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五)

  第四願王——忏悔業障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

   “忏”是忏摩,意爲悔過。清涼國師解釋:“忏”是陳露先罪(把已造的罪業陳述發露);“悔”是改往修來。

  下面以順逆十心講解忏悔的原理與方法。十種順生死心顯示了有情因迷亂而順生死墮落的過程,忏悔就是反轉過來修十種逆生死心,轉變以前錯誤的觀念、行爲和果報,由此消除叁障(煩惱障、業障和報障)。

  十種順生死心

  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

  像黃昏時誤認花繩是蛇那樣,以無明力將多體、生滅的五蘊顛倒認作常、一的我,由此産生身見(即薩迦耶見)。這就是叁有過患的根源,也是起煩惱造罪業的根源。

  無始以來,因爲執著五蘊是“我”,不知“我”只是子虛烏有的,由愛執自我,才對順我的境生貪,對逆我的境生嗔等,引生無量煩惱,造下無量罪業。這是業形成的過程。

  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

  已生起薩迦耶見後,內有煩惱種子,外又遇能助生煩惱的染汙環境和惡知識,內因外緣聚合,如火添油,令我執心加倍增盛。

  叁、內外積聚、滅善心事、不喜他善

  這時心態更趨惡化。內外染汙因緣積聚,導致自身善心泯滅,不行善法,不喜他人的善行。

  比如今天,人們內心的煩惱增盛、外緣染汙加劇、邪說泛濫,人們的良知漸漸埋沒了,善良的行爲日趨減少,明顯能看到,許多人對善行不支持、不隨喜,內心麻木、冷漠無情。

  四、放縱叁業、無惡不爲

  不喜善心善行,自然熱衷造惡,毫無約束,放縱身語意,無惡不造。

  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

  惡心邪行久習成性,雖然沒做很多壞事,但待人處事全是惡心用事。受習氣力左右,遇到什麼都往邪的方面作意。這是惡心遍布的意思。

  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

  前面橫說“惡心遍布一切境”,這裏縱說惡心遍一切時,就是惡心念念相續不斷,難得有一念善心生起。

  七、覆藏過失、不欲人知

  惡心遍布、相續不斷,已是惡貫滿盈,但把惡隱藏起來,不願讓人知道,甚至不承認自己有罪過。

  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

  虜扈”,就是桀傲不馴,不聽規勸,一意孤行;“抵突”,是與人抵抗。由前面一步步發展下來,變成剛強難化的狀態,對因果報應毫無畏懼。

  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

  自己有罪過,卻不感到羞恥;當衆造惡,肆無忌憚,毫無畏懼,不畏因果、不畏鬼神、不畏聖人。

  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最後,因果觀念在相續中完全泯滅,成了無善根的一闡提,由此墮入惡趣。在沒有消除邪見之間,善根被障蔽無法生起。

  我們無始以來就是以這十種心淪爲苦惱衆生的。心性本來廣大周遍,具有恒沙功德妙用,但從一念執我開始,就不斷起煩惱造業,導致流轉生死,備受諸苦。現在忏悔,關鍵要把順生死心轉成逆生死心,不在心上作實際轉變,要想憑空除業障,只是癡人妄想而已

  下面講十種逆生死心,次序和上面相反。

  一、明信因果。

  這是把撥無因果翻轉爲明信因果。也就是通過學習開示因果的教法,對于因果法則,比如樂由善生、苦由惡生、業增上廣大、未造不遇、已作不失以及業的差別和感果的差別,作系統地學習、思維,由此對因果生起明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解,就能達到“明信因果”,從根破除撥無因果。

  二、自愧克責。

  這是把無慚無愧翻轉爲有慚有愧、深自責備。

  每當叁門放逸、正要造惡時,責備自己:我這惡人,無羞無恥,行畜生法,舍棄清淨白法,聖者和天人見我暗處造惡,人見我明處造惡,多麼可恥。我不可作這種惡行。這樣以慚愧自責破除無慚無愧。

  叁、怖畏惡道。

  這是把無知無畏翻轉爲怖畏惡道。

  自己認識到:這一生很短暫,很快就過去了,如果造惡業,死後會千生萬劫墮入惡道,難以出離。惡道漫長,苦報慘烈。而且在惡道中,心識暗昧,痛苦逼切,沒有修法的機會,我怎麼能不怖畏呢?這樣以怖畏惡道心破除不畏惡道。

