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和辟支佛,無論有學或無學,他們修道證果的所有功德,我都誠心作隨喜。
聲聞有學位指叁果四向,無學位指四果阿羅漢。緣覺有學位指一果向,無學位指辟支佛果。
這些有學、無學的二乘聖者部分或全部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具大功德,可以爲衆生作大福田,所以理應隨喜。
按上面思路思維:爲什麼有情能發起出離心、守持清淨戒律呢?爲什麼能少欲知足、勤修戒定慧呢?這都是因爲如來藏遇到相應善緣,蘇醒了善根,而觸動心厭離生死、尋求解脫的。由出離心驅使,開始著手修解脫道,伏斷生死根源的煩惱,由此就逐漸生起二乘有學、無學的種種功德。所以,這一切都是在佛性蘇醒、逐步離障時顯發的功德,可以說,就是尊貴佛性的妙力作用。對于這一切,理應贊歎隨喜。
《入行論》雲:“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隨喜二乘修行者所有隨順解脫的善行,隨喜他們證得聖果解脫輪回的功德。)
4、隨喜菩薩功德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菩薩,他們修持的施舍頭目腦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菩提修持波羅蜜多的廣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隨喜。
《入行論》雲:“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意思是,隨喜菩薩勝解行地、一至十地的功德,隨喜菩薩能給予有情利樂的菩提心及一切對衆生作饒益的菩薩行。
大家想想,在一個生命身上竟然發起求證大菩提救度盡虛空界衆生的心,竟然爲求無上道甘願舍棄一切,行持如海的菩薩行,這一切不正是尊貴佛性在廣大地起用嗎?如果沒有佛性,土木磚瓦能起這樣的作用嗎?所以對這一切佛性的起用,我們都應當隨喜,就像遊人見到雄偉壯麗的山河時,忍不住贊美歡喜那樣,無論法界哪個有情,在他們發菩提心下至對衆生施一口食時,我們都應歡喜贊歎。
總的說,六道衆生、二乘有學無學、諸佛菩薩都在心性中,我們修隨喜的時候,應該修普賢的廣大隨喜,不要有任何局限和偏執。一切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在這一念心性中顯現,稱合本性地作隨喜,就是對心性中四聖六凡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都隨念而歡喜。
在因果上有這麼一層道理,心性本來周遍廣大,如果能稱合到心性的量,把隨喜行願推到盡法界的量上去,對法界凡聖善根周遍地隨喜,那麼由廣大的行願力,就能直接趣向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將來果上必定出現遍法界流現無邊妙用的量。相反,一般的隨喜沒有合到心性廣大的量,因此無法直接趣向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像要覆蓋廣闊無垠的大地,用小小的手是無法實現的,必須找到和大地等量的法才行。
普賢隨喜在心上所起的作用:在隨喜別人的善行時,自己的心是開放的;相反,對別人的善行嫉妒、障礙,心就開始封閉、收縮。從這一點看出,我們不能契入廣大法界,反而被障在狹小的圈子裏,就是受了煩惱障、所知障的障蔽。煩惱是和普賢願王相違的,比如嫉妒障礙隨喜,悭吝障礙供養等,任何煩惱惡心都會障蔽心性妙力的發揮,導致不能證得不可思議的解脫。所知障是二取、叁輪的執著,有能取、所取的實執,也障礙全分地契入法界。怎樣才能破除障礙呢?發起稱性的普賢行願,在行持普賢行的同時,相反面的執著障礙就自然被化除了,比如行持禮敬叁世佛時,自然能化去我慢、偏執、狹隘等的障礙。
總的要認識到,以廣大普賢行願的力量能化除一切障礙,等障礙沒有了,在作用上就完全無著無礙,心性的妙力自在地發揮,這就是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叁)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的心性是常存不壞的。既然它常存不壞,爲什麼不發起永無窮盡的隨喜願呢?如果人生只是一世,發這樣的願可謂虛願,沒有實義。但心性是無限的,理應稱合無盡的心性發無盡的隨喜願。
