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八)

  第八願王——常隨佛學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常”是盡未來際,“隨”是隨順相應,“佛”指一切佛,“學”是仿效修習。

  學習的對象是佛,佛因圓果滿,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業都堪爲最佳模範,所以應隨學諸佛。

  學習方式,不是流于表面的學知識,而是以佛從因至果的修行、事業爲所緣境,引動心智效仿它,也就是運用觀察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讓身心常常安住其境界中,不使心念轉入顛倒境界。

  舉例說,《四分律》上講:有一天,佛攙扶一位病比丘起身,爲他擦拭身體,然後又幫他洗浴,洗完後還給他洗、曬衣服。病比丘床上有一些臥草,用了很久都變壞了,佛就替他清理出去。打掃完住處,佛又用泥漿塗灑,清理幹淨房屋,再敷上新草,鋪上一件衣服,最後親手把病比丘安臥在床上,給他蓋了衣服。

  以上佛的行爲,我們如何學習呢?首先心裏緣著佛的行爲,細細體會佛是如何待人行事的;之後,引動自心,誓願按這樣學;發願後,身心就去實行。總之,要明確隨學的內容,發起隨學的誓願,而且在實際中去實行。

  以上面的公案來說,應該細心體會佛對待病比丘是怎樣的發心和做法,心裏有具體清晰的觀想;然後引動自心,發起誓願隨學:佛是這樣慈愍衆生,我要做到像佛一樣。這樣心裏常常想佛,常發隨學佛的願,以串習的作用,平常遇到衆生需要幫助時,自然會想到要像佛那樣做,以慈愍、謙下的心來幫助衆生。

  又如,常常憶念佛爲求道不惜一切,甘受一切苦行,由此立志隨學佛陀,在遇到艱苦環境時,以願力攝持,就不會生起苦惱、怨尤,見到世間的富貴也不羨慕貪著。

  學佛有兩種學法,一是虛學,一是實學。只是口裏講講,不去實行,是虛學;見佛那麼做,身口意效仿而行,是實學。學佛的成果,不是得到一個文憑,而是學到與佛同等,成就最完善的佛格。也就是由常隨佛學,最後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獲得大自在。學佛時間,不是十年、八年,是盡未來際。學的次第,是從低而高、由淺至深,不斷改正,不斷修集、完善,最終圓滿成佛。

  (二)願王之相

  分二:1、隨學本師 2、隨學一切佛

  1、隨學本師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按常規,說娑婆世界時應配釋迦佛,說毗盧遮那如來時應配華藏世界。這裏爲了表示“真應不二”(法身和應化身不二),所以說“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處的意思。

  以本師來說,毗盧遮那如來從最初發菩提心開始,精進不退,單單修布施度,就施舍過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曾經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所寫的經典堆積起來高如須彌山。佛因爲重法而不惜身命,連最愛惜的身命都能舍棄,何況王位、都城、宮殿、園林等的身外之物?除了布施,佛還行持了種種難行苦行。這一切佛因地的修行,我都願奉爲榜樣效仿而行。

  隨學諸佛爲什麼以發菩提心爲起點呢?因爲發菩提心是踏上大乘道的第一步,是播下成就菩提的種子,所以先在這裏入手。《璎珞本業經》上說:“具縛凡夫,不認識叁寶,不知善惡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直到從此,住于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心,這時叫做信相菩薩。”所以,按大乘來講,發菩提心是入道的起點。

  佛因地舍身求法的事迹:

  遠古時,佛曾是一位叫最勝的仙人,住在靜谧的山林中。

  最勝仙人見諸仙常常修慈心,心想:單有慈心不具智慧仍不能救度衆生,唯有積聚多聞,滅除衆生的煩惱、邪見,才能令他們生起正見。

  想到這裏,仙人就去城市、村落,四處尋訪能說法的老師。

  有個天魔告訴他:“我有佛說的一頌法,如果你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此頌,我可以講給你聽。”

  仙人心想:我在無量劫中常常被人割截身體,備受苦楚,卻未獲得絲毫利益,現在我應棄舍虛假不實的肉身,來換取堅實的佛法。

  仙人由這樣思維,內心踴躍歡喜,就以利刃剝皮爲紙、刺血爲墨、析骨爲筆,雙手合掌祈求天魔爲他傳法。

  天魔見仙人爲法舍身,內心憂愁,就隱身不見了。

  仙人說:“我今天爲求佛法不惜身命,赤膽真心爲利衆生,他方世界若有大慈悲的說法者,應當在我面前現身。”