  四、不覆瑕疵。

  這是把覆藏過失翻轉爲坦誠發露。

  就像把樹根暴露在地面上,枝葉花果自然枯萎;堵住泉水的源頭,流水就會枯竭,能把心中的罪惡毫不隱藏地發露,罪業就會被破壞。又像身體長了癰,不開刀擠出裏面的膿水,癰就會惡化潰爛,危及生命。同樣,不發露罪行,罪業就會增長,越來越難以清淨。所以要及早發露,及時地忏除。

  五、斷相續心。

  這是把惡心相續翻轉爲不相續。

  就像初犯王法可以寬恕,但寬恕後再犯,罪過就更嚴重。同樣,初入忏悔道場,罪業容易除滅,如果忏了又犯,那就很難忏幹淨。所以,忏悔要防護相續,永不再犯,就像吐出毒後再不吃毒一樣。以上是以斷相續心破除惡心相續。

  六、發菩提心。

  這是把觸到境緣就起貪嗔癡的惡心遍布的狀況翻轉爲發大菩提心,緣一切衆生都起饒益心的善心遍布的狀況,或者說緣于一切境都生起覺悟智慧的狀況。

  菩提心是爲利有情願求菩提的誓願。以前不覺悟時,執著人、法實有,在一切境界上起貪嗔癡,所以惡心遍布。現在以智慧觀照一切境本無自性,則不起過失。以前沒有智慧,對待衆生是損惱心,現在以智慧攝持,利益盡虛空界的衆生,所以以遍作利益的菩提心能破除惡心遍布的狀況。

  七、修功補過。

  這是把放縱身口意無惡不造翻轉爲努力修功補過。

  我們檢點自身,以前造業那麼深重,過失堆積如山,所以要發猛利忏悔心,今後修大功德彌補過失。應當發誓從現在開始到盡未來際,晝夜修功補過。這樣就能翻轉以往叁門放縱、無惡不造的狀況。

  八、守護正法。

  這是把對善行不隨喜的惡心翻轉爲守護正法的善心。今後誓于一切正法的教、理、行、果,下至微乎其微的善行,都支持、擁護、成全。這樣守護正法就能破除不喜他善的惡習。

  九、念十方佛。

  欲離能造成生死的惡緣,就應隨順菩提正路,其中最殊勝的助緣莫過于諸佛。因此,要把依附惡友、信從邪說的心翻轉爲依止十方諸佛。諸佛有無上智、悲、力,依止佛、憶念佛,就能消除罪業。這是依止方面的轉變。

  十、觀罪性空。

  就是觀罪性本空,罪業沒有實體,由此破除我見,從根忏除罪業。

  《優波離章》有一個例子:

  有一次,佛吩咐優波離:“你去維摩诘那裏問病。”

  優波離說:“我不堪能。”

  爲什麼呢?優波離自述了一段因緣:曾經有兩個比丘犯戒後,內心羞恥,不敢去問佛,就來優波離處求助說:“願尊者能解脫我們的疑悔,拔除罪業。”

  優波離爲他們如法地解說。這時,維摩诘大士過來說:“喂,優波離!你別增長他們倆的罪業了,應當直接除滅,不要擾亂他們的心。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罪性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像佛所說,心染汙故,衆生染汙;心清淨故,衆生清淨。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與心一樣,罪垢亦如此,諸法亦如此,不出于真如。優波離!如你以心相得解脫時,還有罪垢嗎?”

  優波離答:“沒有。”

  維摩诘說:“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如此。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諸法都是虛妄而現的,如夢如陽焰,如水月、如鏡像,是以妄想而生的。了達這個道理,叫奉持戒律,叫善解脫。”

  兩個比丘聽了開示,都感慨地說:“真是殊勝的智慧呀!優波離不能比的,持律上首也說不出這番妙理。”他們當時就解脫了疑悔之心,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這就是觀罪性本空,破除我見而滅罪的。《普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勤忏六根罪。”

  由修上面十心把以前隨順生死的想法、做法糾正過來,就能除滅罪障。所謂對治,是在心上作轉變,心不轉變怎麼能除罪障呢?所以,心上改過自新才是真忏悔。

  十種逆生死心,也就是四種對治力的廣說。“明信因果”、“自愧克責”、“怖畏惡道”、“不覆瑕疵”是破惡力,由深信因果,而怖畏惡趣,而慚愧自責,就會發露罪業,就能破除惡業。“斷相續心”是恢複力,就是發露罪業後,發誓以後不再造作,以此截斷惡業相續。“發菩提心”、“念十方佛”是依止力,內依菩提心,外依十方佛。在修法竅訣裏,把十方諸佛總攝爲如海諸部壇城主金剛薩埵,一心依止金剛薩埵,是修外依止力。“修功補過”、“觀罪性空”、“守護正法”,及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等,是修對治力。由具足四力修忏悔,忏除一切煩惱障、業障和報障。

