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經利益隨心論講記(印光大師文鈔選編)▪P2

  ..續本文上一頁間突然暴死,胸口有點溫熱,家人服侍在旁。不久他蘇醒了,說自己死後被一個官吏勾攝到一座王府裏。庭院中有幾千囚犯,披枷戴鎖,朝北而立。閻王坐在高座上,旁邊很多侍衛。

  李山龍走到臺階下,閻王問他:“你平生作什麼福業?”他回答:“鄉裏人每次設齋的時候,我布施東西作爲資助。”閻王又問:“你身體做什麼善業?”他回答:“每天誦兩卷《法華經》。”閻王說:“很好!”就請他走上臺階,登上高座。閻王離開座位,對面而坐。李山龍開經才念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這幾個字時,閻王就請他下座。李山龍下來,庭院裏的囚犯忽然間不見了。

  閻王說:“你誦經的福德不但利益你自己,囚犯們聽到誦經的聲音都已經脫免了。真的很好!現在放你回陽間。”又對官吏說:“你可以帶他巡遊各大地獄。”

  官吏就引著山龍朝東走了一百多步,經過一座鐵城,說是罪人的住處。山龍心裏很哀憫,口裏稱“南無佛”。又往前走,見到一口大鍋,火勢猛烈,熱湯滾沸,旁邊有兩個人坐著、躺著。山龍問他們,他們說:“我們本來要受镬湯的罪報,蒙賢者稱南無佛,所以在地獄裏得到一天休息。”

  山龍又稱“南無佛”,這樣就返回了陽間。離他斷氣時已經七天了(這裏明顯看出,以誦經的功德能加持幽冥衆生,讓他們共同得到佛法恩光的照耀)。

  還有一位史阿誓居士,住在郊南福水的陰面。平時誦《法華經》,行走、站立從不間斷。當他做邑令史的時候,出入城郭一定從小路上走,低氣怡顔,緣念相續。(這是他爲了讓誦經不間斷,在進出城市的時候不走大路而只走小路。原因是大路上人多嘈雜,容易分心。“低氣怡顔,緣念相續”,就是心很安靜、氣息很低,神情喜悅,一句一句地誦《法華經》。)他生平沒騎過馬,這是他按經上講的要哀愍一切衆生,所以就不騎馬。

  到他病終的時候,有異香散播一裏多的範圍。過後十年,他妻子也死了。夫妻合葬,把他的棺材打開時,見到舌頭跟在生時一樣(他誠心誦經的舌頭死後十年,還跟生時一樣,這是緣大乘經虔誠熏修的功德力所致)。

  又有薛嚴,做忠州司馬的官。一生長齋奉佛,每天誦《金剛經》30遍。到72歲他快臨終時,見到幢幡、寶蓋從空中降下,耳朵裏充滿了音樂聲。他妻子見到薛嚴冉冉升空而去。恒時異香濃郁,家人都聞到了。

  【猶如意珠,似無盡藏,取之不匮,用之無窮,隨心現量,悉滿所願。】

  “如意珠”,是能賜予一切所願的寶珠;“無盡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藏。大乘經就是極其微妙的如意珠和無盡藏,依著像如意珠和無盡藏一樣的大乘經受持修習,就能源源不斷地出生功德,無論從中取得了多少,也不會有窮盡之時。無論受持了多少次,仍然輾轉地流現功德,賜予福德和智慧。而且它能隨著受持者的心量,恰如其分地滿足他的所願。像這樣受持極其微妙的大乘法寶,確實是大者得其大,小者得其小,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在很多人眼裏,大乘顯密尊經只是文字印刷品而已,沒認爲是無上的如意珠和無盡藏,這樣根本不了解大乘經微妙不可思議的作用,也不明白一切唯心的道理,因此在對大乘經典受持、讀誦、禮拜等的時候,不能竭盡自己的誠心和恭敬去做。)

