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二)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這樣菩薩以作願一心專念求生安樂國土,修略的奢摩他門;以廣大觀察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修廣的毗婆舍那觀門。經過止觀廣略修行,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淨相資而成就也。】

  所謂的“柔軟心”,是說通過略的止和廣的觀彼此隨順而修,成就止觀不二的心。

  就像以平靜的水來取日月星辰的影像,以一心專念得到寂止,從中顯現廣大的莊嚴相。也就是心水平靜,沒有雜念擾動,就從中明了地取二十九種莊嚴影像。或者反過來,由廣大觀察二十九種莊嚴,會生起恒常猛利的往生信願,由此一心作願專念求生,使心專注不散。像這樣彼此資助,最後止觀成了不二的心,就是成就柔軟心。

  如實知廣略諸法。

  由于成就了柔軟心,就能如實了知廣大和簡略的諸法。

  “廣”是指國土、佛、菩薩叁種莊嚴,“略”是指叁種莊嚴的本源——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因此,止觀是核心的修行。具有止觀,就能如實了知淨土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實知”就是如同實相那樣了知,也就是實相如何,也了知是如何。這廣裏面的二十九句、略裏面的一句,都無不是實相。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通過如實了知廣略諸法,就能成就巧方便回向。也就是以“了知實相”作爲因,自然會發起回向衆生、回向淨土。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叁界衆生虛妄相也。知衆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

  “如是”,就是像前後講的廣略諸法都是實相,由此會知道如何回向實際、回向衆生、回向菩提。以了知實相的緣故,就知道叁界衆生的惑、業、苦都是虛妄的相,如同夢幻空花。由于知道衆生虛妄不實,就生起真實的慈悲。也就是看到衆生在空無所有中執著不已,由執著而生煩惱造業,由業而不斷流轉生死,就發起誓願給予他真實安樂的慈心和誓除拔除其苦的悲心。就像看見瘋子在幻覺中虛妄執著、受苦,就油然生起慈悲之心!這樣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都會布施給一切衆生,願他早日離苦得樂。

  而且,了知真實法身之後,就生起真實的皈依心(佛法僧叁寶總的就攝在“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中,離此再沒有佛法僧叁寶,這時就起真實的皈依心。皈依什麼?就是皈依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或者以淨土來說,最終的歸宿就是證入常寂光淨土,也就是徹證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樣就一心歸入淨土。)。推己及人,就會發願攝取一切衆生生入安樂佛國,同成佛道。所以,本論的五門法是由前前發起後後,輾轉地生起。

  【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以上講了由了知實相就生起真實的慈悲心和皈依心。慈悲、皈依和巧方便在下面開示它的行相。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怎麼修是菩薩的巧方便回向呢?“菩薩巧方便回向”,就是說修禮拜等五念門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得阿彌陀佛本願力住持而享受安樂,唯一希求拔除一切衆生苦故,從心中發願:以此善根,攝取一切衆生同生極樂國土!這就叫“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根據王舍城說的《無量壽經》,叁輩往生當中,雖然行持有優劣差別,但都發了無上菩提心。這無上菩提心就是願作佛的心(也就是誓願證到無上佛果的心)。而願作佛的心,就是度衆生的心。(意思是,想作佛的目的是爲了得到最大的能力,能救度一切衆生。或者換過來說,爲了最圓滿、最徹底地救度衆生,就要得到最大的利他能力,而這種能力只有成佛時具有,因此立誓證取佛果。)再說度衆生的心就是攝取衆生生清淨佛土的心。(也就是把長劫在輪回中受苦的衆生都攝取到清淨佛國,使他永離苦難。)所以願生安樂淨土的人要發無上菩提心。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如果人不發起無上菩提心,不是爲救度一切衆生誓願證取佛果而求生淨土,只是聽到極樂世界不間斷地享受安樂,爲求享樂而發願求生,也應當不得往生!所以說“不求自身得佛力住持而不間斷地享受安樂,只爲拔除一切衆生苦故”。

