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叁)▪P2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真實的安樂,只是苦的自性,但是顛倒地把它執爲安樂。總之,五欲樂和禅定樂是虛僞顛倒的,只有無漏法樂才是真實安樂。

  所以遠離計我的心、遠離不安立衆生的心、遠離供養自己的心,不是自己吃虧得不到安樂,反而由此現前了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以心清淨的緣故,能發起善妙、殊勝、真實的安樂。所以把得到這叁種法概括爲大安樂的心,叫做“妙樂勝真心”。

  【△願事成就者。】

  緊接上面,就是由于有上面種種實修,自己所願的往生大事就能隨意自在成就。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像這樣,菩薩發起了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由于心清淨的緣故,就能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要明白這一點。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應知”是交代要知道“由上面這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佛的清淨國土,不是由其它因緣而生”。

  所以,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這四種心是得生淨土的正因,生淨土是這四種心所感的妙果。這樣就知道,修淨土要隨分隨力發起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和勝真心。

  是名菩薩摩诃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由于按上面這五念法門如法修持,就能往生佛的清淨國土,所以這叫做“菩薩大菩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這也是因爲上面講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是隨順于往生淨土、圓成二利的法門。所以說隨順這五種法門,禮拜、稱贊、作願、觀察、回向,就一切所作都能隨意自在成就。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

  論中“隨意自在”是說:以這禮拜、稱贊、作願、觀察、回向五種功德的力量,能使行者受生清淨佛土,而且能從淨土出來,遍入十方世界普度衆生,所以入淨土和出淨土都隨意自在成就。

  再更具體地說,如果能隨順五念法門真實修持,以身、口、意、智、方便智這五種淨業的力量,就能在往生後現前一切自在,所謂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願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像《華嚴經》所說的十種自在都會得到。彌陀願海的神力和自己淨業的力量一經和合,就必然會這樣顯發!

  【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

  上面講的這五種業,實際就是五念門的操作。身業是指運轉起身體,專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是指運轉起口舌,專一贊歎阿彌陀佛(包括稱念佛的名號和贊歎佛的功德)。意業是指運轉起意識,作願一心專念往生極樂世界;智業是指運轉起揀擇事理的智慧,觀察淨土二十九種莊嚴成就;方便智業是指善巧攝集所修的功德,回向和衆生同生西方。

  【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上面講的“隨順法門”是說:這身、口、意、智、方便智的五種業和合而修,就是身心完全隨順著往生淨土的法門,結果會得到一切所作自在成就。

  也就是遵照這裏的修法,精進發動身、口、意、智慧和方便智來修行,將來一切所作都會自在成就。也就是自在地往生、自在地見佛、自在地成就大乘功德,成就智慧、成就慈悲、成就神通、成就叁摩地、成就陀羅尼、成就廣大利生事業……,總之,一切所作都會隨心所欲地自在成就!所以這五念門是自在成佛的法門。

  【△利行滿足者。】

  就是以上修持淨土的五念門具足自利和利他的修行。所謂滿足,就是在自他二利的修行上具足一切支分,毫不缺少。

  複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叁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又要知道: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哪五種門呢?就是第一、近門,第二、大會衆門,第叁、宅門,第四、屋門,第五、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入衆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

  由這五種門顯示了入、出淨土的次第情況,或者成就自他二利的步驟。

  首先,在入淨土的情況中,最初生到淨土是近相,就是指往生後當時就入在大乘正定聚當中,從此永無退轉,已經接近了無上菩提,所以叫做“近相”。入到淨土之後,就入在如來的大會衆裏,成爲其中的一員。入在大會衆當中之後,就應當入到修行安心的舍宅中(也就是應當入在殊勝寂止的舍宅中)。入了寂止安心的舍宅後,又要到達修行所居的屋宇(就是應當進入勝觀的屋宇)。修行止觀成就之後,又要到達教化地。

  【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這個教化地就是菩薩自娛樂地(《大乘莊嚴經論》說:菩薩在輪回裏度衆生,就像遊花園。春天季節很好的時候,人們喜歡入在園林裏遊玩,在那裏沐浴、進餐、歌舞、娛樂等等。得到成就的菩薩把生死界看成園林,在裏面示現神通、教化衆生,這是菩薩的娛樂,能得到極大法樂。),所以最後一門——出淨土門叫做“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在這五種門當中,前四種門是入淨土成就自利的功德。也就是最初入到淨土,再入在如來大會衆裏,再入修行安心的舍宅,再入修行所住的屋宇。這四種門就是入淨土次第成就自利功德。第五門就是成就後從淨土出來,在十方世界普度無量衆生,這一門是出淨土成就利他功德。總之,由次第完成入、出五門,就圓滿了自他二利的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以上成就入功德的四門和成就出功德的一門是指什麼呢?論中解釋說: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入第一門”,就是爲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恭敬地禮拜阿彌陀佛,由于恭敬地禮拜佛,就生到佛的國土。這叫“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至誠恭敬地禮拜阿彌陀佛,願生佛的國土,就是最初的功德相。

  “願生佛國”四個字不能輕易放過。如果只是爲了在世間消災免難、得到人天福報而禮拜阿彌陀佛,這樣並不能生在佛的國土,因爲內心沒有求生佛國的誓願。爲了能生在佛國淨土,至誠一心地皈命阿彌陀佛,虔誠地禮敬佛,求佛攝受,就是最初的功德相,由此能生極樂世界。

  古德當中,唐代道綽大師晝夜六時不缺禮敬,宋代王龍舒居士每天禮佛一千拜,都是修持禮敬的典範。還有很多修行人端坐不背對西方,也是表達一生的願望在往生西方上,所以恒時禮敬西方淨土、禮敬阿彌陀佛。這樣平時注重禮敬西方、禮敬佛,臨終就會往生西方佛國。

  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

  “入第二門”,就是用自己的口贊歎阿彌陀佛,隨順無礙光如來名號的妙義,口裏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于這是依如來色身光明的智慧德相而修行,所以能入在如來大會衆裏,叫做“入第二門”。

  “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是指阿彌陀佛色身的光明以智慧爲體,光明無礙,普照十方,只要得到佛光的照觸,就能滅除無明、滿足所願。行者知道佛光周遍普照,得到佛光照觸就能滅除無明、滿足所願,因此隨順如來光明智慧德相,稱念佛的名號。以念佛名號的緣故,就得到佛光攝受,因此往生之後就入在佛說法的大會衆裏。

  往生淨土的人有些生在邊地疑城,暫時不能入在大會衆裏聽佛說法,原因就是念佛時有疑心,對佛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惑不信。

  所以贊佛的功德非常重要。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能消除見佛聞法的障礙,往生後就不會生在邊地疑城,直接能進入如來大會衆裏聽佛說法。

  【依如來名義贊歎,是第二功德相。】

  依照如來無礙光名號的妙義,真誠地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第二種功德相。

  最簡便的贊歎就是念名號,因爲名號含攝有佛的萬德,稱念名號就是在贊歎佛的功德。比如“阿彌陀佛”名號有無量光的涵義,念“阿彌陀佛”就是在贊歎“無量光佛”。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