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四)

  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叁門。

  “入第叁門”,就是以一心專念,作願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由于修習奢摩他寂靜叁昧行,得以入在蓮花藏世界中,這叫“入第叁門”。

  【爲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叁功德相。】

  爲了修成寂止,一心願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第叁種功德相。

  這裏說的“寂止成就”,是指一生到西方,就能止息身口意一切惡行、一切煩惱、一切貪計自我的心和小乘作意等。因爲希求得到這樣的寂止,就一心作願生阿彌陀佛國土,這是第叁種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入第四門”,就是以專心憶念、觀察彼阿彌陀佛淨土的國土、佛、菩薩種種莊嚴,以修持毗婆舍那的緣故,到達阿彌陀佛淨土不可思議莊嚴之處,受用種種法味妙樂,這叫“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

  說到“種種法味樂”,是指勝觀當中,觀察國土種種功德莊嚴,有觀察佛國無量清淨相的法味;觀察菩薩種種功德莊嚴,有攝受衆生的大乘法味;觀察彌陀世尊的功德莊嚴,有畢竟獲得佛力住持而無虛作的法味;總的觀察國土、佛、菩薩叁種功德莊嚴,效仿西方淨土的莊嚴,爲成就自己的淨土發起修行,有願攝取佛土的法味。像這樣,有無量無數莊嚴佛道的法味,因此說“種種”。

  【是第四功德相。】

  專心憶念觀察極樂淨土的妙相莊嚴,有受用種種法味妙樂,這是第四種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出第五門”,就是指極樂淨土的佛、菩薩、國土二十九種莊嚴,都是第一義谛妙境界相。了達這一點後,再看叁界的虛僞相、顛倒相、輪轉相、無盡相,就會油然生起大慈悲心!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的因緣,示現跟他相應的應化身,回入在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這樣就到了教化地(也就是在淨土成就自利功德之後,就到了以教化衆生爲主的地位。)。

  爲什麼這時會到達教化地呢?因爲因地以願力做過回向。因上修回向門時,修集任何功德都回向給一切衆生,願攝取衆生往生安樂國土,乃至得大菩提。這樣恒時回向祈願,本願的力量不落空,在淨土成就自利之後,自然隨本願力牽引而出第五門。

  下面解釋論中說的“示應化身”、“遊戲”和“本願力”。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

  說到“示應化身”,是指像《法華經》講的觀音菩薩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就示現何身,現佛身、現菩薩身、現比丘身、現居士身等等。也就是在淨土成就無生忍力之後,就能做到跟觀音菩薩一樣,在十方世界示現千百億化身。

  【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爲不難,如似遊戲。】

  “遊戲”有兩個意思。一是“自在”的意思。菩薩度衆生就像獅子搏鹿,輕而易舉,猶如遊戲。

  所以往生淨土成就廣大功德後,再回來度衆生就非常容易。不論去哪裏度哪一類衆生,都得心應手,毫無困難。

  【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衆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示度衆生,如似遊戲。】

  二是“度無所度”。菩薩觀察到衆生空無所有,雖然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實際沒有一個得滅度的衆生。這也顯示出度衆生猶如遊戲。

  就像幻師幻變很多象、馬,他知道這些象、馬只是虛妄的相,這樣變化只是做遊戲而已,不是有什麼實在可得。像這樣,菩薩大做夢中佛事,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卻不見實有什麼衆生得了滅度。衆生只是無而現的假相,哪裏是實有呢?既然只是假相,哪裏見到有衆生得滅度呢?

  【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于法身中,常在叁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說到“以本願力回向”,是顯示大菩薩不動法身、常在定中,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都是以本願力發起。就像阿修羅琴,雖然沒有人彈奏,種種樂曲卻自然顯現。

  《大智度論》說: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給衆生說法,但菩薩的心沒有分別。就像阿修羅琴,常常自然發出妙音,隨人願意聽什麼,就作什麼音聲。在出妙音時,沒有散亂的心,也沒有收攝回來專注的心,只是由福德力所生,隨人的意願而發出聲音。法身菩薩也是如此,沒有分別,沒有散亂,沒有說法的相,只是無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緣的緣故,自然現身說法、神通變化。

