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以佛的功德法最不可思議,如果說菩薩一定只有從一地升到上一地,而沒有超越之理,我是不敢說的!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
好比有一種樹,叫做“好堅”,先是在地下生長,經過一百年在地下已經具足枝葉。之後一天就從地中長出一百丈,天天如此。總計百年叁萬六千日,就長到叁百六十萬丈高,哪裏跟松樹的生長相似呢!
【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聽,製無生于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一般人見到松樹每天長不過一寸,聽說好堅樹一天能長百丈,怎麼不懷疑呢?就像有人聽說釋迦佛因地一次聽法就證阿羅漢果,不到一天就證無生,認爲這只是誘導人的話,不是如實宣說。聽到這裏說“與淨心菩薩同得寂滅平等”也會不信。這種超越常識的話,難以爲常人所接受,叫做“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不以爲然也是正常的。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以上簡略說到的這八句,要知道是顯示阿彌陀佛自利利他的功德莊嚴是怎樣一項一項成就的。
【此雲何次第。】
怎麼依次觀察佛的功德呢?
【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
之前十七句說的是極樂淨土中的莊嚴國土功德成就。在了知了國土的功德莊嚴之相後,又要知道這殊勝國土中的教主如何。因此接著觀察佛的莊嚴功德。
【彼佛若爲莊嚴,于何處坐。是故先觀座。】
佛是怎樣具足功德莊嚴呢?佛是在何處端坐呢?因此首先觀察佛的坐處是無量摩尼寶王所嚴飾的微妙清淨蓮花座。
【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
已經知道佛的坐位是無量如意寶王嚴飾的微妙蓮花座後,又要知道蓮花座上的教主如何,因此接著觀察佛的莊嚴身業。就是要觀察了解佛的色身具足無量相好光明,超勝一切衆生。
已經知道佛的身業,又要知道佛有何等名聲,因此接著觀察佛的莊嚴口業。也就是要觀察了解阿彌陀佛清淨微妙的名號和音聲周遍傳揚在十方法界。
已經知道佛的名號廣聞十方,又要知道佛得此威名的原因,因此接著觀察佛的莊嚴心業。也就是要觀察到佛的意業像地、水、火、風、虛空那樣沒有分別,又能遍知一切,由于有這樣法身遍知的智慧而得名爲無礙光、無量光等。
【既知叁業具足,應爲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衆功德。】
已經知道佛具足身口意叁業莊嚴,應當是人天大衆的大師,又要知道佛座下堪受教化的人是誰?因此接著觀察大衆的功德。也就是要觀察了知佛座下的大衆是由如來清淨智慧海所生,因此具有不可動搖的大乘善根。
【既知大衆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
已經知道大衆具有無量功德,又要了知這無量聖賢大海衆當中的上首是誰?因此接著觀察佛的上首功德,上首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要觀察了解到阿彌陀佛在清淨大海衆當中,就像群山中的山王,無與倫比,最尊第一。
【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
已知上首是佛,又恐怕有人誤解這是以年長爲上、年幼爲下,因此接著觀察佛的主功德成就。也就是要觀察到阿彌陀佛是淨土一切天人丈夫衆恭敬圍繞瞻仰的主尊。
【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已經知道佛是大衆中的主尊,又要知道這位主尊有哪種增上的神力?因此接著觀察佛的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也就是要觀察到阿彌陀佛有大威神力,能使一切值遇佛的人,都不空過,而能迅速圓滿無量無邊的功德大海。
【八句次第成已。】
以上從第一句到第八句的觀察次第宣說完畢。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怎麼來觀察極樂世界菩薩的莊嚴功德成就呢?具體要觀察極樂菩薩具有四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成就。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爲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真如是諸法的本體。契合真如而修行,也就成了安住在無相當中沒有功用之行。以沒有功用之行而行,就稱爲“如實修行”。說到體,只是契合真如;說到義,不妨分成四個方面來說,因此以下四種修行用一個“正”字統攝。“正”是如實的意思。
這是總的顯明菩薩如實修行的相狀。以下分說四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成就。
何者爲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有哪四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成就呢?第一、安住在極樂國中身不動搖,而周遍化現在十方世界作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偈文說:極樂國土清淨地的菩薩,恒常轉佛地功德無垢*輪,雖然像日輪放射千光那樣,化現種種佛菩薩等的身相,身卻不動本處,猶如須彌山王。“開諸衆生淤泥花故”,是指極樂大菩薩應化在十方世界,是爲開啓衆生淤泥花。淤泥中的蓮花沒有光照,就不能開放;煩惱中的衆生沒有菩薩開導,也不能開正覺之花。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八地以上菩薩恒時安住在叁摩地中,以叁摩地的力量,不動極樂淨土本處,而能周遍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爲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無垢輪”是指佛地的功德。由于佛地證得離垢清淨,消盡了習氣煩惱垢染,因此是“無垢”。無垢染的佛地種種功德,稱爲“無垢輪”。佛爲諸菩薩常轉佛地功德的無垢*輪,使菩薩覺悟到自性本具無量佛功德,而諸菩薩也能以這無垢*輪開導一切,無一刻停息,因此說“常轉”。
