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爲有福,轉不壽爲長壽,轉無子孫爲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
受持功過格勉勵地來改過、修善,期間出現的狀況和效果又如何呢?最初是善惡參雜,久而久之,以正念把握身心的力量加強了,就使得善越來越多,惡越來越少,最終達到了純善無惡。所以就能轉無福爲有福,轉不長壽爲長壽,轉無子孫爲多子孫。
剛開始斷惡行善的時候,把握身心的力量不夠,所以是善惡參雜的狀況。但堅持做下去,正念把握的力量越來越強,就能做得了主,讓心只往善的方面去做,而不被惡的方面所轉。這樣善得到支持,就不斷地增長、圓滿;惡無法得逞,就漸漸地減弱、消失。久久行去,就自然可以達到唯善無惡的境地。
這樣因上的行爲已經出現大的轉變,果上的命運就一定出現大的轉變,就實際做到了趨吉避凶!
轉變命運的方法唯一是在自己的心念、行爲上轉變。因爲有因就必定有果,因轉了果就一定轉。所以只要善行在逐漸地加深,惡行在逐漸地減少,也就是在逐漸地進步,就是在逐漸地改善命運。以前命裏沒有福,轉成有福;命裏短壽,轉成延壽21年;命裏不能中科第,轉成中了進士;命裏無子,轉爲有子。這就是真實增上生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在自己身、口、意的行爲上切實地改過,去掉偏邪的習性,才能收到修行立竿見影的效果。能夠直接針對自己身口意上的惡習、惡行,努力地改過,現生就能達到聖賢的境地,命終決定登入淨土的家鄉。這就完成了生爲聖賢、死歸淨土、究竟成佛的大事!
【行爲世則,言爲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
這些修行人的德行可以給世人做榜樣,立言可以給世人做法則。這都是親身經曆過來、切切實實改過自新所得的效驗,值得我們效法。如果我們按這樣實行,也一定能見到成效。
既然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怎麼可以輕視自己而退縮呢?
叁、斷除疑惑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爲物,真知爲知,克治顯現爲格致乎。】
有人問:“格物”,是指窮盡天下事物的道理;“致知”,是開拓自己的知識面,達到對于一切事物都認識明了。怎麼把“物”解釋爲人欲,把“知”解釋爲真知,把“格、致”解釋爲克除人欲、顯現真知呢?
對于“格物致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物”指天下事物的道理;“格”是研究明白;“知”是知識;“致”是使知識拓廣到一一了知。第二種、“物”是人欲,指一切不合真理的妄想、執著;“知”是本有的真知;“格物致知”就是克除妄想、執著,而使得本有的真知顯現。對方問爲什麼要做後面這種解釋。
以下做正反兩方面的回答: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
回答:誠和明德都是從自己心的本體上說。誠是指純真無妄,明德指離念靈知。用來表诠的名字雖然有兩種,所表诠的本體本是唯一無二的。(也就是,誠和明德都是表诠自心本體的德相,都屬于性德。)
【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叁而一也。】
致知、誠意、正心當中的“知”、“意”、“心”這叁個,是從自心的體和用而說。
比如“格除物欲而顯現真知”,既說到自心的本體,也說到從本覺中發起的始覺作用,這就是從用上說。其次,由顯現真知而出現隨時隨處誠意正心,也是有體、有用。行爲上無不誠、無不正,就是用。
雖然分開說到了知、意、心叁個,但這不是像東山、西山、南山那樣不同的叁個體,而是叁法一體,所以叫“即叁而一”。
【格致誠正明,五者皆約閑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爲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
格、致、誠、正、明這五項,都是從閑邪存誠、返妄歸真上說的。“閑邪存誠”,就是防護遮止心中的邪念,使自心不被煩惱控製,而保持真誠。“返妄歸真”:原先背覺合塵,背離了本覺而合在六塵裏,不斷地分別、執著,迷失在裏面了;現在背塵合覺,不合在六塵中,從妄念、妄執中返回過來,回歸到本有的真如覺性。
這裏檢點省察的造詣功夫,以明爲總綱,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爲總綱上分出的細目。返妄歸真的路,唯一在自己心上修,而不在其他地方修,所以要時時檢點自心、省察自心,讓內心不被物欲所占據,不被邪念所左右。
如果以一個字來點出總綱,就是“明”,就是覺照。這個“明”作動詞解,要求時時不離覺照、不離省察,這就是根本了!一旦忘失覺照,跟著妄念煩惱轉,那就意不誠、心不正了。
所以“明”是總綱,“覺照”是根本。這個總綱展開來,就有四條細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就是,格除心中的物欲、格除虛妄的妄想執著,來顯現本有的真知。而顯現了真知,就使得一切言語、行動都無不誠意正心。
【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爲物欲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
修身、正心、誠意、致知都是一個目的,就是要“明明德”。
如果自心本有的真知被私欲蒙蔽(比如被貪欲蒙蔽、被嗔恚蒙蔽、被我慢蒙蔽等等),這樣真知被蒙蔽了,就成了偏邪不正的惡知,也就意不誠、心不正了。(比如愛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再壞,也不見到他壞,這就是以溺愛的私欲障蔽了本有的真知,成了偏邪不正的惡知。)
如果能把自己心中的私欲逐漸地格除,那就“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了。本來圓月高懸在天空中,由于烏雲遮蔽而顯不出光明,“烏雲”就是念念不斷的妄想、執著,如果能把妄想、執著掃蕩幹淨,本有的真心就朗然現前了。
這就是聖人開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的決定次序。按這樣歸在最切近的自心上來返妄歸真、返迷爲覺,最終就去除了妄執、消盡了客塵而返本歸源,也就顯發本具的明德覺性了。
反面的回答:
【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遊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曆者,縱有純厚天姿,于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如果只有窮盡天下事物的道理,使得心對于這一切都了解,才能達到誠意的話,那只有博覽群書、遍遊天下、見識廣博的人才能做到誠意正心,而彰明自己的明德!而沒有博覽群書、遍遊天下,知識不是那麼廣博,縱然有純厚的天姿(有宿世栽培過來的深厚善根),也都在誠意、正心上絲毫無份,何況更下等的人呢!有這種道理嗎?
