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願王——隨喜功德
(一)標釋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隨喜,意爲隨念善根功德而歡喜。作用: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
凡夫人我執習氣深重,對自己都很愛惜,對別人的善行功德,往往嫉妒、障礙,由此背離了平等心性。現在應轉過來修持廣大隨喜推倒人我高山,恢複平等廣大的心量。
從次第上觀察,爲什麼要在忏悔業障和請轉*輪中間修持隨喜呢?忏悔是淨治相續,而隨喜是淨除嫉妒障礙的對治法,實際是忏悔中的一支,因此在忏悔之後宣說。其次,要想成爲受持大法的法器,必須養成平等、廣大的心量,隨喜正是能養成平等善心、拓展心量的妙方便,所以在請轉*輪之前著重修隨喜。
再從自他關系上觀察隨喜的作用。我們要明白:利他就是利己,損他就是損己。對于衆生的善行、功德,心中不能忍受而生嫉妒心,實際只會毀壞自己的善根,縮小心量,讓心態惡化。相反,隨念衆生的功德而由衷爲他歡喜,會在自己心中蘇醒同類的善根。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應善于利用,把心的隨喜妙力發到最大量,應修持普賢廣大的隨喜,對法界有情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都作隨喜。爲什麼要這樣修呢?因爲心性本來廣大平等,沒有任何偏墮、局限,如果只隨喜上等善,而不隨喜下等善,那就與本性不合,就會障礙顯發廣大的心性,反而自墮狹隘、自作障礙。所以,隨喜要修徹底,徹底到遍及法界聖凡的善根。十方叁世任何有情所作的善行、所享的善果,不論他在布施、在持戒……,在以身口意作哪種善,獲得哪種功德,都真心地爲他歡喜。按這樣隨喜,就能使心性本具的恒沙功德顯發。而且,越深地隨喜、越廣大地隨喜,也越能顯發。認識到這一點後,應當緣一切善根作隨喜,來顯發自己的心性。
(二)願王之相
分四:1、隨喜如來功德 2、隨喜衆生功德 3、隨喜二乘功德 4、隨喜菩薩功德
隨喜是賢,遍于四類有情的一切功德是普。合起來是普賢。
1、隨喜如來功德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是盡時空量;“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盡諸佛量;從初發心至分布舍利,是盡諸佛善根量。以上即對一切諸佛從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隨喜。
“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意思是,諸佛因地在發起菩提心後,爲了證得一切種智,精勤修集福德資糧。“不惜身命”是爲法忘軀,對法極爲尊重。如何勤修福聚呢?單是行布施,就曾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劫數中,施舍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法華經》說:觀察此叁千大千世界,小至一個芥子許的空間裏,也無不是菩薩爲衆生奉獻生命的地方(“菩薩”指世尊因地)。像這樣,諸佛修持過的一切難行苦行,所圓滿的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所證入的勝解行地、一至十地的種種菩薩智地,所成就的無上菩提,成佛後爲利衆生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的稀有事業,乃至最後度生緣盡趣入涅槃,分布舍利的善根,這一切一切我都至心隨喜。
佛涅槃後分布舍利,以舍利作爲後世衆生的福田,令衆生瞻禮,滅罪生福。《無上依經》雲:“若得如來身分如芥子許,一瞻一禮,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諸快樂。”(一次瞻禮如來舍利,能千次生于梵天享受快樂。)
我們讀佛的傳記,真心隨喜佛因地修行的種種善根,自己的善根也會被激發蘇醒。
比如,過去無量劫前,南贍部洲有個國王叫大寶王,他有叁個王子。小王子叫摩诃薩埵,是釋迦佛的前世。薩埵王子從小心地仁慈,對一切生命都很慈愛,從不傷害。
有一次,國王帶著大臣、夫人、王子外出遊玩。
走了一段路,國王感到疲倦,就停下來休息。叁個王子趁這個機會去森林玩耍。他們見一只母虎,剛産下兩只虎仔,饑餓萬分,想吃掉它的孩子。
薩埵王子見後,對兩位兄長說:“看樣子,母虎生命垂危,要吃掉自己的孩子。”
兩位兄長說:“對!是這樣。”
薩埵王子:“給它吃什麼呢?”
兄長:“剛剛宰殺的溫熱血肉能救活它。”
王子:“有沒有人肯救它呢?”
兄長:“恐怕很難。”
王子心想:我久遠劫來,無意義地浪費了無數身體,有些生爲了貪欲,有些生爲了嗔恚,有些生因爲愚癡,但沒有一次爲法獻身,今天幸運遇上了福田,爲什麼還吝惜身體呢?
