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记(二十)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庄严大众的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说:极乐国中成就不动摇大乘善根的天人大众,无不是从如来清净智慧海中出生。这说明佛的大智慧海具有使大众成就大乘坚固善根的力量。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上首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说:阿弥陀佛就像须弥山是高出一切群山的山王,在极乐世界的如海圣贤中,阿弥陀佛是无人可比的最尊贵的上首。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主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说: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一切天人丈夫众所恭敬围绕瞻仰的主尊。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就是偈中所说:阿弥陀佛本愿神力能够使一切值遇佛的人都不空过,而快速圆满如来的功德大宝海。

  以下先讲解“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的涵义,再解释“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一句。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说的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真实的力量。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餐养士,或衅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现在简略显示一下虚作的相不能住持,用以反显不虚作住持的涵义。比如有人放弃自己吃的来养一些人,但这些养的人在坐船时,反而谋害了他(本来养他是希望摄持住他,让他为自己出力,没想到反而被他谋害!)。又有人积累黄金充满仓库,也是希望把财富留住,却免不了破产饥饿而死。像这样的事比比皆是。

  所以说“得非作得,在非守在”,自以为得了一个人,这个“得”不能真正作得到用!自以为有财富存在,这个“在”也不是能守住的“在”!所以,世间的种种“得”都只是暂时的得,不是毕竟永得;种种“在”也只是暂时的在,不是毕竟永在。这就是不能住持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住持呢?注解上说:“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意思是说,这只是发自虚妄分别的造作,因此不能按自己的愿望住持。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

  论中所说的“不虚作住持”,是指依于法藏菩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无碍、任运成办的神力。

  总之,虚妄分别的造作无法做到使万法如愿而住持。而佛消尽了虚妄分别,现前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因此在无分别、无功用中能应众生的善缘按照本愿而真实地住持。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愿以成力”,就是以大愿摄持而长期积功累德,在净除一切垢染后,现前不可思议的自在神力。“力以就愿”,就是所现前的神力是任运地按照本愿起用。“愿不徒然”,就是所发的大愿不是虚发,而是能真正落实。“力不虚设”,就是所产生的神力不是虚设无用,而是能随时随处随众生的因缘任运成办。

  “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就是神力和本愿完全相符,没有丝毫差错。也就是,弥陀愿海中每一条支分愿是怎么设定的,神力就顺应因缘自然按愿海的设定,显现相好、显现光明、显现说法、显现器世间的五尘庄严、显现眷属庄严、显现名号等等,在因缘会遇时神力加持在众生心上,恰如其分地起到悟无生忍、得三摩地、得陀罗尼、得大神通、得不退转、生信心、生悲心、生菩提心等无量无边的妙用。以这个原因就说弥陀愿海得到了圆满成就,或者说弥陀不虚作住持的功德得到了真实成就。

  所以整个极乐世界的本体就是弥陀的智慧,整个极乐世界如何起用?就是按本愿起用!所以再多的人去往生、前世有如何的宿业习气,自然就从弥陀愿海中流现真实之利。佛是任运地现种种身、现种种净土庄严而普作佛事。光明作佛事、音声作佛事、香作佛事、触作佛事、影作佛事……,无量的庄严都是应众生的善缘而自然流现!

  所以,佛的智慧在和众生善缘聚合时,任运地就按本愿作种种加持、种种利益,丝毫不会空过,这叫“不虚作”。然后“住持”,就是佛的神力自然按本愿摄持住众生的心使他迅速圆满如来功德大海。这是真实之利。这种利益毫无差错,这才是不可思议的佛境界!

  以下解释“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未证净心菩萨”是指一到七地菩萨。“净心菩萨”指八地以上菩萨。“见佛能速疾圆满功德大宝海”,指下地菩萨由见佛就毕竟能证得平等法身。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平等法身”是指八地以上的法性生身菩萨;“寂灭平等”是指这些菩萨所证的寂灭平等之法。由于得到了寂灭平等之法,因此叫做“平等法身”。由于这是平等法身菩萨所得,因此叫做“寂灭平等之法”。

  【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这些八地以上的菩萨得到报生三昧后,就能以三昧神力在一处、一念、一时,周遍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和诸佛大会众海,能在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以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地广作佛事。这样作上供下化的佛事时,没有往来的想、供养的想、度脱的想,因此这样的身叫做“平等法身”,这样的法称为“寂灭平等之法”。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

  “未证净心菩萨”,就是一到七地菩萨。这些菩萨也能现种种身,现百身、千身、万身、亿身,乃至百千万亿身,在无佛国土中作种种上供下化的佛事,但须要作意入三摩地才能行持,不是不作意。以作意的缘故,叫做“未得净心”,就是还没获得无分别自在。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这类未证净心的菩萨希求往生极乐净土的原因是:一往生就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就和上地的诸菩萨毕竟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灭之法。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愿生极乐世界应当是为了这一点。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问:根据《十地经》,菩萨从一地升到二地等逐渐升进,功德数量也随着成倍增长。一地时获得一刹那能见百佛、能住寿一百劫、能见前际后际一百劫的事、能震动一百个世界、能教化一百个众生等的十二类百功德,二地增长到十二类千功德,其余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依次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百千俱胝那由他等的十二类功德。这样渐渐而具有无量功勋,但这是经历了多劫才得到的。为什么这里一见阿弥陀佛就毕竟和上地诸菩萨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灭平等?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这里说的“毕竟”,不是指当时就达到同等,而是指毕竟达到相等,因此说“等”。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问:如果不是当时就达到同等,又何必说呢?因为菩萨登了初地,由渐次增进就自然会和佛同等,哪里需要说和上地菩萨同等呢?这样说没有显示出见佛有什么殊胜利益。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答:菩萨在七地中获得大寂灭,上不见有诸佛可求,下不见有众生可度,就想舍佛道而证于实际。这时如果不得十方诸佛神力的加持、劝进,而当即入于灭度,就和二乘没有差别。如果菩萨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就没有这一难,所以有必须说“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其次,根据弥陀本愿中的三十五愿所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往生极乐的菩萨得佛力加持,能超出通常诸地的修行,以极乐世界有顿超的情况,因此说“当与上地菩萨等”。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按这段经文来推:极乐国土的菩萨或许可以不从一地生到上一地,而有从下地顿证到八地等的现象!所谓“十地阶次”,只是释迦佛在阎浮提应一类所化众生而设立的道位,他方净土哪里一定就是如此呢?在五种不可思议…

《往生论注讲记(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