意勸請——爲利衆生至誠恭敬。“殷勤”指情意深厚。通過殷勤勸請,諸佛菩薩觀察衆生根機,隨根機演說種種大小乘法門,即是轉妙*輪。

  慈舟法師說,請轉*輪就是上求下化,上順諸佛之心,下順衆生之心,諸佛以說法度生爲本懷,但不請則不說法,所以有人請法,自然上順佛心。衆生有想求法而不知道,爲他請轉*輪,衆生就能聽到佛法而歡喜,這是下順衆生之心。如果自己對佛法有所了知,願意發心對衆生宣講,則是請自心的佛說法。

  問:按華嚴圓教觀點,一切無非*輪,念念常轉,爲何還要請轉呢?

  答:衆生顛倒迷亂,耽著外的色聲六塵,雖然圓音遍界宣流,仍然充耳不聞,故須請轉*輪。

  請轉,有隨緣請、稱性請兩種。隨緣請,就是隨緣請諸佛菩薩轉*輪。稱性請,就是常常覺悟一切聲響猶如谷響,緣起無自性,非斷非常,一一全真,無非法界。這樣,聞而無所聞,便是終日聞法。不單音聲,實則幻化六塵都在說法,能了達真實性,即是稱性請轉*輪。故《出現品*輪章》雲:“知聲如響,而請轉*輪,了于諸法真實性故,于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輪,畢竟無生故。”

   (叁)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稀有的法就是聖法。只有聖法才能令衆生離苦得樂。衆生心是在光明中,還是陷于黑暗中,取決于是否轉*輪。*輪轉了,衆生的心才有光明,否則就陷在長夜無明中,顛倒夢想。所以,轉*輪與衆生的命運攸息相關。

  *輪有不定義,衆生自心的*輪轉了,就能入正道,可以從資糧道輾轉升進,直至趣入無學道。*輪又有圓滿義,衆生心中不轉*輪,佛性則不會蘇醒;而轉*輪,有正見、正思維,則有生命的軸心;有正命、正業、正語,生命就可以支撐起來;有正精進、正念、正定,生命就可以逐步趨向圓滿。所以,轉*輪是對生命真正地拯救。

  歸到自心上說,應勸自己轉自心*輪,心中*輪一日不轉,一日就陷于迷亂;一處不轉,一處就出現障礙。所以,要常轉自心*輪,從今至未來際,念念常轉,或轉苦集滅道,或轉空、無相、無願,或轉光明如來藏,不斷勸轉自心*輪,就會逐漸開明自心,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因此,不論自利、他利,離了轉*輪,都沒有更殊勝的方便,爲此,我們應發起請轉*輪的大願,念念相續,勸轉*輪,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第七願王——請佛住世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如何請佛住世?佛無生滅,並非以祈請才住世。然而,隨衆生心有生滅的顯現,衆生心染汙,佛就舍壽而去;衆生心清淨,佛就現前。而且,心越清淨,所現的佛也越殊勝,凡夫、二乘人心清淨時,現化身影像;福德增上,現八相成道的殊勝化身;登地見法界,現報身佛說法;徹證法界,與十方佛同共一法身,恒時不分離。

  如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證入一旋陀羅尼,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他見釋迦佛還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所以心清淨才能請佛住世。

  (二)願王之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在何處請佛呢?盡法界、虛空界處處遍請;請哪些佛住世呢?請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住世(不是只請一尊佛而不請其他佛,我們成佛時與十方諸佛同共一心,離都離不開,所以因地發願時普請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一尊佛也不遺漏);在何時請諸佛住世呢?在諸佛即將示現涅槃時。

  是否只需要請諸佛住世,而不必請菩薩、聲緣、善知識住世呢?並非如此。請佛住世只是就最殊勝立名,實際是遍請一切叁乘聖賢,不是偏請;或者,請佛住世可廣義理解爲請覺悟者住世。本來,“普賢”是“遍善”、“滿善”的意思,不遺一法,包羅一切。現在,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善知識都是覺悟者,只發願請高位不請低位,勸請住世的行願則不圓滿、不稱性,不合于願王之相。比如阿羅漢將入涅槃,若無動于衷,不請住世,則心已被無明障蔽,與普賢本心不相應。所以,應遍請一切覺悟者,底下說“我悉勸請,莫入涅槃”,“悉”正是表達一切勸請的意思。勸請心需要至誠懇切。

  請佛住世多久呢?請佛住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即發願要盡心量,不應有限量。我們的心願是佛能永久住世,利樂衆生。所以要把心發到最大,祈請佛住世到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雖然佛住世多久觀待衆生的因緣,但就勸請者來說,勸請之心不可不發圓滿。比如給予衆生安樂,如果只發心給他一半,那就沒有盡心,因爲還有所保留,還有悭執。所以發心要窮盡心量。

  勸請有何目的呢?“唯欲利樂一切衆生”。又出現了“一切”,普賢願王方方面面願心都發到最大量,這才稱性,如果只發心利益少數親友或某一類衆生,就未免狹小了。所以,因地發願必須圓滿、周遍,由此成佛時就能周遍地利益衆生。

  問:佛本常住世間,爲何要勸請住世呢?

