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婆、欺負侮辱丈夫、或者溺愛兒女,或者虐待仆人,或者虐待前妻的兒女。她不知道做人能夠孝順公婆、恭敬丈夫、教育兒女、慈愛仆人、教養恩撫前妻的兒女,實際是世間的聖賢之道,也是佛門的敦本之法(凡是女人都應當在這裏培植福德,在這裏行聖賢之道)。以這個功德修持淨土,名譽決定會越來越好,一定會增福延壽。到了臨終決定蒙佛接引,直接登上九蓮。
下面是一個例子,這是蕅益大師著作裏記載的事:
明朝有一位端居士,17歲時嫁給章絜之居士,夫妻倆一同吃素。她天性喜歡布施,自己不留積蓄,不喜歡穿好看的衣服、戴珍寶手飾。對服侍、做事的傭人從沒有發怒罵過。對于公婆孝順承事,唯恐沒有照顧周到。她知道自己不能生育,就給丈夫買了一房妾,然後自己專心念佛,有一年多。
到她生病很重時,請婆婆一起來念佛,想告辭去西方。婆婆大聲叫她:“你再等等,等你弟弟端尚青來見一面。”這樣就拖到了第二天,弟弟來了,跟弟弟告別,聲音如同男子,大談禮義孝友的大節,談了半天不疲倦。到晚上,又請婆婆來助念。然後叁天不沾飲食,也不說別的話。
明朝崇祯十六年八月二十九,端居士吉祥而逝。她的公公婆婆也因此受到感動,信願念佛。公公是過後7天端坐而逝;婆婆是第二年秋天,受了歸依戒而往生的。
所以她是婦女,在家行持世間聖賢之道,確實做到了孝父母、敬丈夫、惠仆女。而且以這份孝心拔濟了公公婆婆一同超出苦輪,往生淨土。實際是成就了出世間的大孝。(《淨土聖賢錄》四編)
【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爲人即是爲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
要知道有因就一定有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自己如果種孝敬、慈愛的因,自己就得到孝敬慈愛的果。爲別人就是爲自己,害別人甚于害自己。所以理應這樣盡本分來實行,以期佛菩薩、護法龍天看到我的行爲,給我作證。我如果做得好,決定現世得到很好的名譽、能夠增福增壽,到了臨終一定得佛接引,往生西方。
十二、怎樣教育兒女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爲良善也。】
小孩從有知識開始,就要教他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的爲人之道,要告訴他叁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事實。這樣說是讓他曉得:自己的心和天地、鬼神、佛菩薩的心息息相通,沒有絲毫距離。無論何時何處自己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做一件不正的事,早已被天地、鬼神、佛菩薩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明鏡中完全顯出醜相,無可逃避那樣。這樣使得孩子內心有所畏懼,不敢起不正的心、做不正的事,能夠努力做個好人。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孝、悌等八德的涵義:
“孝親”,就是想到這個身體是由父母的恩德賜給我的,是由父母的精血孕育、撫養才長成了現在這個身體。父母和我實際上血脈相連。我愛自己的身體,就應當孝順父母。怎麼才是孝順父母呢?就是不做任何汙辱這個身體的事,而讓父母光榮。
“悌”,就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友愛。今生做了同一父母的孩子,就像同一身體上的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意思是彼此之間的憂愁喜樂、禍害幸福都關聯在一起)。所以兄長應當盡到友愛、弟弟應當做到恭順,兄弟之間和和睦睦、情同手足,造就家庭的幸福。
“忠”,就是待人做事一向秉于忠誠,沒有二心(比如在家承事父母沒有二心,在外對待上級、同事沒有二心)。凡事只求盡自己的本分,不計別人知不知道,這樣的人就堪爲世間楷模。
“信”,就是不隨意承諾、發言,凡事說到做到,有信用、有誠信。
“禮”,就是知道尊卑大小的差別,不違背准則。
“義”,就是仗義。“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指合乎正義的行爲。(就是在因果律上,能利益自他、給自他帶來安樂的行爲,在良知上理應去做的行爲。)“仗義”,就是守持一條原則,任何情況下只做正義的行爲,不做不正義的行爲。這樣做就“無往而不利”了。不論待人接物、說話做事,都成了利益自他、增長福慧的事。相反,小人見到有利可圖,就忘了天理、忘了因果,心裏被貪欲所牽,做出不正義的行爲,這就是“見利忘義”。這樣做,雖然暫時得了小利益,終究吃了大虧。
“廉”,就是清廉。“清”是指心裏清白,沒有汙點。“廉”是指不貪。要知道人生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盜竊,那就等于吃毒一樣,吃多了決定毀滅自己。知道這上面的因果之後,不論在什麼職位、做什麼事,都不貪取非分的錢財。這樣做到了廉潔,就能贏得大家的尊敬。
