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
菩薩遠離以上叁種和菩提相違的法之後,就得到叁種隨順菩提的法。是哪叁種法呢?一是得到無染清淨心,因爲從此以後已經不爲自身求種種內外的樂,所以得到了無染清淨心。(“諸樂”是指由受用五欲所生的種種外樂、由禅定所生的種種內樂等。)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菩提是沒有煩惱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的清淨處。如果只爲自身求五欲樂、禅定樂等,這樣以執著自我的心發起造作,就落在雜染的因果中,和顯發清淨的菩提背道而馳。如果能放下爲自身求種種樂,就止息了煩惱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所以這和現前菩提是隨順的。所以說無染清淨心是隨順菩提的門徑。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
第二是得到了安清淨心。因爲心裏已經發起誓願,要拔除一切衆生苦,而且已經在爲此努力,所以是得到了安清淨心。
【菩提是安隱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菩提是能讓一切苦惱衆生得到安穩的清淨之處。如果不發心拔濟衆生使他們遠離生死苦海,那就和大菩提安穩一切衆生不相隨順。相反能發誓爲一切衆生拔除生死苦,而且能發起行動,那就隨順菩提,所以說是順菩提門。
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第叁是得到了樂清淨心。因爲已經發誓要讓一切衆生得大菩提,已經發誓要攝取衆生生安樂國土,因此是得到了樂清淨心。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一切粗分輪回苦和細分遷流苦都畢竟永離的常樂之處。凡是證得畢竟常樂的諸佛,都以無量無數的方便攝取衆生同得安樂。如果不發心讓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就和菩提背道而馳。
這畢竟常樂依靠什麼途徑獲得呢?依靠大乘門獲得。大乘門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入了極樂世界,就直接登上了不退地,從此得佛力住持,修持大乘只進不退,在證得實相後隨念真如斷除二障,就獲得了畢竟常樂。所以本論在顯示得到樂清淨心的理由時,首先說“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接著又說“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這就是把發願“讓一切衆生得到大菩提”具體落實在“攝取衆生往生極樂世界”上。
如果能發誓讓一切衆生得到大菩提,又能發願攝取衆生生彌陀國土,那就在自己心中出現了樂清淨心,以這樣的心作爲因,就隨順畢竟常樂的菩提,所以說是隨順菩提的門徑。
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要知道:如果自己有了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和樂清淨心,就叫“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
按上面這樣遠離成就菩提的違品、具足成就菩提的順緣,從此就入了菩提正道。
【△名義攝對者。】
“名義攝對”就是把上面講的種種名相再按意義作歸納和對應。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叁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要知道:上面從智慧、慈悲、方便這叁種門所生的“不爲自身求樂”、“拔一切衆生苦”和“攝取衆生生安樂國土”都統攝在方便當中,這樣以方便攝取般若,以般若攝取方便,就是大乘菩薩不住空、有二邊的中道妙行。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衆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
般若是指了達人法二空真如的慧。方便是指通達權巧方便、應機施教的智。由了達人法二空的真如,執著人、法的妄心活動就會寂滅;由通達權巧方便,就能廣大明見衆生千差萬別的機緣。
雖然以明察衆生機緣的智順應根機善巧教化,卻沒有緣此緣彼的分別;雖然以寂滅人法分別的慧沒有攀緣的知,卻能廣大明見衆生的機緣。這就是般若和方便雙運。無分別而見機行事,見機行事而無分別,就像明鏡無心而照物,照物而無心。
【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
然而智慧和方便是互相爲因緣而發起動用的,也是互相爲因緣而得以寂靜的(動是指說話、做事等一切動用;靜是指無分別而寂靜。)。動用中不失寂靜,是般若的功能;寂靜中不廢動用,是方便的妙力。所以要用從智慧、慈悲、方便這叁門所出的方便攝持般若,又要以般若攝持方便,要這樣互相攝持而行于中道。
也就是方便起用時,要有般若攝住它,不能離開般若而耽著在事相上;般若寂靜時,又要有方便攝住它,不能離開方便而墮入偏空。只有般若、方便互相攝持,才是不住空、有二邊的妙行。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爲衆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上面講的“應知”,就是交代要知道智慧和方便是出生菩薩的父母,所謂“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菩薩以般若爲母、以方便爲父,一切引導衆生的諸佛無不是由般若、方便和合而生。)。由于般若、方便和合而修,就能現前菩薩的一切法,因此說是出生菩薩的父母。相反不依靠智慧和方便,菩薩的法就無法成就。