  這樣知道淨土的正因是菩提心之後,就放下爲一己求享樂的心,而發起拔除一切衆生苦的誓願。爲了能實現拔除衆生苦,就以求生極樂世界作爲速成佛道的途徑。這樣就是正確的發心。總之,了知了成就淨土的因行如何,就主動盡力地發菩提心。

  【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

  所謂的“住持樂”,是說彼安樂淨土爲阿彌陀佛的本願神力所住持,享受安樂沒有一刹那間斷。

  【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

  “回向”一貫的解釋,就是把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都布施給一切衆生,和衆生共同趨向佛道。

  【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衆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𣕊(

  tiàn

  ,欲摘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𣕊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所謂的巧方便,是說菩薩發願以自己心中生起的智慧火,燒盡一切衆生的煩惱草木,如果有一個衆生還沒有成佛,我就不取佛果。這樣做的結果是:衆生還沒有全部成佛,菩薩自己早就成就了佛道。

  這就像一根燒火棍子,想摘下一切草木焚燒窮盡。這樣摘下的草木堆得無邊無際,就開始用燒火棍子去燒,結果地上的草木還沒燒完,燒火棍子早已燒盡。就像這樣,發願自己最後成佛,卻做到了提前成佛,因此叫做“巧方便”。

  巧方便體現在哪裏呢?就是菩薩利他反而早成佛道。越是不以自己爲重,越是念念利益衆生,反而成就越快!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菩薩想我要生起智慧火來燒盡一切衆生內心的煩惱。他在教化衆生的過程中,自己的煩惱很快消盡了,不必給他安立一個佛的名字,實際上他已經成就了佛道!這是說放得下自己這個假我,一心爲衆生而修行,這樣以放下愛執自我的緣故,自己的煩惱很快就能消盡。如果不求利他而只求自利,那緣著這個自我,爲我而貪,由我而慢,以我得不到而嗔,以我不如人而嫉妒,像這樣,煩惱就會越來越大。所以,菩薩這樣回向就是“後其身而身先”,稱爲“巧方便”。這一句出自《老子》,一般認爲把自己放在最前才是領先,其實把自己放在最後就達到領先。

  【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這裏說的“方便”,是指心裏發願攝取一切衆生同生安樂佛國!這安樂佛國就是畢竟成就佛道的無上方便。

  也就是只要能把衆生攝取到阿彌陀佛的淨土,衆生就自然超出生死,自然就證得無生,燒盡了煩惱。所以生淨土就是畢竟成佛的道路、無上的方便!

  這裏具體地講了怎麼發菩提心的問題。結合淨土法門來說,發菩提心就是發起願求佛果的心;而願求佛果,就是爲了最有效地普度衆生;而普度衆生就是攝取一切衆生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結合在淨土上發菩提心的方式。

  【△離菩提障者。】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菩薩這樣善巧了知回向成就,就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或者叁種和修證菩提相違的障礙。

  這裏,“善知回向成就”是遠離菩提障的因,“遠離菩提障”是“善知回向”引出來的果。

  何等叁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是遠離哪叁種菩提障呢?一是依智慧門,不求自身得安樂,遠離以計我的心貪著自身。因此能遠離第一種菩提障。

  一般凡夫沒有智慧,他不認識緣生緣滅的五蘊上沒有常住、獨一的我。世俗中,這只是如夢一樣的虛幻相,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上沒有人我,就好像地、水、火、風的微塵堆裏沒有柱子一樣。不但沒有人我,連五蘊的現相也空無所有。但不了達這一點的人,就念念認爲有我,念念都在想讓我怎麼得快樂,心一直貪著在自己身上。這裏依智慧門,見到只是蘊沒有我,進一步見到蘊空無所有,在見到沒有可貪可執著的我之後,就放下了念我、計我的心而不再貪著自身。也就是不再求這個“我”怎麼得名聲、得恭敬、得享受等等。

