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
第二個要點是助念。
其中要注意的地方有兩點:第一點、助念要持續不斷。因爲臨終人的心力微弱,自己很難做到在斷氣之前的時間裏一直緣在佛上,所以要通過持續不斷助念的力量一直托住他的心緣在阿彌陀佛上。要這樣來確保他往生淨土。第二點、大家助念的目標要一致、步調要一致,不能雜亂。不論念佛的聲音、節奏、環境的清靜等,都是爲了使臨終者的心能始終緣在佛上,而確保往生。
【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爲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爲其助念佛號。】
經過前面的開導,已經使病人生起了真實信心。這樣解除了他內心的疑惑、顧慮、恐懼之後,就一心想去極樂世界了。
接下來,要幫助他提起念佛的正念,而且使念佛的正念相續。考慮到臨終人的心力很微弱,不用說平時絕不念佛的人,不容易長時間相續念佛,就連一生以念佛爲修持的人,到這時也全仗別人的幫助才能得力。所以家裏的眷屬要共同發孝順、慈悲的心,爲親人助念佛號。(就是要齊心協力幫助親人的神識安穩地生到西方。這時是用助念的心力扶助親人的心去極樂世界,不是外在做什麼。所以要盡心盡力地助念佛號。)
【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叁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叁班默持。念一點鍾,二班接念,頭班,叁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叁班接念,終而複始,念一點鍾,歇兩點鍾,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
助念有兩個階段:第一是在臨終之前的階段,分班助念;第二是快命終的時候,共同合念。
首先講分班助念。分班助念的要點是大家力量平均分配,使得勞逸結合,而保證佛號相續不斷。不然一個人從早念到晚,沒有這個精力。所以要分成叁班輪流念,每班限定幾個人。
頭班出聲念,是爲了讓病人都能聽到,二、叁班在後面默持。念了一個鍾頭再換班,二班接著出聲念,頭班和叁班默念。如果有小事,應該在輪換到默念的時候再去辦,值班時不能走動。(意思是,在叁班裏出聲念的這一班絕對不能走動,因爲這一班是站在助念的前沿陣地,要保證一個小時裏佛聲不斷,讓病人能聽到。如果在這期間念念停停或者中間走動,就會擾亂病人的心,使他心神不定。)二班念完之後,叁班接著出聲念,頭班和二班默念。
這樣周而複始,每班念一個鍾頭,歇兩個鍾頭。即使經過一天一夜,也不會特別辛苦。
【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爲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爲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爲自利之道,不徒爲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衆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我們要想一想:肯幫別人,實際就是肯幫自己;成就別人往生,就是成就自己往生。現在肯幫別人淨念往生,將來自己臨終也會得別人助念。知道了這一點之後,就要不怕辛苦盡心盡力地去做。
不用說爲父母要這樣盡孝,爲一般人這麼做也是培自己的福田、長自己的善根。所以實際是在利益自己,不單是爲別人而已。再想想,成就一個人往生就是成就一個衆生作佛,這樣的功德哪裏可思議呢?實在是無量無邊。
【叁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谛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
這樣叁班輪流替換,讓病人耳邊的佛聲一直不斷。病人還有氣力,就隨著佛號小聲念;如果不能念,就用耳朵靜靜地聽。心裏一直聽著佛號、緣著佛、憶念佛,不産生其它念頭。這樣一心緣佛,就能和佛相應。
【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
助念時念佛的聲音不能太高,太高傷氣,難以持久。也不能聲音太低,不然病人聽不清,也不容易得力。也不能念得太快或太慢。節奏太快,病人跟不上;念得太慢,氣接不上,也難以得益。
所以不高、不低、不緩、不急,每個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讓每一句佛都平平穩穩地經過他的耳朵傳入到他心裏,這才容易得力。
要知道,這時的念佛是念給病人聽的,所以念的方式要讓他最合適地接收到。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