   (二)願王之相

  分二:1、所忏罪業 2、能忏之心

  1、所忏罪業

   【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菩薩自心思維:我于過去無始以來一切劫中,由貪嗔癡發動身體、語言、意念,已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若此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界也無法容納。

  很多人根本不承認自己有罪,遑論造罪無邊。既不肯認罪,更不會誠心悔過,改過自新。因此,有必要先以理由證成這是確鑿的事實。如果理上證成了,那就不應置若罔聞。而應該及時想辦法忏悔淨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有什麼理由能證明我們造下了無量罪業呢?理由是:我們轉生死已無量劫了,所以,所受的身體是無量;在每一身上,凡是由貪嗔癡發動的身體、語言、意念的造作都是惡業,而我們從未斷除過貪嗔癡,時時在貪嗔癡的驅使下造作,因此所造的惡業累積起來無量無邊。

  這無量惡業,除了已感果受報的,都積藏在八識田中,一旦因緣會遇,就會隨緣爆發,感受慘痛果報。因此,應對無始以來的一切惡業作徹底的忏悔。

  從另一方面說,能夠對以往一切罪行都真心悔過,這樣的善根若有體相,也是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因爲這是對塵沙惡業的每一種都幡然悔過,立誓不犯,並進而轉成相對的善,比如,立誓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貪、不嗔等,並行持救護衆生、上供下施、守持梵行、誠實不欺、少欲知足、慈愛衆生等等,合計起來,不是發起了無量善根嗎?用比喻來說,有一間黑屋子,千年不見光明,某日打開電燈,光明一時間遍滿了全屋,在房屋所有黑暗的空間裏都現出了光明。普賢忏悔就是如此,它在一切惡業處反染爲淨,轉惡成善,有多少惡業就轉成多少善根,因此能速疾修集無量功德。《婆沙論》雲:“此忏悔一念之善,如有形色者,大千世界不能容受。”

   2、能忏之心(即逆生死心)

   【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由心造成生死業海,忏悔反染爲淨,仍是以一念心忏,只不過是反向用心,以前以順生死心造集惡業,現在以逆生死心除滅業障。

  “悉以”,“悉”是全部,即對過去無始劫中所造的每種惡業都忏悔改正。

  “清淨叁業”,造惡業時是以染汙的身口意叁業,現在忏悔則應翻轉來用清淨的身口意。身口意是造業的工具,用于造惡,就成爲輪回、惡趣的錨,用于行善則成爲解脫舟。以前用身口意造惡,現在把它用于忏悔,意業虔誠恭敬,身體胡跪,口中發露罪業,叁業轉爲忏悔所用。

  “遍于法界”,表明忏悔行願周遍法界。無始以來,我們惡心遍布一切境,現在應翻轉來令忏心周遍法界。人心本有極大力量,用錯了,就用到無間地獄;用好了,一念忏悔能消萬劫重罪!

  “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這是在對境上作轉變,以前隨念惡友,使我執、煩惱不斷增上,現在翻轉來隨念諸佛菩薩,在諸佛菩薩前進行忏悔。

  “誠心忏悔”,這是在心態上轉變。忏悔不誠心,姑息原諒自己,罪業則不能消除,所以應在諸佛菩薩面前至誠發露。誠心的反面是不誠心,如覆藏過失,心無畏懼,不認錯等等。現在,無畏轉爲畏懼,不認錯轉爲慚愧自責,覆藏轉爲坦誠發露,就是誠心忏悔。

  “後不複造”,即斷相續心。關鍵應發誓後不再犯,如果忏後又犯,永不能淨。所以,只有發起斷惡的誓願,才能截斷惡業相續。以前顛倒迷亂,惡心相續,要截斷這惡業之流,必須猛利發誓不再重犯。這是忏悔極重要的一環。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即今後恒時安住清淨戒律一切功德中,身口意清淨,行持一切善法。這是“修功補過”。

  以四對治力對應上述能忏之心,“遍于法界極微塵數一切諸佛菩薩衆前”是依止力,即依止諸佛菩薩與菩提心;“誠心忏悔”是破惡力;“後不複造”是恢複力;“恒住一切淨戒功德”是對治力。如此修逆生死心即能翻破無量罪障。

   (叁)總結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自覺,念念反省,念念改過。以普賢忏悔願王攝持,令身心遠離障礙,趣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講記(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