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故。
什麼是佛身上具足的莊嚴大衆的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說:極樂國中成就不動搖大乘善根的天人大衆,無不是從如來清淨智慧海中出生。這說明佛的大智慧海具有使大衆成就大乘堅固善根的力量。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什麼是佛身上具足的上首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說:阿彌陀佛就像須彌山是高出一切群山的山王,在極樂世界的如海聖賢中,阿彌陀佛是無人可比的最尊貴的上首。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故。
什麼是佛身上具足的主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說: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一切天人丈夫衆所恭敬圍繞瞻仰的主尊。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什麼是佛身上具足的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就是偈中所說:阿彌陀佛本願神力能夠使一切值遇佛的人都不空過,而快速圓滿如來的功德大寶海。
以下先講解“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的涵義,再解釋“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一句。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說的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真實的力量。
【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辍餐養士,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
現在簡略顯示一下虛作的相不能住持,用以反顯不虛作住持的涵義。比如有人放棄自己吃的來養一些人,但這些養的人在坐船時,反而謀害了他(本來養他是希望攝持住他,讓他爲自己出力,沒想到反而被他謀害!)。又有人積累黃金充滿倉庫,也是希望把財富留住,卻免不了破産饑餓而死。像這樣的事比比皆是。
所以說“得非作得,在非守在”,自以爲得了一個人,這個“得”不能真正作得到用!自以爲有財富存在,這個“在”也不是能守住的“在”!所以,世間的種種“得”都只是暫時的得,不是畢竟永得;種種“在”也只是暫時的在,不是畢竟永在。這就是不能住持的意思!
爲什麼不能住持呢?注解上說:“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意思是說,這只是發自虛妄分別的造作,因此不能按自己的願望住持。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
論中所說的“不虛作住持”,是指依于法藏菩薩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無礙、任運成辦的神力。
總之,虛妄分別的造作無法做到使萬法如願而住持。而佛消盡了虛妄分別,現前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因此在無分別、無功用中能應衆生的善緣按照本願而真實地住持。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願以成力”,就是以大願攝持而長期積功累德,在淨除一切垢染後,現前不可思議的自在神力。“力以就願”,就是所現前的神力是任運地按照本願起用。“願不徒然”,就是所發的大願不是虛發,而是能真正落實。“力不虛設”,就是所産生的神力不是虛設無用,而是能隨時隨處隨衆生的因緣任運成辦。
“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就是神力和本願完全相符,沒有絲毫差錯。也就是,彌陀願海中每一條支分願是怎麼設定的,神力就順應因緣自然按願海的設定,顯現相好、顯現光明、顯現說法、顯現器世間的五塵莊嚴、顯現眷屬莊嚴、顯現名號等等,在因緣會遇時神力加持在衆生心上,恰如其分地起到悟無生忍、得叁摩地、得陀羅尼、得大神通、得不退轉、生信心、生悲心、生菩提心等無量無邊的妙用。以這個原因就說彌陀願海得到了圓滿成就,或者說彌陀不虛作住持的功德得到了真實成就。
所以整個極樂世界的本體就是彌陀的智慧,整個極樂世界如何起用?就是按本願起用!所以再多的人去往生、前世有如何的宿業習氣,自然就從彌陀願海中流現真實之利。佛是任運地現種種身、現種種淨土莊嚴而普作佛事。光明作佛事、音聲作佛事、香作佛事、觸作佛事、影作佛事……,無量的莊嚴都是應衆生的善緣而自然流現!
所以,佛的智慧在和衆生善緣聚合時,任運地就按本願作種種加持、種種利益,絲毫不會空過,這叫“不虛作”。然後“住持”,就是佛的神力自然按本願攝持住衆生的心使他迅速圓滿如來功德大海。這是真實之利。這種利益毫無差錯,這才是不可思議的佛境界!
以下解釋“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未證淨心菩薩”是指一到七地菩薩。“淨心菩薩”指八地以上菩薩。“見佛能速疾圓滿功德大寶海”,指下地菩薩由見佛就畢竟能證得平等法身。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爲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爲寂滅平等法也。】
“平等法身”是指八地以上的法性生身菩薩;“寂滅平等”是指這些菩薩所證的寂滅平等之法。由于得到了寂滅平等之法,因此叫做“平等法身”。由于這是平等法身菩薩所得,因此叫做“寂滅平等之法”。
【此菩薩得報生叁昧。以叁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衆海。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衆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爲平等法身,此法名爲寂滅平等法也。】
這些八地以上的菩薩得到報生叁昧後,就能以叁昧神力在一處、一念、一時,周遍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和諸佛大會衆海,能在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以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衆生,相續不斷地廣作佛事。這樣作上供下化的佛事時,沒有往來的想、供養的想、度脫的想,因此這樣的身叫做“平等法身”,這樣的法稱爲“寂滅平等之法”。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叁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爲未得淨心。】
“未證淨心菩薩”,就是一到七地菩薩。這些菩薩也能現種種身,現百身、千身、萬身、億身,乃至百千萬億身,在無佛國土中作種種上供下化的佛事,但須要作意入叁摩地才能行持,不是不作意。以作意的緣故,叫做“未得淨心”,就是還沒獲得無分別自在。
【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爲此耳。】
這類未證淨心的菩薩希求往生極樂淨土的原因是:一往生就見阿彌陀佛,一見阿彌陀佛就和上地的諸菩薩畢竟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滅之法。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願生極樂世界應當是爲了這一點。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此雲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問:根據《十地經》,菩薩從一地升到二地等逐漸升進,功德數量也隨著成倍增長。一地時獲得一刹那能見百佛、能住壽一百劫、能見前際後際一百劫的事、能震動一百個世界、能教化一百個衆生等的十二類百功德,二地增長到十二類千功德,其余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依次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百千俱胝那由他等的十二類功德。這樣漸漸而具有無量功勳,但這是經曆了多劫才得到的。爲什麼這裏一見阿彌陀佛就畢竟和上地諸菩薩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滅平等?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這裏說的“畢竟”,不是指當時就達到同等,而是指畢竟達到相等,因此說“等”。
【問曰,若不即等,複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問:如果不是當時就達到同等,又何必說呢?因爲菩薩登了初地,由漸次增進就自然會和佛同等,哪裏需要說和上地菩薩同等呢?這樣說沒有顯示出見佛有什麼殊勝利益。
【答曰,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答:菩薩在七地中獲得大寂滅,上不見有諸佛可求,下不見有衆生可度,就想舍佛道而證于實際。這時如果不得十方諸佛神力的加持、勸進,而當即入于滅度,就和二乘沒有差別。如果菩薩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就沒有這一難,所以有必須說“畢竟平等”。
【複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其次,根據彌陀本願中的叁十五願所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往生極樂的菩薩得佛力加持,能超出通常諸地的修行,以極樂世界有頓超的情況,因此說“當與上地菩薩等”。
【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按這段經文來推:極樂國土的菩薩或許可以不從一地生到上一地,而有從下地頓證到八地等的現象!所謂“十地階次”,只是釋迦佛在閻浮提應一類所化衆生而設立的道位,他方淨土哪裏一定就是如此呢?在五種不可思議…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