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九)

  【△衆生體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觀佛者。】

  雲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此觀義已彰前偈。】

  衆生體性這部分中有二重:觀察佛和觀察菩薩。怎麼觀察佛莊嚴功德成就?要知道,觀佛莊嚴功德成就有八種相。

  觀察的內容已經顯示在上面偈文的講解中。

  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叁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如果想觀佛的蓮花座,應當依照《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什麼是佛的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就是如來色身具足相好,圓光如同百億叁千大千世界,色像超勝一切衆生。

  就像《觀經》所說,阿彌陀佛的真身猶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的白毫右旋宛轉,猶如五座須彌山。佛眼猶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體諸毛孔中演出光明,如同須彌山。佛的圓光猶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化佛。一一化佛又有衆多無數的化菩薩作爲侍者。阿彌陀佛具足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具足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如果想觀佛身業功德莊嚴,應當依照《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什麼是佛的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就是如來微妙清淨的名號或者說法的音聲周遍傳聞在十方世界中。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什麼是佛的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就是佛的心像地、水、火、風、虛空一樣無分別。無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

  【凡夫衆生身口意叁業以造罪。輪轉叁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叁業,用治衆生虛诳叁業也。雲何用治。】

  爲什麼佛菩薩莊嚴身、口、意叁業呢?因爲凡夫衆生以身、口、意叁業或叁種造作來造罪(也就是身體造很多罪業,語言造很多罪業,起心動念造很多罪業),這樣就在叁界中上下輪轉,沒有止息的時候。因此,諸佛菩薩就用無量功德莊嚴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用以對治衆生虛诳的叁業。怎麼對治衆生的叁業呢?以下就依次從身、口、意叁個方面來說明。

  這裏的“虛诳”是虛僞不如實的意思。也就是衆生身、口、意叁門造業,都是以虛妄的分別作爲所依。由種種人我、法我的分別而發起造作,因此是虛诳的造作。

  【衆生以身見故(“身見”就是我見。),受叁途身,卑賤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轉身。】

  衆生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積聚誤認是我而執著,由此發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有漏業,以業力而受取種種身,比如受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身,受屠夫、妓女、奴隸等的卑賤身、受五官不正等的醜陋身、受無機緣修持佛法的八無暇身,以及受種種流轉在叁界中的身。

  【如是等衆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這等衆生在見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的色身時,如上的種種身業系縛就都得以解脫,從此入在如來家中,畢竟證得平等身業。

  這裏“平等”二字極爲關鍵。前面說過“平等是諸法體相”,所以是諸法實相的異名。平等就是離差別。離什麼差別?離有、無、是、非、善、惡、美、醜、常、斷、一、異等的一切差別。因爲這些都落在一頭,都是邊,都是戲論;而實相遠離一切邊,沒有任何差別相可得,所以稱爲“平等”。所謂“入如來家”,就是證入了實相。

  以往是因爲執著我和我所等,以種種虛妄的執著發起身體的造作,這樣因上是雜染的業行,果上就被業報纏縛。現在在見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的身時,就能證入平等法性,而解脫種種身業的系縛。也就是遠離“這是我的身、那是他的身”等等的執著,安住在遠離人、法的大平等性中,現起平等的身業;或者證入了周遍大平等性、遠離自他的執著,從安住在平等法性中,現起種種化身,現前從一身中化現微塵數身等的不可思議身業。

  【衆生以驕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如是人應受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

  衆生以狂傲、高慢的緣故,誹謗正法、诋毀賢聖、舍棄輕視尊長,這樣的人本應感受地獄的異熟果——拔舌等的大苦,又要感受等流果——生爲人時舌根不具的喑啞苦,言教不行苦(就是言教不威重,即使自己說得正確,別人也不聽從),以及沒有名聞的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像這些具有種種諸苦的衆生,在聞到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或者聞到佛說法的音聲時,如上的種種口業系縛就都得以解脫,入在如來家中,畢竟得平等口業。可見佛的名號和音聲具有不可思議的除障作用。