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磬,不用其它。原因是引磬的聲音清,聽了使人心地清淨。木魚的聲音濁,不適合在臨終助念時用。
【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而且適合念四字佛號,一開始念幾句六字,以後就專念“阿彌陀佛”四字。因爲字少容易念,病人不論隨大家念還是專心聽,都省心力(意思是,這時念四個字,病人隨念和聽都比較省心。臨終人的心力很弱,要盡量適合他的心)。
家裏的眷屬這樣念,外面請的善友也這樣念,不論人多人少都這樣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
最忌諱的就是念念停停,送往生要盡到自己的心,要在他斷氣之前,盡量讓佛聲相續不斷。這一聲一聲的念佛就是扶助他的心緣在阿彌陀佛上。如果念念停停,就有可能使他緣佛的心間斷下來,而不能相續。
【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
碰到吃飯的時候,不是大家一起去吃,不然在吃飯這段時間中斷了佛聲,萬一病人這時候斷氣,心又沒緣在佛上,那就有可能落輪回了!所以換班吃的時候,只許默念的那班去吃,開聲念的一班不去吃,這樣佛號就不會斷。等到一班吃完了,再換班吃。
【若病人將欲斷氣,宜叁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複分班念叁點鍾,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二階段:如果病人快要斷氣,就應當叁班共同念(因爲這是最關鍵的時刻)。一直到病人斷氣之後,還要分班念叁個鍾頭。斷氣之後念叁個小時,然後開始歇氣,以便做料理、安置等事。
也有說時間越多越妙,以及近代大德提倡斷氣後助念8到24小時。
【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谕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幹時,是爲真實情愛,有益于病人。】
當念佛進入助念的階段,就不能再讓親友走到病人身前慰問、安慰等等。既然是有情義來看,就要對臨終的人做到真實的幫助。所以應當隨大家念佛若幹時候。這才是真實的情義,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如果按世間的俗情去做,那簡直是推人下海。這份情雖然可感,但所做的事讓人悲痛。完全在主持者明白道理,預先就做好防範,提前就對大家講明,對家人講好,免得臨時出了差錯障礙往生,這是對病人很大的危害。
世間的俗情,感情好的親友來了,總要說兩句慰問話,這樣讓病人分心,沒有緣在佛上,就障礙他往生。萬一聽到哭泣或者動情的話,心裏動了悲感,就又落輪回了!所以這種做法叫做“推人下海”。
【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第叁個要點:在臨終和已經斷氣的時候,不能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
這是講臨終之際非常關鍵,完全看一念心往哪處走,這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也就是,一念心緣著佛,就生淨土而成聖;一念心緣著世間事,就墮輪回而做凡夫;一念心處在安詳、清淨當中,就生善趣;一念心起了嗔恨、貪愛,就墮惡趣。就只是一念決定的!所以極爲緊要。
這時,境緣往哪方面誘導非常關鍵。對念佛人來說,就只以佛號引導他的心,扶助他的心緣著阿彌陀佛往淨土去,這時不能有任何雜染的緣,不能有任何幹擾。
斷斷不可以在這時給病人洗澡、換衣服,或者移動寢臥之處。總之,隨他自己舒服的方式,願意往左就往左,願意往右就往右,願意躺著就躺著,願意坐著就坐著,不要勉強,不要用手去移動他;也不可以在他面前現出悲哀或者哭泣。
【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1]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
原因是:這時病人身體不能自主,稍微一動他,手、腳、身體都受到扭折的疼痛,一疼痛隨著就起嗔心,佛念就停掉了。隨嗔心去的人多數墮在毒類當中,非常可怕!
過去有個阿耆達王,一生信奉佛法,造立塔廟,積了很多功德。在他臨終快斷氣的時候,旁邊的侍衛因爲好幾天沒睡覺,一下子疏忽,把扇子掉在他臉上。當時他非常疼,起了嗔心,隨著這一念嗔心就墮到毒蛇裏投胎了。
民國的了然法師寫過這樣兩件事:以前有個居士,在清朝時做過江蘇的府臺。後來發心出家,住在小廟裏,和靈岩山很近。他的姨太太也很信佛,常常送供養,勸他回家,說:“現在你已經出家了,你是菩薩,要度衆生,不能獨修。你如果回家,一切東西都比較方便容易,我願意侍奉你。”被這樣屢屢勸動,厚情難卻。後來因爲鄉間也不太平,他害怕被擾害,常常心裏不安。因爲有這個危險的關系,後來就真的回家了。
…
《臨終叁大要 講記二(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