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一)

  普賢行願品講記(一)

  益西彭措法師 編述

  今天是吉祥日子,我們開講《華嚴經》的精華——《普賢行願品》,對此經持誦、開演、聽聞,都有無量功德。經上講:“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所以這是值得歡喜的事,能令上師叁寶歡喜,諸佛菩薩歡喜,護法龍天歡喜。

  《華嚴》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是佛教根本*輪,最爲圓頓,而《普賢行願品》則是《華嚴》關鍵,修行樞紐,文約義豐,法門廣大。所以,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一生信解,頓超財供。

  經上說,以充滿十方無量世界的上妙七寶及天人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的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的諸佛菩薩,經曆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但所獲功德,比起聽聞普賢願王一經于耳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見講聞、持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之大。

  我想起法王晚年意味深長的話語,2000年,法王說:“現在我對什麼都不希求,但對僧衆每天能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僧衆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大家想想,法王不希求其他,但對僧衆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希求心,如果念誦本經沒有深遠的意義,法王會如此斷定地表示嗎?大家這次學習《普賢行願品》,要珍惜因緣。這對我們修持菩提道具有極深遠的意義。希望發起殷重心來學習,不要把無上寶法看輕了,不然當面錯過,就會失去大意義。

  《華嚴經》是怎樣流通到人間的呢?這是在佛涅槃六百年後,龍樹菩薩入龍宮見到上、中、下叁種《華嚴經》的版本,上本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頌(一個世界的微塵尚無量無邊,何況十個叁千大千世界〔1010個世界〕的微塵,可見經文廣大,不可思議),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把下本華嚴記持在心,從龍宮返回後,就寫出來,流通于人間。

  《華嚴經》由印度傳入中國,曾有過叁次翻譯。初譯在晉朝,翻譯六十華嚴,二譯在唐武則天時代,翻譯八十華嚴,兩次所譯都沒有圓滿的結尾,只在普賢菩薩說偈贊歎佛功德之後,便不結而終。到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印度烏荼國國王又進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全文,前叁十九卷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文義更詳,第四十卷則是前二譯所無,講到普賢菩薩稱贊佛功德後,勸進行者修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至此,方告圓滿。因此,《普賢行願品》是華嚴一經的歸宿。

  翻譯四十華嚴時,清涼國師參預譯場。譯畢,國師奉诏爲《行願品》造《別行疏》一卷,圭峰大師再爲《疏》作鈔,廣大闡明(這兩位分別是華嚴宗的四祖和五祖)。從此,《普賢行願品》流行天下,大乘行人無不修學。淨土宗大德把它列爲淨土五經之一。由于本經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修持普賢行願是往生淨土的殊勝正因,因此成爲淨土的重要經典。

  在西藏,曆來念修《普賢行願品》爲各派所重,如甯瑪派洛欽大譯師、華智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托嘎如意寶、瑪尼喇嘛班瑪斯德等,都重視弘揚《普賢行願品》。上個世紀後期,法王如意寶大力弘揚《普賢行願品》,在法王願力的感召下,千千萬萬的修行者共同念誦《普賢行願品》,比如,每次傳講佛法、舉辦法會及修法前後都念修《普賢行願品》積資淨障、回向發願。1997年,法王爲了興盛佛法,發起共誦一億遍《普賢行願品》,海內外弟子聞風響應,很快就圓滿叁億數量。由上可見,古來藏漢大德對本經的重視程度。

  解釋名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分二:一、釋經名 二、釋品名

  一、釋經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七種佛經命名中具足人、法、喻叁者的經名。“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經題包含七義,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佛是果,華是因,嚴是總相,經是能诠。這個經題是人法雙題,法喻齊舉,體用無礙,因果周圓,所以極爲殊勝,無盡法門不出于七字。

  以下按所證、能證解釋經題涵義。

  (一)所證——大方廣

  “大”,是當體得名,常遍爲義。(意思是在心的本體上得名,以常住、周遍爲義。)

  一切法中,哪一法最大呢?就是真心,它豎無初際、橫絕邊涯。豎,沒有初際、後際,是無始無終、常住不滅的;橫,沒有邊涯,無內無外,遍在一切處。所以心性本體是常遍的,稱爲大。

  這個“大”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大。一般的大,是相對的大。比如,房屋相對床說是大,相對高山又是小,房屋就它自身是安立不了大的。但體的“大”,並非“觀待而說的大”——和其它法相比而安立的大,而是“絕待的大”。因爲萬法都是以心性爲體,一切法都是它,和誰去對待呢?所以是絕待的大。它遍一切時處,無內無外、無始無終,可謂“大哉”。