  在大經(唐譯)中說到阿彌陀佛因地這樣發願:如果我成佛後,在無量不可思議無等界諸佛刹中,菩薩聞我名號之後,不證得離生,不獲得陀羅尼,我就不取正覺。又說:如果我成佛,其他佛刹中的菩薩聞到我的名號之後,如果不應時修菩薩行,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具諸善根,我就不取正覺。可見由聞彌陀名號能得無生法忍,能住在平等法中或住在實相中。

  宋譯說到極樂人民在寶池中聽到說法的音聲時,“發清淨心,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可見在聞到如來說法的音聲時,遠離分別,正直平等,畢竟得如來平等口業。也就是入于離一切邊的平等法性,從中現起不被偏執所染的平等口業,或者現前從一個音聲中流現無量音聲海、言辭海等的不可思議口業。

  【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叁有,受種種分別苦,取舍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

  衆生由于邪見或不如實了知,在內心裏生起種種分別,計較有啊、無啊、非啊、是啊、好啊、醜啊、善啊、惡啊、彼啊、此啊,有像這樣的種種分別。以起虛妄分別的緣故,就長劫淪落在叁有的各種生處當中,長期受種種分別的苦、取舍的苦,陷入在長夜無明中,無有出期。

  這裏說的“邪見”,就是不如實地見。本有的見爲沒有,本無的見爲有。這就是生起種種分別的根源。由于心裏有邪見沒有遣除,就會不自在地分別有無、是非、好醜、善惡、是此、是彼等等。而起了這種種分別造下了有漏業,就又相續不斷地受叁有中的種種身。所以叁有整個是由虛妄分別一手製造的。

  【是衆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衆生,如上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這些衆生如果遇到阿彌陀如來的平等光照觸,或者聞到阿彌陀如來的平等意業,如上種種意業的系縛就都得以解脫,入在如來家中,畢竟得到平等意業。就是證入離一切邊的平等法性,從中現起遠離邊執的平等意業,或者現前一刹那照見萬法的不可思議意業。

  昙鸾大師在《贊阿彌陀佛偈》裏有一首偈這樣說:“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解脫光”,就是解脫一切二邊執著的法身光明。“輪”,表示圓滿具足。“解脫光輪”就是圓具解脫妙德。“無限齊”就是沒有固定的限量或邊際。由于具足這樣的德相,阿彌陀佛又稱爲無邊光佛,就是遠離一切戲論邊的光明。“蒙光觸者離有無”,就是得到阿彌陀佛無邊光的照觸,就離開了有、無二邊,這是離開一切邊,究竟解脫的意思。“是故稽首平等覺”,因此頂禮能使衆生悟入平等實相的阿彌陀佛。這首偈說的“得佛光照觸,能遠離有無一切邊”,和這裏所說“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完全是一味。

  再看“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聞”有信受、了知的意思。如果能以智慧了知如來離一切邊的平等意業,也能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總之,阿彌陀佛莊嚴身口意叁業,用以淨治衆生虛诳叁業的意思是:由莊嚴色身相好光明,使衆生見到如來身相就解脫身業系縛,畢竟得平等身業;由莊嚴萬德名號和說法的音聲,使衆生聞到名號、音聲,就解脫口業系縛,畢竟得平等口業;由莊嚴意業和智慧光明,使衆生遇到光明照觸以及了知如來意業,就解脫意業系縛,畢竟得平等意業。

  下面是斷除佛心無分別的疑惑。

  【問曰,心是覺知相。雲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

  問:心是覺知的體性,怎麼可能像地水火風一樣無分別呢?

  【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

  雖然以前是有種種虛妄的知,但在證入實相後,就消除了虛妄的知。就像蛇雖然是彎曲的,放入竹筒,就使得蛇拉直了。同樣,原先心有緣此緣彼的覺知,在證入實相之後,就契合平等實相而遠離分別。

  《辨法法性論》宣說了能在自心中生起無分別智的四種加行:首先抉擇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依于萬法唯識,就沒有心外的所取;以所取的境得不到,能取的心也得不到;依于二取何處也不得,就只見無二的真如。按照這樣次第修持,就能生起無分別智。所以由證入無二取真如,就能寂滅有所緣的種種知。寂滅了覺知,就叫“無知”。