聖賢之學,本來人人可以實證。道理非常明白,就是因爲人人本有真知、本有佛性,只要在自心上切實地格除物欲,就都能顯現真知、證得本性。
所以,“格物致知”,要解釋成格除自己內心裏的妄想執著,把物欲格除幹淨了,本有的真知就自然顯發,這就是內修內證之路!
四、結說因果是能使一切人誠意正心的大法
【然一切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然而,一切不能深入窮達理性的人以及無知無識的人,如果聽到理性,多數都高推聖境,說:“那是聖人份上的事,我是凡夫,做不到!”因此就不肯奮發努力,遵照去做。那怎麼辦呢?就要從因果上下手。
【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叁。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幹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如果告訴他叁世因果的道理,告訴他身、口、意上這樣的行爲是善行、那樣的行爲是惡行,由善行得到哪些樂果,由惡行得到哪些苦果。通過講述種種善惡報應的實例,他就一定會畏懼惡果而斷除惡因,修持善因而希求善果。
這就是以引發因果正見做爲前導,觸動他的心自覺、主動地斷惡修善。既然善惡業唯一在自己的身、口、意上發生,這上面任何一舉一動都是業、都有果報,也就自然會認真地防護身口、洗心滌慮。
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就是在沒有人見到、知道的地方),仍然不敢放肆亂來,常常如同面對神、天一樣,不敢稍微動一點邪惡念頭來自召罪報。這樣,就以畏懼因果的心,而使自己做到誠意、正心了。
這就是大覺世尊普遍使得一切上中下根的人,都能達到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大法。
【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爲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爲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對于因果的教法,狂者怕受到拘束,認爲兢兢業業地斷惡修善是著在事相上面。而愚者防怕自己迷信,認爲事情渺茫,誰也沒見到前生後世、因果報應。除了狂者和愚者這兩種人,有誰不信受因果呢?
所以徹悟禅師說:“善談心性的話,必定不棄離因果。”因果就是心性隨緣變現的事相表現。真正懂得“心性不變而隨緣”的妙用,就不會棄離因果了。所謂的不變隨緣,就是指:雖然從心性本體上說,沒有絲毫增減、生滅的變異,但是從隨迷染因緣、悟淨因緣來說,就有隨不同的因緣顯現不同的果報。所以善談心性的人決定不會棄離因果。
反過來,深信因果的人,終究會大明心性!這是勢所必然的道理。也就是遵循緣起的正道逐漸地深進,首先了解粗分的業感緣起,深信行善必定得樂、造惡決定感苦,就能斷惡行善,出離惡道、得生善道。其次了解細分的十二緣起,深信以我執起惑造業,決定輪轉生死;去我執止息惑業,決定證入涅槃,由此就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而超出輪回。進一步了解到把心變現的一切法執爲實有,就造成虛妄的客塵顯現;而寂滅這一切實執,就能還歸本性。這樣隨順修習,就終究會徹悟自性。
【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
要知道,從凡夫地乃至圓滿證得佛果之間,都不出于因果之外。那些不信因果的人,都是自己舍棄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
雖然不信因果,但自己起心動念、言語行爲,和身心上現起的種種感受,無不落在因果當中;並不會因爲不信因果,就讓因果律失效而不起作用。反而以不信因果的愚昧,出現舍棄善因善果、常造惡因,這樣極其密集、持續、嚴重地增長惡業,再以惡業力牽製,就導致無數劫輪轉在惡道中無法超出。這就是以“業果愚”造惡的作用,長劫輪轉六道的極可怕的現象。
【哀哉。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只學其詞章,不以希聖希賢爲事,因茲當面錯過。】
很感慨的!聖賢千言萬語苦口叮咛,無非要人反省自己、克製自己內心的妄念,使自心本具的明德不至于被人欲埋沒,而能親自得到安樂、自在的受用。
可惜人都由于對因果愚昧,自以爲是,每每放縱自己的煩惱、習性而不加管束。縱然畢生讀聖賢書,也只是學文字知識而已,並沒有以希聖希賢爲事,沒有尊照聖人的教導切實地修行。因此成了當面錯過!
【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谟也。】
了凡先生教導孩子的這四篇家訓,不論文字或義理都非常順暢,能夠開闊見識,使人了解怎麼做人,怎麼在自身上改過遷善,來自求多福、來轉變命運!讀了之後,自然有歡欣鼓舞、見賢思齊、急欲取法的趨勢。確實是一篇有益世間的良言。
【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極。祈上海商務印書館鑄鉛爲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幹,以結法緣。祈予爲序。因撮取聖賢克己複禮閑邪存誠之意,以塞其責雲。】
永嘉周群铮居士見到《了凡四訓》,感動佩服到極點!請上海商務印書館鑄好鉛板,把這篇四訓公開傳播給一切志同道合的人。又印送若幹本廣結法緣,請我作序。爲此我就摘取聖賢克己複禮、閑邪存誠的大意,來盡到自己的責任。
《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講記二(印光大師文鈔選編)》全文閱讀結束。