他這樣下定決心後,又跟著兄長走了一段。走到中途,他說:“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兒。”說完快步沿原路返回母虎處,主動臥身在虎口前。而此時的母虎已經餓得張不開口了。
薩埵王子拿起鋒利的木片刺身出血,讓母虎舔食。母虎舔食人血後有了力氣,就張口吃了王子的身肉。薩埵王子爲利有情,獻出了身命。
看了這段公案,大家都會感動、隨喜的。在隨喜時,自心的善根也一定萌發了。今天的時代,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風行,受時風影響,我們很多時候沈浸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中,但在聽到佛因地可歌可泣的菩薩行,內心隨喜時,久久被埋沒的善根又被喚醒了。
緣起規律告訴我們,如果隨喜一種善能顯發自心同類的善根,那麼在隨喜任何善時,都必然會出現這種作用,這就是緣起作用的平等性。這樣就得出一條法則——“隨喜他善,顯自善心”。
基于這種確定的認識,可以引發出無限的隨喜善行。也就是,既然一切隨喜都有妙善的作用,爲什麼不把隨喜行拓展到極法界量呢?爲什麼不發起隨喜法界一切凡聖善行的大願王呢?按照如理地觀察,必然會發動行持普賢隨喜行的願望。而這樣發起隨喜一切善的願王,也就能對應地顯發極法界量的善根。
佛成道時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可見,諸佛的德相,我們本自具足。我們和佛相比差在哪裏呢?佛是佛性功德顯發了,而我們還沒有顯發。怎樣能顯發呢?隨喜行就是助緣之一。既然如此,就應該使它最大化,應發起最廣大的行願:心性有多大,心性中有多少聖凡的善根顯現,就按這樣的極法界量來作隨喜。這就是修學普賢願王。
我們可以閱讀《釋迦佛廣傳》,隨喜佛因地行菩薩道的善根,學習《華嚴經》、《寶性論》、《大乘莊嚴經論》等,了解佛果地法報化叁身的功德、事業,以其爲所緣境,隨念佛功德而修歡喜心,由此能令自己的大乘種性快速蘇醒,以隨喜的清淨之水能滋潤善根的苗芽。《寶性論》雲:“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于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講的是,具慧菩薩對于佛智慧境界的四種金剛處生起信解,就會成爲如來無量功德聚的法器。對于四金剛處——如來藏、菩提、功德、事業,凡夫能生起歡喜心而信解,這種功德映蔽了與四金剛處不相應的一切衆生以布施等修行所積聚的一切福德。依此類推,能夠以信解心隨念佛果功德而隨喜,可以引生無量功德。
2、隨喜衆生功德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注意,處所是十方一切世界;衆生是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種類的衆生,六趣指地獄、餓鬼、旁生、天、人、阿修羅,四生指胎、卵、濕、化,總之是所有一切種類的衆生;所隨喜的功德是這一切衆生中的每一個衆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塵許的功德。
我們隨喜不應有偏執。有些人喜歡分別,只隨喜大功德,不隨喜小功德;只隨喜聖者功德,不隨喜凡夫功德,這還是有偏執。經上講“乃至一塵”,是說對最微小的功德也作隨喜。
見人行善,獲得安樂,我們應當隨喜。別人行忠孝,就是我們心中有的忠孝;別人行仁義,就是我們心中有的仁義;別人行種種善,就是我們心中本具的種種善。隨喜衆生的善根,自己的善根也會得到顯發。比如,見人忠孝,我由衷隨喜,見賢思齊,我自心的忠孝也會被引發。我們自性中本具恒河沙數功德,一切衆生的行善其實是在顯示我們的自性,我們隨喜衆生的善根,也就蘇醒了我們自性本具的善根。
有人想:人天衆生具有種種功德值得隨喜,惡趣衆生有什麼可隨喜呢?難道他們也有功德嗎?
雖然惡趣衆生業重障深,但並非全無善根,即使墮入阿鼻地獄,如來藏也沒有絲毫失壞。所以,地獄衆生也有在受苦時生善心、憶念佛、祈禱佛等等。
再講一個故事,叁國時,魏將鄧艾出征,軍隊進駐涪陵。
一次,他有空出遊,見一棵樹上一只母鳥正銜食喂雛鳥。他彎弓搭箭,一箭射去。母鳥聞聲躲過,因爲不忍心撇下雛鳥,又飛回了鳥巢。
鄧艾一箭不中,又發一箭,這次射中了。母鳥受傷仍然掙紮著給雛鳥喂食,還銜了幾樣食物放在鳥巢裏,像是在教子女如何取食。
母鳥連連哀叫,氣絕身亡。雛鳥們從鳥巢中探出頭來,不停地悲鳴。
鄧艾見此情景,把弓箭扔掉,歎氣說:“我違背物性,恐怕不久人世了。”
母鳥在生命垂危之際,還不忘哺育幼鳥,能說旁生沒有善根嗎?雖然它們以業力淪爲低等旁生,但畢竟是有佛性的,所以在特定因緣下自然流露出善心。動物界裏,義犬救主、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可歌可泣的善行數不勝數。實際上,有情善行都是如來藏受善緣熏發自然流露的。一切並非偶然,佛性蘇醒時,自然就顯現出種種的善。我們見到聽到任何有情的善行功德,都應該由衷地隨喜贊歎。
《入行論》雲:“欣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以歡喜心隨喜一切有情做安樂的善行及獲得種種福報。)
3、隨喜二乘功德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普賢行願品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