  下面講幾個受持經典得大利益的公案,都出自《居士傳》。

  唐朝的樊元智居士,年輕時喜歡修道,住在京城南邊。依止杜順和尚,杜順和尚讓他以誦習《華嚴經》爲業,而且依經典修持普賢行。每次他誦經時,口裏屢屢都有舍利,前後得到幾百粒。有時夜晚誦經,口裏放光,能照到40多裏的範圍,遠近的人見到這樣的瑞相,都歎爲奇異。

  92歲時,樊元智無疾而終。荼毗後,牙齒變爲舍利,有一百多粒,每一粒都放出光明,幾天不停止。僧俗大衆建塔作爲供養。

  (這是由于精心受持佛語,久而久之,心光發露。受持經典的功德力都是唯心所現。經的功德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受持的心力不可思議,這叁者和合起來,就出現不可思議的感應。)

  商居士,叁河縣人。7歲時能通佛書,後來在縣城西邊的田中建了房子。他有幾百手卷的佛書,每天閱讀、諷誦,未曾間斷。拜他爲師的有一百多人。每次他行走時,身體的骨骼珊然作響。

  到了90多歲,有一天,熱水沐浴,戴冠束帶。召集弟子們一起聚餐,告訴說:“我早晚就要走了,我的屍體用火焚化,千萬不要違背我的意願。”這天晚上,商居士端坐而逝。過了叁天遺體火化,骨骼像鈎鎖連環一樣。因此,鄉裏人建塔供養。

  陸康成,做京兆法曹的官職。有一天,忽然見到已故的官吏抱著案卷站在他面前。陸康成吃驚地說:“你已經去世了,怎麼來的?”他說:“這是冥府的檔案,都是來年要死于刀兵的人。”陸康成說:“是不是裏面有我?”官吏找出來給他看,他非常恐慌,請教說:“怎麼辦呢?”官吏說:“只有依靠《金剛經》了,所以特意來告訴你。”說完就不見了。陸康成取來《金剛經》讀誦,每天誦幾十遍。

  第二年,朱泚造反,命令他做禦史的官。他叱責朱泚說:“你這個賊臣,敢幹犯國土!”這下把朱泚弄得惱羞成怒,命令幾百騎兵圍繞射擊。陸康成默念《金剛經》,箭射不進去,朱泚就此作罷。後來陸康成去了終南山,在那裏終老。

  (這也是精誠的力量,一心貫注在《金剛經》上,使得幾百騎兵的射箭無法傷到身體。)

  【楞嚴所謂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求妻、求子、求長壽”,是求世間法的利益。“求叁昧”等,是求出世間修行的功德;“求大涅槃”,是求出世間無上佛果的成就。“如是乃至”是超越、省略的詞語,包括中間的所有一切。總之如果能竭盡誠心和恭敬,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利益都能求到。

  【夫大涅槃者,究竟果德。若論如來本心,契經全力,實屬乎此。但以衆生志願狹劣,與夫致誠未極,不能直契。故隨彼行心,滿彼所願。】

  大涅槃是究竟佛果功德的名稱。如果談起如來說法的本懷和契經全分的功力,實際上是要給予衆生大涅槃的佛果。但由于衆生的志願很狹小、下劣,又沒有對法最大的誠心,因此就不能直下契入,而只隨他內心的狀態給予相應的滿願。

  “志願狹劣”,就是沒有求無上菩提的大志願,追求的只是世間的功名、財富、長壽、健康、男女等等。既然只有這麼狹小、下劣的志願,也就只能隨他的志願,得到很小的世間利益。

  “致誠未極”,就是內在所傾注的誠心沒有達到極致。這樣只發出百分之五十或叁十的誠心,或者只有微薄的誠心,甚至了無誠心。像這樣沒有發起求無上道的大志願,又沒有竭盡自己的誠心,所以就不能直下契入佛法的真實義,而只能隨當時的心行如何,滿足他的所願。