  正這樣說時,東方過叁十二佛刹之外的淨名王佛忽然現身眼前。淨名王佛大放光明,照觸他的身體,他的痛苦頓時消除,身體恢複如初。

  淨名王佛爲仙人廣說“集一切福德叁昧”,仙人聽法後,獲得無礙辯才。後來常爲衆生廣說妙法,無量衆生都被安置在叁乘道中。仙人命終往生淨名王佛的普無垢國土。以敬法因緣,獲得無上菩提。(《集一切福德叁昧經》)

  從理上解釋“書寫經典”:皮、骨、血是肉身支分,經典是佛法。以不堅實的肉身修行佛法,就是“書寫經典”。比如,身行施舍是寫布施法,運身禮敬是寫禮敬法……像這樣,日夜以身行道,所寫的佛法如須彌山般高大。

  也可以解釋爲:皮、骨、血等組合之身,分解到極微塵,再分就成了空性,是書寫空觀的法;觀皮、骨、血等只是假名,是書寫假觀的法;觀空假不二,皮骨血等原同法界,是書寫中道第一義谛的法。

  以上佛因地的修行,我們要隨學的是佛的發心、佛的求道,佛重法不惜身命的精神。

  佛從因地發心開始,就全力以赴勤求菩提,下至爲求一偈法,甘願舍棄身命。爲何能如此爲法舍身呢?因爲深知法的意義勝過肉身,法能給予自他暫時究竟的利樂,爲此而舍身求法。佛當初求法心真誠,對法無比敬重,所以獲得了圓滿成就,成爲于法自在的法王。稍有名利之心,也不能成道。

  我們學佛,因地一念發心至關重要,這一念求無上道救度蒼生的願心是成佛的真種子,有了它,才會有爲道不畏艱難、安忍一切勞苦的菩提行。沒有真實行願,做做研究、積累知識,最多只是做成佛學家,佛法的成就與受用,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們反問自己:有沒有重法的心,有沒有尋求無上道的心;如果內心耽著的是名利、享受,要想成道,那只是夢想而已。

  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示現爲求無上道舍棄王位,出家苦行,最終成道。這段成佛的過程,就是給我們作一個榜樣,告訴我們要像佛這樣發心、爲求無上道而精進修行。因此,我們學佛,首要是學佛的發心和修行。古今佛法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像佛陀那樣發心求道才得成就的。

  隨學佛果地事業: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乃至”中包括佛從最初發心到成佛之間所作的無量修行。“樹下成大菩提”到“示現入于涅槃”是說佛示現八相成道的利他事業。

  佛在菩提樹下成大菩提,顯示種種神通,起十八種變化,隨衆生心現種種身。佛在種種衆會中,有教無類。有時處在菩薩衆會道場中,爲菩薩說法;有時處在聲聞、辟支佛衆會道場中,爲小乘人說法;有時處在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的衆會道場中,爲王臣說法;有時還處在長者居士乃至天龍八部的衆會道場,不辭辛苦地說法度生。佛不舍棄一個衆生,何處有有緣衆生,就在該處現身說法。在種種衆會中,佛以梵音聲相,如大雷震般響亮,隨衆生欲樂,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者令其增長,已增長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脫。乃至示現趣入涅槃。這一切佛的利生事業,我都發願隨學。

  這段描述佛利生事業的經文,主要是講轉*輪,其余則很簡略,這表明轉*輪是佛利生的根本事業。因地,佛是爲了利他而勤求妙法;成佛後,自然酬本願爲衆生開示妙法,因果是一致的。我們學佛應著重在這個重點上學習。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顯示了能學之心。意思是,上面佛因地的修行、果地的利生,我都發願隨學。“皆”字體現了遍學的誓願。因爲已決定信解一切佛都不離自性,故發起“我皆隨學”的擔荷之心。

  佛的發心、修行、事業都是求道者最好的學習教材,在這本大書中,寫滿了智慧、慈悲、精進、善巧等的最賢善的品德行爲。這一切,我們都應奉爲典範,點點滴滴用心去隨學。真正能發大願常隨佛學,以佛爲榜樣,一舉一動效仿佛的言行,如來藏就會快速開顯,就會迅速趣入佛地。

  2、隨學一切佛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像隨學世尊毗盧遮那那樣,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極微塵中的一切如來,所有從因至果的善行,我都普皆隨學,念念之中,我皆隨學。

  沒學普賢行願時,不知道心量能拓展到如此廣大。或許學了一點、學到某種層次,就非常滿足。以這樣狹小的器量,怎麼能成就離一切過、證一切德的佛果呢?志氣小了,就不堪承受無上大法,就不能取證無上果位。

  歸到自性上,“念念隨學”如何做呢?《華嚴經·出現品》雲:“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我們的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一念覺是一念佛出世,念念覺是念念佛出世。所以,念念自覺,就是念念隨學佛。

  (叁)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大乘學…

《普賢行願品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