“恥”就是知道羞恥、慚愧。“恥”這個字利益無窮,有了它就和聖人接近,沒有它就和禽獸相同。所以任何時處都要披上“慚恥”的衣服,不能離開。人沒有羞恥之心,就什麼邪行都做得出來。即使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自己的貪婪、愚癡、傲慢、凶殘,也毫不在乎。這就是喪失“慚恥”的表現,變得和禽獸一樣了。
(以上除“禮”之外,都是按照印祖《德育啓蒙》而做的講述。)
【無論何人,即婢仆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
無論什麼人,就連仆人的小孩也不許打罵。要教導孩子對于長輩、老師恭敬承事。自己應當處在低位,守持謙卑,來養育德性。
【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谷,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
又要教孩子敬惜字紙,愛惜五谷。對于衣服、日用品也要愛惜,不可糟蹋。而且要養成仁慈之心,下至蚊蟲螞蟻都要慈悲愛護,不加傷害。又要禁止吃零食,免得身體得病或受損傷。
比如對“愛惜五谷”這一條,首先給孩子講五谷的來源,比如一碗飯怎麼由農民播種、施肥、耕耘、灌溉,又由多少陽光、水、土等的資源和合起來,經過多少時日的生長才長成稻谷,後來又怎麼收割、碾米、運輸,怎麼利用水、火等能源才做出了這碗飯,然後要靠這碗飯養活我們的身體。這樣如果對養育自己的五谷有愛惜之心,那就是善心;沒有愛惜之心,那就是惡心。修善的人會長存,不善的人會消亡。愛惜五谷的人得福報,糟蹋五谷的人會遭殃。
而且告訴孩子:我們應當有一份感恩的心,應當尊重一切衆生辛勤的勞動,尊重用汗水和心血換來的成果;而且也應當珍惜自己的福報。這並不是吝啬小氣。如果隨便糟蹋、浪費糧食,那才是隨便糟蹋自己的福報。不斷地糟蹋、浪費下去,多福就會變成少福,少福就會變成沒福,將來一定要受苦。
和“愛惜五谷”的道理相同,對于衣服和一切日常用品都要愛惜,不可糟蹋。
“護惜蟲蟻”,就是從小要培養孩子愛護生命的善心,小到蚊蟲、螞蟻都不做傷害。要告訴他:“凡是動物都有知覺,和我們人一樣貪生怕死,動物最愛惜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如果玩耍時殺害蟲蟻,或者爲了貪吃而殺害動物,今生或來世決定會來報複。”
然後從正面教導他:仁慈是我們人心上的生機。我們能從心裏發起仁慈之心,就有慈悲的暖流洋溢在心中。這樣以慈悲心愛護生命,就會使自己的生命充滿生機,這就是增福、增壽的氣象。而且仁慈的心越真純,福德就越深厚。心裏沒有了仁慈,就會變得殘忍、刻薄,以殘忍刻薄就會迅速摧壞福德。即使現在有一些福德,也一定會折光。福德一折光,人生就陷入苦厄。
【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
能這樣教導,大了一定賢善。如果小時候任性慣了,一概不加教訓,什麼都放任他做,長大了就爲所欲爲,不成庸流就成匪類。到時候後悔沒有任何利益。
【古語雲,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于始也。】
古語說:教媳婦要在最初來自己家時教導,教兒女要在嬰兒時期開始教導。因爲一個人的習性都是由串習而成,最初就謹慎地教導,讓他養成好的習性,以後就是這樣的性情,不容易改變。最初沒教好,漸漸養成惡習,再改就困難了。
【天下之治亂,皆基于此,切勿以爲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
這世間是治還是亂,都以此爲基礎。國家由家庭組成,家庭由人組成,人由幼兒養成,所以國家的治亂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失敗了,世界就會大亂。切莫認爲這是老僧迂談,無關緊要,實在是根本!
【光老矣,精神日衰,無力答複來信。但以郵路大通,致遠近誤聞虛名,屢屢來信。若一概不複,亦覺有負來意。若一一爲複,直是無此精神。以故印此長信,凡有關修持,及立身涉世,事親教子之道,皆爲略說。後有信來,以此見寄。縱有一二特別之事,即在來信略批數字,庶彼此情達,而不至過勞也。】
我老了,精神日益衰退,沒精力答複來信。但現在郵遞非常方便,致使遠近的人誤聞虛名、屢屢來信。如果這些信一概不回,也覺得有負來信的心意。如果一一回,實在沒這個精神。所以印這封長信,凡是有關修持淨土、立身涉世、事親教子的道理,都做了簡略說明。後面有來信,就以此寄出。縱然有一兩件特別的事,也只在來信上略批幾字,使得彼此通情達意,也不至過于勞累。
【若欲大通經教,固當請教高豎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于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
如果你想大通經教,固然應當請教高豎法幢的大通家法師。要知道,大通經教的人未必就能即生了生死。要想即生了生死,就應當注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一點。
《一函遍複 講記二(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