  答:衆生心不清淨,不見如來;縱然心開意解曾經見佛,但心識暗昧,佛仍不現前,所以應請佛住世。歸于自心上說,勸請即依智不依識,常常作佛觀。心智清明,則常見佛不涅槃。以色見、聲求,則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瞥爾起心,塵勞相續,觀慧間斷,則不見佛,名諸佛滅度。《華嚴經·出現品》說: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衆生心而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輪出現,普遍顯現世間,在一切淨水器中,日影無不現前。水器若破裂,則不能現前影像。佛子!你認爲如何?日影不顯現,能歸咎于日輪嗎?這實是容器損壞,並非日輪的過失。佛子!如來智慧日輪亦如是,普遍顯現于法界,沒有前沒有後,一切衆生清淨心器中,佛身無不影現。心器常清淨,常見諸佛身。心汙器破裂,則不能見佛。

  所以,請佛需要自淨其心,心清淨,佛自現前,這和“欲得淨土、當淨自心”、“心淨則佛土淨”是一個道理。

   (叁)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就自性佛而言,佛性並非請才安住,不請就不安住。那怎麼叫請佛住世呢?心中覺悟,常生智慧,佛就安住;心不覺悟,即使佛在,也像遠在天邊。如同窮人衣裏本有明珠,沒發覺時,就不得絲毫受用。現在請佛住世,就應請出覺悟的自佛,念念不迷失。

  那麼,何時自佛不住世呢?向外馳求名利時,競爭人我時,顛倒夢想時……自佛就不住世。

  爲什麼說請佛住世是極關要的修行呢?因爲一切法中最尊貴的就是佛性,認識了它,一切無非佛性的妙用,運水搬柴,皆是神通。不識自性佛,它就隱沒不現,這時就惡仆淩主,妄識當家,造成六道輪回。所以自性佛不住世,就喪失了根本,成了漂遊在虛空中的遊魂,成爲顛倒迷亂的衆生。

  覺悟最爲重要了,常常應喚醒主人公。聲聲喚醒主人公,佛就在心頭,行住坐臥念念覺悟,就是請佛住世。我們尊重己靈,哪有不請佛住世的呢?世間人喜愛珍寶,都愛不釋手,時時守護,但他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一切法中最尊貴的是佛性。布袋和尚說:“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這是贊歎心性最爲靈妙,其它神通變化都不算什麼,都不如心真實。知道這一點,我們應常請心佛住世,不要再迷失本性、離家漂流了。日夜向外逐取客塵,有何意義呢!要念念喚醒自性佛,一念打失,佛就隱沒了。

  這樣請自佛住世,請到何時爲止呢?請到成佛爲止。到成佛時,了無虛妄分別,常遍的佛性無遮障地全體現前,這不是佛常住嗎?心性本來常住,不再迷亂入生死,連最細的妄念都消盡了,這是徹底請佛住世。所以,請佛住世請到究竟,就是成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有人只請自佛住世,不請他佛住世,只請果佛住世,不請因位佛住世,也是偏墮,陷在自他、高下的妄分別中。然而,普賢願王的請佛住世是自他、高下一切佛遍請的。

  請佛菩薩、聲緣、善知識住世,也關乎有情佛性的蘇醒。覺悟者是整個世間的如意寶,他們能長久住世,就可以覺悟無量衆生。衆生本有如來藏,無欠無缺,唯一缺少的是覺悟者的助顯,所以爲了衆生佛性的覺醒,理應勸請一切覺悟者住世。《入行論》雲:“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住世無量劫,莫令世間迷。”(如果得知佛欲入涅槃,應速速祈請佛陀住世無量劫,莫令世間衆生迷亂。)

  《法華經》上講:一個人進了塔廟,以散亂心念一聲南無佛,或者一個小低頭,都成就佛道。爲什麼呢?因爲衆生本具智慧覺性,碰到外在因緣的助發,終究是要成佛道的。以此類推,我們勸請十方諸佛住世,對無量衆生顯發如來藏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從自己心佛上說,不請佛住世會導致什麼結果呢?由于不能喚醒自性,常遍的自性佛就隱沒不現,這時人忘了自性佛,就開始顛顛倒倒地逐取幻化的聲色,就像夢中迷亂了,不斷緣夢境愚癡顛倒,起貪嗔癡,受苦驚恐,不知回頭。我們不請佛住世,心就陷于迷亂,大好的天真佛做庸俗、下劣的行爲,滿腦子想我要享受什麼,怎樣才能得到名利,無不是生死岸邊事。從早到晚,不自知是佛,整日六塵裏攀緣,虛生浪死,何其可悲。自性佛就安住在心頭,是那麼周遍廣大、具足無量性德,可憐衆生不知自尊,反而作踐自己,墮落爲地獄、餓鬼、旁生。

  所以,不請佛住世的後果:佛性本來不生不滅,卻以妄想分別枉受生死;法身真我本來常恒周遍,卻妄執子虛烏有的自我;佛性本具無量性德,卻不隨順清淨緣起,開發智慧、慈悲、叁摩地等,反而愚癡、殘忍、障礙重重。所以,不請佛住世,以無明力就令無量業惑、生死住世,請與不請大有差別。

  所以,我們須臾不可離請佛住世,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虛妄分別起,佛即不住世;虛妄分別息,天真佛現前。“念念相續”,即念念自覺;“無有間斷”,即妄念不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即語默動靜體安然。有情都有佛性,都應回歸法界,因此應一切時處請佛住世。

  

《普賢行願品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