  這也是由“善能了知回向”這一成就所引出的結果。也就是通過觀察廣說的二十九種淨土莊嚴、略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就了達實相原來是法身智慧,這上面既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四大假合的身不是自己的真身,緣生緣滅的分別心不是自己的真心,真正的自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這樣依于智慧了達實相,就不起計我的心貪著自身,也不爲這個虛假的身心求享樂。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這裏把智和慧分開來解釋,智是了達緣起差別,能如理取舍的心。慧是了達諸法空性的心。所以說“知進守退,叫做智;知空無我,叫做慧”。

  這裏要了知的是:愛重自己、爲自己求享樂是導致衰損的根本,應當舍棄;愛重他人、爲衆生求安樂是出生利樂的根本,應當進取。依于知緣起的智明了取舍,就不再爲自身求享樂,從此一心爲衆生求利樂。

  再下來,了知“我”空無所有的心,就叫慧。依于了知無我的慧,就遠離以計我念我的心貪著自己。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

  第二、依慈悲門,拔濟一切衆生的苦難,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因此能遠離第二種菩提障。

  一般人不會去體會衆生是如何缺乏安樂、具足苦惱,因此發不起大慈大悲的心,也不會想盡心竭力地把衆生從生死大苦海中救出,盡心竭力地給予衆生永久不變的無漏安樂。但由上面“善能了知回向”這一成就,就會發起悲心拔濟衆生苦,發起慈心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

  也就是,通過觀察廣說的二十九種淨土莊嚴、略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之後,就明白實相是什麼,再觀照叁界衆生,就知道衆生無不落在虛妄的相中,處在惑、業、苦的循環中流轉不已,不但得不到絲毫安樂,反而相續不斷地感受生死諸苦,以這種觀照就會引生真實的慈悲心,發誓拔除一切衆生的生死大苦,讓他得到究竟安樂。像這樣就遠離了第二種菩提障。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這裏慈悲的定義跟現在講的剛好相反。這種說法來自《南本涅槃經》。在佛經翻譯的早期,名相不像現在這樣固定。所以這裏按現在的習慣換過來說:拔苦叫悲,與樂叫慈。依于悲,就發起救拔一切衆生苦的誓願和行動。依于慈,就發起給予一切衆生樂的誓願和行動,由此就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

  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第叁、依方便門,生起憐愍一切衆生的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的心態。因此能遠離第叁種菩提障。

  一般人對自己最愛重,不論做什麼都是爲自己服務,想方設法地供養自己、恭敬自己,這樣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結果造的都是生死輪回的業,成了菩提的障礙。

  這裏由“善能了知回向”這一成就,或者說通過觀察廣說的淨土二十九種莊嚴、略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就開始了知實相。從此,內心的方向會完全轉過來。由于見到“我”本來沒有,而叁界衆生都處在惑、業、苦的循環當中,都是無而現的虛妄相、錯亂相、輪轉相,這樣就對一切衆生生憐愍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的心。

  這個“身”只是惑業力變現的假相,並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所以就不再起供養恭敬這個虛妄業報身的心。再看衆生都不見自心的緣故,顛倒地攀緣執著,枉受輪轉,因此盡量用善巧方便把衆生攝取到極樂世界,讓他們快速脫離苦海,證得菩提。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內心正直沒有谄曲,叫做“方”。把自己置之度外,叫做“便”。依于內心正直,見到叁界衆生虛妄執著而不斷受苦時,就自然生起憐愍的心。依于把自己置之度外,也就遠離了供養恭敬自身的心。

  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以上叁種叫做“由善能了知回向成就,而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

  也就是通過觀察淨土的廣略莊嚴,了知實相之後,再觀照衆生,就知道衆生的境界都是虛妄的。從這裏心開始發生轉變。怎麼轉變?就是回向這一段講的,從此以後,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都不求自身得佛力住持而恒時享樂,唯一希求拔除衆生苦的緣故,發大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往生極樂國土。這樣就能遠離叁種菩提障,就是:依于智慧門,不求自身得安樂,遠離以計我的心貪著自身;依于慈悲門,拔除一切衆生苦,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依于方便門,生憐愍一切衆生的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的心。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