  “方”,是從法得名,以軌持爲義。心性體上本具恒河沙數自性功德,攝持而永不損減漏失,叫做方。

  我們一般說某法有功德,比如,某工藝品有光澤、色彩、觸感等方面的品質,但只具有有限的一些品質。心性迥超萬物,具有無量無邊的性德,都是不假造作、本自圓成的。換言之,不論你是否認識到,心性本來就是這樣的大寶藏,具有恒河沙數的性德。《寶性論》說:“光明非是所作性,無別超過恒河沙,是故本來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諸法。”(自性光明不是因緣造作的法,與心無離無別的方式本來具有超過恒河沙數的佛陀功德法。“無離無別”,如光與鏡,熱與火,是以一體無別的方式具有的。)所以,與一念心性無離無別,就在心體上具有無量智慧、神通,當體是常樂我淨。

  “廣”,從用得名,包博爲義。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廣博無邊。由于體是常遍、相是無量,體上遍含一切作用。

  這是說一切法中以心的作用最大。比如,電腦具有計算、編輯、播放等功能,可以起一些作用,但非常有限。心的作用則無量無邊,它橫具十界因果,像金子能打造一切金器,心隨十法界因緣能造作十法界無量果報。比如,心以大方廣爲因,顯現佛法界;心修六度萬行,顯現菩薩法界;心修四谛十二緣起,顯現聲聞緣覺法界;心修五戒十善,顯現人天法界;心造十惡業,顯現惡趣法界。總之,心隨無量因緣造成無量事相,它的作用遠大于一切色法。所以,大、方、廣並非指其它,正是直說一念心性的體、相、用。

  下面解釋體大、相大、用大。

  爲什麼是體大呢?因爲“若相若性,皆同真性而常遍故”(前一“性”指無自性的空性,後一“性”指本覺真性,不論性、相,或空、有,都同于真性而恒常、周遍的緣故。)猶如鏡子所含影像和影像的空,全同于鏡光,一切法都同于本覺真性,常恒、周遍,這是體大。

  所謂常,《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爲常。”這是說法界體不變易。無一法在此之前,而此法先于一切,所謂“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物主,不逐四時凋”。所以,常指本體無生無滅,它是不變異的。

  所謂遍,《涅槃經》說:“其性廣博,猶如虛空。”這是說本體周遍,橫該無外,它遍于一切法中,無一法在它之外。《出現品》雲:“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衆生見于如來,應遍一切處見于如來。”

  爲什麼是相大呢?因爲恒沙性德周遍于本體的緣故。神會大師說:“體上本具恒沙功德,猶如真金本具千種之器。如摩尼珠本具千般萬般非色之色。若不本具,作亦不成,對亦不同,以成時無一塵之法從外入故。”體上本來具足恒河沙數的功德,比如真金體上本來具有千種金器的可塑性,才造成金碗、金瓶、金盆、金佛等,又如摩尼珠本來具有千萬種非色的色彩映照性,如果不是本具這種特性,不論怎樣打造金子,也造不成金器;不管如何用各色布對著摩尼珠,也不會映照同類的色彩,因爲在成器、成色時,沒有一微塵法是從體外來的。所以,諸佛所證,唯是衆生的自性,成佛時所現前的無量功德,沒有微塵許是從心外而來的。因此,如來的無量功德全爲衆生心性中本有的妙相,這是相大。

  爲什麼是用大呢?因爲業用周普、如體包遍的緣故。前面無邊的性德之相遍含于本體,以一一如本體,所以成爲大用,一一能包能遍。一入一切是“遍”,一切入一是“包”,互相涉入,無有障礙,重重無盡。

  當年,憲宗皇帝诏請清涼國師入宮問法,帝問:“華嚴所诠,何謂法界?”國師答:“法界,即一切衆生身心本體。”所以,“大方廣”不是說其他,唯指當人的本性。

  (二)能證——佛華嚴

  大方廣是所證,能證是佛華嚴。“佛”,以覺照爲義。“華”,從比喻得名,以感果、嚴身爲意義,就是:由萬行圓滿成就,感得佛果;由衆德具備,莊嚴佛的十身。“嚴”是總相,能嚴是“華”,所嚴是“佛”。“嚴”,以功用立名,以資莊爲義,就是以廣大的體用莊嚴法身和色身。

  清涼大師以十義解釋“佛”,即法界佛、本性佛、涅槃佛、隨樂佛、成正覺佛、願佛、叁昧佛、業報佛、住持佛、心佛。

  一、法界佛:體性真常,叫法界佛,不論心、境,法法皆佛。這是指法身。

  二、本性佛:即智慧身,智慧能徹照法界一切所知,就是衆生本覺智慧的心性之佛。

  叁、涅槃佛:即化身,以化用自在的緣故,教化衆生完畢,歸于寂靜,稱爲涅槃佛。

  四、隨樂佛:即意生身。樂是樂欲,隨是隨順,隨順衆生的樂欲,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稱爲隨樂佛。