爲什麼無法成就?因爲:如果沒有照見人法皆空的智慧,利益衆生時就決定墮在執著人、法實有的顛倒中,所謂“菩薩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而如果沒有利益衆生的方便妙行,在觀法性時,又會像小乘證入偏空涅槃。這兩種都是菩薩的系縛,《維摩诘經》上說:方便沒有般若攝持,是菩薩的系縛;般若沒有方便攝持,也是菩薩的系縛。所以修菩薩道務必要知道這個要點。
下面論中又把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歸納成無障心,把獲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歸納成勝真心。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叁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要知道,上面講的心中已經遠離計我的心不貪著自身、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的心,這樣叁種法就是已經遠離了菩提心的障礙。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五黑”指殺盜淫妄酒。“十惡”就是身叁惡——殺、盜、淫;口四惡——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叁惡——貪、嗔、邪見。)。四顛倒障聲聞果(“四顛倒”指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心。無常執爲常,是常顛倒;苦執爲樂,是樂顛倒;無我執爲我,是我顛倒;不淨執爲淨,是淨顛倒。)。此中叁種不遠離,障菩提心。】
諸法各有自己的障礙。比如“風能障靜”:就是風刮起來呼呼響,就障礙了安靜;“土能障水”:就是有土屯積,水就不流動;“濕能障火”:就是由水的濕性能使火熄滅;“五黑十惡障人天”:就是造作五黑十惡的業,就障礙生人天善趣;“四顛倒障聲聞果”:就是執著世間的現相常、樂、我、淨,就發不起出離心、入不了解脫道、證不到解脫果。而這裏說的叁種不遠離(就是不遠離我心貪著自身,不遠離無安衆生心,不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那就直接障礙生起菩提心。
【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叁種障礙也。】
“應知”就是要了知:比如想得到人天善趣,就應當遠離五黑十惡;想得到解脫,就應當遠離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想菩提心沒有障礙,就應當遠離上面叁種違品。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叁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又要知道,上面講的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這樣叁種清淨心簡要地歸在一處,就是“成就妙樂勝真心”。
下面先解釋樂的種類,再解釋怎麼把叁種心歸納爲“妙樂勝真心”,以及“妙”、“勝”、“真”這叁個字的涵義。
【樂有叁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禅二禅叁禅意識所生樂。叁者法樂樂,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
爲了明確殊勝的樂是什麼,首先要了解樂有外樂、內樂、法樂樂叁種。
外樂是指前五識所生的樂(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了別色、聲等境相的心。)。外在有可意的色、聲、香、味、觸,五識取到這五種欲塵而發起受用時,就會生起樂受。這樣的樂叫外樂,屬于欲界人天的五欲之樂。
“內樂”就更高一層,指色界一到叁禅得到禅定後由意識所生的喜樂。由于心已經厭舍外在的欲樂,就往內收攝系在一個所緣上,這樣修持得到禅定,就會從內在發起喜樂,叫做內樂。屬于色界天人的喜樂。
再高一層,就是“法樂樂”,指智慧現見實相所生的樂。這智慧所生的樂,不是由受用五欲生的外樂,也不是由禅定發起的內樂,而是由“愛樂佛功德”生起。“佛功德”是指如來智慧德相。
【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叁種心,清淨增進,略爲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叁界中樂。真言不虛僞,不顛倒。】
這遠離計我的心、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遠離供養自身的心,這樣叁種心就是得到了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在這清淨得以增進的階段,就簡要概括爲“妙樂勝真心”。
“妙”是指這種樂極好,因爲這種樂是緣于佛而生起的。“勝”是說這種樂超勝叁界內外諸樂(或者五欲樂、禅定樂)。“真”是說不虛僞、不顛倒。“虛僞”就是乍看起來像有真實的樂,對它審察卻一無所得,像陽焰、像夢幻,虛僞無實。“顛倒”,是指世間的五欲樂和禅定樂…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