  總之,大菩薩在因地發願普度衆生,到成爲法身菩薩時,就以本願力任運現種種化身、作種種神通、說種種妙法,這就是教化地的功德相。

  所以現在按《普賢行願品》發願非常重要。現在能按殊勝的願文作意發願,將來往生得到成就,就自然隨普賢行願力的牽引,成辦極爲廣大的利生事業。這一切都要從現在發願種下圓滿的因開始。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要知道:菩薩往生淨土依次進入這樣四種門,就圓滿成就了自利之行。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所謂“成就”,是說由依次入這四種門,就圓滿了自身的利益。“應知”,就是要了知由于成就了自利,就能廣大成辦利他,不是不能成就自利,卻能成辦利他。

  所以自己心中能發起智慧和慈悲的光明,才能爲衆生破除無明,使他離苦得樂。而且光明發得越大,破暗拔苦的能力也就越強。自己還是漆黑一團,怎麼能破除別人的黑暗?又像自己還不會遊泳,怎麼能跳入大水拯救別人呢?《大智度論》上說:“如果菩薩還不能度自己卻說要度衆生,這是不合理的。”

  以上的五門分成入、出淨土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重點是成就自利,後一階段的重點是成辦利他。

  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要知道:菩薩由第五門從淨土出來,化現在十方世界教化衆生,就是成就回向利他的修行。

  【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

  論中說的“成就”,是講往昔把一切功德回向衆生同成佛道,這時就證得教化地的妙果。不論是因上回向功德利益衆生,還是果上真實教化衆生,沒有一事不能利益衆生。

  總之,一切唯心造,自己的心在因上按這樣作意回向、在果上按這樣現身說法,由于發起的是真實利他的心,所以都能利益衆生。因上把功德真誠回向給衆生,作願攝取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果上成就自利後就登入教化地,隨本願力的牽引,任運地利益衆生。

  【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應知”,就是要知道:由利益他人就能成就自利,不是不能利他而能完成自利。

  也就是由于發大心要利益衆生,才誓願證取佛果,發起菩提心。而且爲了利益衆生,才受持菩薩戒,成就六度的功德。或者因爲發起了廣大利他心,就破除了貪著自身的狹小心量,由此使福德像虛空一樣廣大。而且通過利益衆生,才消除了自己身上各種習氣,才發起利益衆生的方便、願力、智慧、事業等,才成就報化二種色身和清淨刹土。像這樣,就是由利他的緣故,就能成就自利。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菩薩像這樣修五念門的法行,利益自己、利益衆生,就能快速成就無上菩提。因此五念門是速成佛道的妙法。

  【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爲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佛所證到的法,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由于證得了無上菩提,就稱之爲“佛”。現在說“修五念門能速得菩提”,就是能很快作佛。

  【阿名無。耨多羅名上。叁藐名正。叁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

  梵語“阿”是無,“耨多羅”是上,“叁藐”是正,“叁”是遍,“菩提”是道,合起來翻譯,叫做“無上正遍道”。

  【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無上”是說無上菩提徹證法界理體,窮盡心性本源,再沒有超過其上的法。

  【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爲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

  怎麼說是“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呢?就是用“正”、“遍”、“道”這叁個字來說。

  所謂“正”,就是指現見實相的聖智。這是如于諸法的真實相而知,因此稱爲“正智”。由于法性沒有相,所以聖智就沒有知。

  意思是說,如果法性住在某一種相上,那就不成立是萬法的平等性。所以法性離一切相,不是青黃赤白,不是長短方圓,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乃至非此、非彼、非任何一相。既然法性無相,照見法性的聖智就沒有緣取境相的知。以聖智是如實知的緣故,稱爲正智。“正”是用來區別邪智。不如實的了知,就是邪智。

  【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

  “遍”有兩個意思:一是佛的聖心遍知一切法;二是法性身遍滿法界。不論是法身還是聖心,都無不周遍。

  其實,聖心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聖心,本來不二,只是爲了讓人好理解而說成兩分。這法性身本是光明覺性,這覺性原是萬法的本性,所以法身遍滿法界,靈明的覺性普照一切。

  【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道”就是無礙的道。經上說:十方世界得到無礙的人,都是由一種道超出生死。…

《往生論注講記(二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