按業果衡量,隨喜不會帶來任何痛苦,只會讓隨喜者身心安樂,福德增長,既然有益無害,有什麼理由不把它擴展到廣大無盡呢?沒有理由。所以應當發願: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就成了隨喜之王。與一般隨喜的量不同,普賢隨喜遍一切時、一切處,遍一切善根,有這樣周遍的德相,才是稱合自性的大願王。
大家要學會修隨喜,時時處處地運用。這是個大善巧法門,它不必自己費力做,只要有一顆隨喜的善心,念著別人的善,爲他由衷歡喜,就能獲得無量功德。《大品經》講了一個比喻,大海中充滿海水,把一根毫毛分成一百分,取其中一分沾大海水滴來計數,最後算完了大海水滴,仍無法算盡隨喜的福德。按這樣衡量,普賢隨喜願是一切隨喜願中心量最大的,它是對十方叁世一切凡夫、二乘、菩薩、佛的所有功德,普皆隨喜。換言之,心性中呈現法界多少有情的多少功德,就作那麼多的隨喜,而且從今至盡未來際,念念相續地隨喜。以這種極法界量的隨喜,所獲的功德,即使諸佛窮劫演說亦演說不盡。
以上道理再作發揮:
首先要知道所隨喜的是十方叁世一切聖凡的功德,而這一切都是心性中具有的功德、隨緣顯發的功德。有情的佛性隨清淨緣就顯現種種善,隨業果正見,顯現五戒十善;隨四谛見,顯現解脫道的善;隨大乘正見,顯現六度萬行的善。這一切唯是如來藏隨緣顯現的,實際都是心上發出來的。所以,下至惡趣衆生的一念善心,上至諸佛如海的功德,都無非佛性的流現,因此,所謂普賢廣大隨喜,實際是隨喜心性本具的性德。
就像一室千燈、光光互遍,每盞燈的燈光都遍滿全屋,因此每盞燈的燈光都入到一切燈的燈光裏,而每盞燈的燈光裏也含攝有一切燈的燈光。燈光比喻一切有情的心性。佛的心遍滿法界,衆生的心遍滿法界,你、我、他的心都遍滿法界。因此,心和心是融攝交徹的,我的心可以入你的心,可以入一切衆生的心。
這樣,在衆生痛苦時,我們的心入于他的心,自然會生起由衷的悲愍。相反,他行善得安樂,我們沒有嫉妒障礙,也自然會歡喜的。
本來,善和安樂,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應該隨喜,這是本份應爲的。但有了自他對立的妄執,不但對他人的善和安樂不生歡喜,還生嫉妒,這就不合乎本性。所以,妄分自他是障礙我們性德顯發的元凶。換言之,心性本來廣大無量,以執著我相、人相,樹立了對立面,致使境界封閉、狹窄。比如,嫉妒一人,就立起一個對立面;仇恨一人,又立起另一個對立面,這樣以顛倒執著無端立起種種障礙,使自己與廣大法界不隔而隔。
上面圭峰大師比喻:一個人在寬廣平坦的地面上睡覺做夢,夢中妄現高山深水,四處阻隔不通。等他醒來,所向通暢無礙。這揭示了“妄執成拘礙,離障處處通”的道理。嫉妒是障礙之一,它是妄立自他、不忍他人圓滿,而自作障礙。就像迷亂者妄見虛空中障礙林立,其實虛空本來廓然無一物,哪有什麼障礙呢?完全是自心執著而妄現有障礙的。所以,由嫉妒心就使心局促、封閉、狹窄,能發起隨喜願王,對十方叁世一切善都普作隨喜,就可以推倒人我高山,顯現本來廣大平等的法界。
以上講了普賢廣大隨喜行願。以前,我們只想到對某一類善隨喜,從沒想到隨喜可以這樣周遍廣大。我們隨喜的廣度不夠,現在應當覺悟,稱性發起廣大隨喜行願,讓心放大到遍法界,遍緣一切善而隨喜。其實,法界與自己並非兩個,衆生與自己並非他體,自他無異,物我同如,衆生的善即是我覺心中所現的善,因此隨喜本是自然尋常的,就如同饑來吃飯、困來睡眠一樣。
我們凡夫念念執著自我,而法身卻是周遍的大我,以我執障礙,法身本有卻不能證得,豈不冤屈!從入胎時起,我們就錯把父母精血執著爲自身,只認這一塊是“我”,其余都視爲對立的“他”,這是在平等法界中妄興障礙。
我們既能把一點精血執爲自我,爲什麼不能把法界有情都視爲自己呢?執著自我只是妄執分別,消盡了它,就顯現周遍的心的本體。到徹露時就是果地佛,那時十方叁世有情的善都在佛的覺心中一齊顯現,衆生有善佛歡喜,衆生有求佛赴應。法界本是圓融無礙的,稱合法界的量修廣大隨喜,就是普賢行。因爲這合于常遍的心性,所以發願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都希求成就佛果境界,能直接入佛境界的行願就是普賢行願。本經一開始就贊歎如來功德,即使十方佛共同演說,盡微塵數劫也演說不盡,緊接著說:“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可見,修持普賢行願正是成就如來功德的圓滿因。
由修習隨喜,能使心量平等廣大,成爲堪受大法的法器,隨後應發請轉*輪的大願。
《普賢行願品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