  【倘宿根深厚之士,則頓明自性,徹證唯心,破煩惑而直趣菩提,圓福慧而速成覺道。獲契經之全益,暢如來之本懷矣。】

  如果是宿世善根栽培深厚的人(就是前世曾經承事諸佛,種了很深善根的人),一得到顯密尊經的啓發,就頓時明了自己的本性,徹底證得萬法唯心,破煩惱而直趣菩提,圓福慧而速成覺道。像這樣就是得到契經的全分利益,這才真正舒暢了如來說法度生的本懷。

  如來說法的本懷不是只讓衆生得到人天福報或小乘涅槃的果位,也不是想讓衆生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而是想讓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頓時明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而速成佛道。

  下面講叁個例子,說明宿根深厚的人得大乘經的啓發就能頓明自性:

  唐朝永嘉禅師精于天臺止觀法門,日常威儀中,常常安住禅觀。後來因爲讀誦《維摩诘經》而發明心地。

  遇安禅師讀《楞嚴經》,讀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時,把文句讀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就豁然大悟。

  又有靈隱清聳禅師最初參法眼禅師。法眼禅師指著窗外的潇潇雨滴,對他說:“滴滴落在上座眼裏。”清聳不明玄旨,後來因爲誦《華嚴經》忽然發悟,才深信“滴滴落在眼裏”。(《禅宗大德悟道因緣》)

  【譬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大根則拂雲以蔽日。小根則長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益隨心而勝劣。】

  就像從空中降下大雨,普遍滋潤萬物。地上的小草、大樹都因雨水的滋潤而得以繁榮。小草比喻小根,大樹比喻大根。大根受到雨水的滋潤,長成參天大樹,拂住雲端、遮蔽太陽;小草由于根小,受雨水的滋潤,也能長寸增分。

  這比喻佛道原本是唯一的真如,但受持佛經的利益卻隨受持者心量、心力的大小,而有上等、下等的差別。也就是同樣受持一部經、一部法,有的得到上等利益、有的得到下等利益,就像“大根則拂雲以蔽日、小根則長寸而增分”一樣。

  【然善根苟種,佛果終成。縱不能即獲巨益,亦必以因茲度脫。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

  然而如果種了善根,就終究會因此而成就佛果。縱然不能在當時得到大利益,也一定會在未來善根成熟時得到度脫。

  就好比戰爭中聽到塗毒鼓聲的時候,不論遠方或近前的人,都會喪失生命。這是指耳朵一接觸到塗毒鼓的聲音,就已經中毒。這個毒染在身上,即使沒有現前死去,也一定會在將來死去。像這樣,只要聽到殊勝的大乘法,只要用自己的心虔誠地對大乘經讀誦、受持等,這樣染進了識田,就永遠成爲道的種子。根性成熟的人現在就得到度脫,根性沒成熟的人到來世種子成熟時,也一定得到度脫。這就是古人常說“一曆耳根,永爲道種”的意思。

  “食少金剛,決定不消”:就是指其它食物經過胃等的碾磨後會被消化,但是吃了金剛,少到一個微塵的量,也決定不會被消化。這是比喻哪怕熏進去一點大乘佛法,或者領會、吸收了一點,那這個善根就一定保存在八識田裏,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最終一定會由此而得到度脫(就是最終會在時節因緣到來之時,這個善根就會萌發起來,就會成熟,就會解脫)。

  【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謂欤。】

  所謂“先以欲鈎誘引人趣入,然後再讓他趣入佛智”,就是說的這件事吧!

  所以佛法裏施設教法有方便說和真實說兩種。對于初機的人,首先是以欲鈎鈎引他,告訴他這樣念誦能夠消災免難、去病延壽、有求必應,等他求到了這些利益,就在深深感戴佛恩之余,願意聽佛的教導而尋求解脫、成佛。再進一步爲他開示諸法實相,就能入于佛智。這就是佛法接人的善巧。

  

《持經利益隨心論講記(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