  【又如人身若針刺,若蜂螫,則有覺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甘刀”:一種作手術的刀。),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于因緣。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又比如,人的身體以針紮刺或被黃蜂咬時,就有疼痛的覺知;在水田裏被螞蝗咬或用甘刀割時,就沒有覺知。像這樣,有覺知和無覺知觀待于因緣。觀待因緣的法就沒有自性,所以覺知沒有自性,無覺知也沒有自性,都只是因緣生的虛妄的法。這一句講到分別心種種的知都是有爲法,都是虛妄的客塵法,可以消除。

  像剛才,在被針刺和被黃蜂咬時就覺知疼痛,被螞蝗咬、被甘刀割時就不覺知疼痛。可見覺知或不覺知都觀待于因緣。既然觀待于因緣,就沒有自己獨立的自性(也就是說,如果覺知是有自性的法,就應當恒時都有覺知,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失去覺知。但有些情況下有覺知,有些情況下又失去覺知,這就證明分別心的覺知不具有不變的自性。)。既然沒有自性,那就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就不是真知!如果是真知,就不會隨緣生滅;會隨緣生滅,就是妄知。而且正因爲這種知只是因緣生的虛妄的法,因此就能由生起對治而得以消除。而消除之後余留的知就是真知。

  《釋量論》說:“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所以,虛妄分別都是暫時性的客塵法,這些在發起無分別智之後就被逐漸息滅,到成佛時心和心所全部寂滅,現前的就是無知而知的真知。《般若經》說:“未見任何緣,是爲最勝見。(不見任何所緣就是最殊勝的見。)”龍樹菩薩《法界贊》說:“如是光明心,爲貪等垢染,智火燒其垢,非彼光明性。(就是這無爲法的光明心性被貪等虛妄分別所染,以無分別智的火燒盡的是這些垢染,而不是光明心性。因此虛妄的知可以消除,最終余留的是真知。)”

  所以現在知道這、知道那,這是妄心!是緣種種戲論而起的心!要沒有種種戲論,不會無因自己活動起來!比如我們現代人心裏有各種各樣的思想,這是由熏習各種現代語言和觀念生起的,如果我們生在某個原始部落裏,沒受過這些熏習,就一點不會有這些思想。所以這樣的種種了知就只是由因緣造成的有爲法,是虛假的東西。如果我們能見到實相,這些就會被逐漸消除。最終不但是凡夫的分別,連聖者出定位的分別也都會全部寂滅!這些都是妄知,最終達到的是無知而知,是本具的大無爲法的智慧。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雲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他說:由心契入實相或了達實相,就能使心達到無知。也就是以前種種虛妄的知都會寂滅。但已經成了無知,怎麼會有一切種智呢?

  問的人不知道無知和知不二,他認爲如果入了實相,就變成無知,也就不成立有遍知萬法的一切種智。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這是區別凡心和聖心的知而回答說:凡心有知就有所不知,也就是以分別心有攀緣所取的知,因此不能無所不知。聖心沒有攀緣所取的知,以真心周遍萬法的緣故,因此無所不知。所以聖心是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就是寂滅一切心、心所的同時,現前無緣而遍照一切的智慧。

  這意思是講到:由于萬法本來與法性無二,因此在佛果地究竟轉依時,雖然在了達法性中沒有任何分別,但同時能不假功用、任運地遍知萬法。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複雲何言無所分別耶。】

  又問:既然說“由于無知,就無所不知”,那麼無所不知不是知種種法嗎?既是知種種法,怎麼能說無所分別呢?不是知道這、知道那,什麼都知道嗎?

  其實回答也簡單,鏡子不是無分別還能照一切嗎?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首足異。而智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答:諸法的種種相就像幻化,顯現而毫無實體,但幻化的象馬,不是沒有長長的脖子、鼻子、頭、腳等的差別,但智者觀它的時候,哪裏會說決定有象、馬而分別它呢?

  就跟鏡子能照種種相,但鏡子沒有分別心。佛的心照見一切萬法,但沒有“是此、是彼”的分別。

  

《往生論注講記(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