【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複言如須彌住持也。】
法身就像虛空中的日輪,而應化身就像日輪放射的一道道光芒,這些應化身的日光普照在一切世界中(日輪比喻說的是,從法身本體中現起千百億化身,化現在十方世界中普度衆生)。但是僅僅以日輪普放光明來比喻,並不足以顯明不動法界的境界,因此再加一句:“如須彌住持”。也就是從法身中現應化身,周遍在十方世界中,但智慧安住法界毫無動搖。這就表達出大菩薩如實修行的功德。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叁寶,常使不絕。】
“淤泥花”的意思,就像《維摩诘經》所說:在高原和陸地上不生蓮花,卑下、潮濕的淤泥中才生蓮花。比喻凡夫在煩惱淤泥中,得菩薩開導,能開出佛正覺之花!“諒夫”是欣慰的語氣。“紹隆叁寶,常使不絕”,就是由菩薩常轉無垢*輪,使十方世界的叁寶種性恒時不絕。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第二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成就,是指大菩薩不動法身周遍化現是在一時中完成的,沒有時間先後。也就是,這些菩薩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刹那間放大光明,能周遍到十方世界教化衆生,以種種四攝等方便,修種種波羅蜜行,滅除一切衆生的苦惱。
意思就是:這樣化現在十方世界中教化衆生,以種種方便、修種種行、滅除衆生種種苦,都是在一念中完成的,不會遷移到第二念。所以第二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是指一時能行持無量佛事,這是極其不可思議的莊嚴。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複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上面說的“不動而至”,雖然說了沒有離開本處而到其他處的動搖相,但這樣周遍到達十方還可能有先後次第(有可能前面到東方、中間到西方,後來到南方等,有前後的次第),所以這裏再說明“遍至十方”是一時無前後頓時完成的。
叁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衆,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第叁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成就,是指極樂菩薩在一切穢土或淨土中,沒有遺漏地普照十方諸佛的法會大衆,而且沒有遺漏地對于諸佛作廣大無量的供養,以及對于諸佛的功德作廣大無量的恭敬贊歎。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無余”兩個字表明極樂菩薩周遍到達一切世界一切諸佛的大會,沒有一個世界、一處佛會不到達。
【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第一句:法身無相,卻普應群機,一時現千百億化身,各各不同。
第二句:法性無言可說,卻從無言說中塵說、刹說、熾燃說、無間說。“玄籍彌布”就是說出無數微妙的教法。
第叁句:從無分別造作、無心機權謀中,有感即應,恰到好處。
以上說的極樂菩薩的功德莊嚴,大意是如此。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第四種如實修行的功德成就,是指極樂菩薩在十方一切世界無佛法僧叁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叁寶功德大海,普遍向衆生開示佛法,使他們相應佛法的真實義如實修行。
“無叁寶處”,就是沒有佛應化世間,宣說能解脫成佛的正法,由此就沒有人依止正法如實修行,而成就聖道功德。“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就是極樂菩薩化現在沒有叁寶光明的地方,像佛一樣,爲衆生開示解脫正道,這樣讓長夜無明中的衆生得到見佛法的慧眼,由此按佛法修持自心,覺悟成佛!
【上叁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這是說明宣說第四種功德的必要。雖然前叁句也說到“遍至”,但所遍至的是有佛住世的國土。(也就是,第一句是說遍至十方有佛國土,如實修行,常作佛事。第二句是說遍至十方有佛國土,利益群生。第叁句是說遍至十方有佛國土,供養贊歎諸佛。)如果沒有這一句,就成了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法身的妙力原本能遍一切處起用,如果不能在無佛世界住持佛法,那法身就有所不法。“上善”指平等周遍的大悲,這樣的善是無生不度、無苦不拔,即使爲使一個衆生生一念善心要入地獄多劫也在所不惜,如果菩薩不能到無叁寶處爲衆生開示佛法,大悲就有不遍,因此說“上善有所不善”。
總結:
總的來說極樂世界的菩薩莊嚴,是指諸大菩薩具有如實修行的功德,也就是已經成就了無相無功用行。
對此,本論分成四相宣說。第一相:極樂菩薩不動本處,而能應化在十方世界作種種修行。一般如果安住在本處不動,就不能入其它世界;入其它世界,就一定離開了本處,這不是如實修行。極樂菩薩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所以是如實修行,具足功德莊嚴。
第二相:極樂菩薩能一時遍至十方作種種修行。一般要由前後種種階段來遍遊十方。這也不是如實修行。極樂菩薩無前無後,一時遍至十方,所以是如實修行,具足功德莊嚴。
第叁相:極樂菩薩能一時無余普照諸佛大會,無余普行廣大無量的供養、贊歎等。一般一時做不了無量佛事,完成無量佛事須要長久的時劫,這也不是如實修行。極樂菩薩能一時行持無量佛事,因此是如實修行,具足功德莊嚴。
第四相:極樂菩薩遍入在十方一切世界無叁寶處,如佛一樣爲衆生開示佛法。一般只喜歡在有佛國土修行,這不是如實修行。極樂菩薩沒有淨穢分別,能入在無佛世界中度脫衆生,因此是如實修行,具足功德莊嚴。
【觀行體相竟。】
以上解義分中的第叁部分——觀察極樂世界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的方法宣說完畢。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