  五、成正覺佛:即菩提身。佛在菩提樹下成就佛道的緣故,稱爲成正覺佛。

  六、願佛:即願身。稱性大願,普周法界,稱爲願佛。

  七、叁昧佛:即福德身。福德即是禅定,依靠大定積福圓滿,故稱叁昧佛。

  八、業報佛:即莊嚴身。報德相好,微妙難思,用以莊嚴法身,是由因地善業報得的緣故,稱爲業報佛。

  九、住持佛:即力持身。佛安住在覺悟中,攝持迷亂衆生,流現利益無窮無盡,稱爲住持佛。

  十、心佛:即威勢身。一切法由心而回轉,威勢威容映奪,稱爲心佛。

  下面解釋以“華”如何能嚴十種佛身。

  華有十義:含實義、光淨義、微妙義、適悅義、引果義、端正義、無染義、巧成義、芬馥義、開敷義。

  一、含實義:如蓮花中含有果實,表示法界含藏性德的緣故,以體含真實能莊嚴法身。

  二、光淨義:花光耀、潔淨,表示本智明顯,無不照了,以智光明淨能莊嚴智慧身。

  叁、微妙義:表示一一諸行同于法界,能莊嚴化身。

  四、適悅義:花開令人歡喜,表示隨衆生機宜,令他歡喜。以利他因行能莊嚴意生身。

  五、引果義:以花能引生果實,表示以因行能引正覺,能莊嚴菩提身。

  六、端正義:花端嚴好看,沒有殘缺、彎曲,表示行、願具足,無所缺少。以此能莊嚴願身。

  七、無染義:花很潔淨,泥水不染。表示一一行門具有叁昧,處世不染,能莊嚴福德身。

  八、巧成義:花顯現時,很巧很妙,表示所修的德業善巧而成就,以此能莊嚴莊嚴身。

  九、芬馥義:花芳香馥郁,表示住持衆德,流香彌遠,以此能莊嚴力持身。

  十、開敷義:鮮花盛開,表示心花開敷,以此莊嚴威勢身。

  以上十花共同莊嚴一佛,以莊嚴的功用不同,莊嚴就有十義;或者,次第以十花莊嚴十佛,即是十義。所以,花是能嚴,莊嚴前面的法界,成就十佛。確實是“芬敷萬行,榮耀衆德,圓茲行德,飾彼十身。”

  (叁)經

  “大方廣佛華嚴”是別名,“經”是通名,有十種義:

  一、湧泉:經義如泉湧般不會枯竭。

  二、出生:從經文輾轉出生妙義,從一生十,越來越多。

  叁、顯示:經文顯示事相和理體(現象和本體)。

  四、繩墨:判定正確和謬誤,像木材隨著繩墨而正直,人心隨著教法而遠離邪曲。

  五、貫穿:一部經貫穿所說的性相之義,把事理、因果、修行次第等義穿成一貫。

  六、攝持:經義攝持所化導的衆生,令其歸于本源,不令攀緣色等六塵,輪回生死。

  七、常義:即萬古常規。不論過、現、未來,佛法妙義曆久彌新,不可推翻,永爲法則。

  八、法義:即千葉真軌。就是千頁經文真理的軌則。

  九、典義:妙理圓正,沒有偏邪。

  十、徑義:即超出生死的直捷路徑。

  以上七字經題,展開便是無量法海。清涼國師講了一條“展卷[1]難思”,意思是:本于清淨法界,最初開爲理、智二門;理又以體、相、用開爲大方廣,智又以因、果開爲佛華嚴;經诠大方廣佛華嚴六字,總共七字經題;七字展開,是一卷《普賢行願品》,所證法界是大方廣,能證普賢行願是佛華嚴;一卷《普賢行願品》再展開,就是一部《華嚴經》,五周因果都是佛華嚴的因果,所證都是大方廣;《華嚴經》再展開,則無窮無盡。就“收卷”而言,無盡法界收爲華嚴九會;華嚴九會收爲《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收爲《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經題收爲理、智二分;理智融合爲一真法界,能所雙亡、事理雙寂故。所以是“舒則彌綸法界,卷則足迹難尋”——展開,經的妙義遍滿無邊法界;收攝,了無蹤迹可尋。即舒恒卷,即卷恒舒,即是展卷無礙。總之,或展開、或收卷、或廣演、或簡說,都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經雲:“無量無邊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余”,無量無邊的法門海,一個言辭就完全說盡了,這是“即舒恒卷”。又雲:“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一個言辭中演說了無邊契經海,一字中具足無盡法義,這是“即卷恒舒”。

  [1] 展卷:展是展開,卷是收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